各科室、事业单位:
现将《2014年度嘉定区经委(商务委)工作总结》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读。
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委员会
2015年2月25日
2014年度嘉定区经委(商务委)工作总结
2014年是新一轮改革创新元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目标深入推进和实施的关键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经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市、区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品质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党建科学发展”为主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我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二、三产业经济总体平稳健康运行。
一、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
二、2014年主要工作
(一)重点产业发展稳中有进,推进能级提升
1、先进制造业优势持续凸显。汽车产业保持优势,全年实现产值3645.6亿元,同比增长10 %。其中,上海大众年内累计销量超130万辆,产值增长达11.5%,旗下VW品牌累计销量突破1千万辆,成为国内首个销量跨入千万阵营的单一汽车品牌。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682.8亿元,同比增长8.3%。年内,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落成,斯凯孚嘉定园开园、天合汽车亚太研发中心启用,迅达电梯新厂一期开业、皮尔博格有色零部件二期项目落成、雷博司电气二期厂房建设开工、开米科技奠基,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双提升。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64.8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新能源汽车增势迅猛,完成产值18.2亿元,可比大幅增长64.1%,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均实现8%左右的增长。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间的对接交流进一步增强,一批包括新能源电池研究联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合研究室、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高端医疗影像技术研究中心、现代齿科技术应用研究室等在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相继成立。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企业发展持续赢得新机遇,新昇半导体科技成立、艾仕得上海工厂奠基、爱盛生物科技入驻,同时,比亚迪与上海国际汽车城签署电动汽车示范合作备忘录、“EVCARD”(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亮相、高瞻电动汽车体验中心开业,科技优势进一步释放。
3、文化信息产业全面提升。全年新增规模文化信息产业企业1654家,同比增长137%,实现营业收入1181.6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税收36.2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电子商务集聚优势进一步加大,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千亿元,达1105亿元,同比增长53.4%。阿里巴巴菜鸟网和俪人购项目、蓝色光标、獐子岛集团电商平台、上海网邦跨境电商园、找钢网、物趣网等电商项目相继入驻,京东上市纳斯达克,首个“亚洲一号”现代化物流中心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全区电子商务行业的产业集聚度。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营收62.9亿元,同比增长56.7%,2014嘉定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广告业品牌建设持续推进,实现营收112.3亿元,同比增长37.1%,中广国际培训中心、亚马逊云平台先后建成,广告培训和孵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游戏产业平台化,趣游、三七玩等近40家领军企业入驻发展,基本形成与张江、漕河泾的沪上游戏产业“三足鼎立”之势。八大重点园区的升级和拓区步伐继续加快,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5.3亿元,上缴税收14.4亿元,产业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4、新型金融产业更添活力。以建设嘉定“金融硅谷”为目标,积极推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互联网小贷公司兴起,京汇、百度等2家知名电子商务小贷公司开业,唯品会小贷获批设立,小贷公司数量升至13家,注册资本总额18亿元,数量仅次于浦东。商业保理加快试点,天喆、易仕达、信银振汇3家商业保理企业获批,邦汇商业保理迁入,商业保理企业数升至6家,注册资本5.5亿元。融资租赁业务迅速扩张,檀实租赁等13家融资租赁公司成立,全区融资公司企业数升至14家,注册资本总额约52.9亿元。企业上市挂牌节奏加快,年内,北特科技成功在上交所上市,全区IPO上市企业数达9家; 裕荣光电、金友电缆等1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全区新三板挂牌企业数达17家;鼎凡电工等61家企业在股交中心E板挂牌,全区股交挂牌企业数达83家。推进新型金融产业发展,完善挂牌考核机制、开展政策宣传培训、建立市区联动机制、优化金融监管办法,搭建各类金融服务平台,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5、总部经济发展再获突破。年内引进德尔福派克、泰明顿和英纳法3家市级地区总部,投资总额990万美元。其中,德尔福派克同时被认定为德尔福派克电子与电气系统事业部的全球总部,成为我区第一家全球性总部。全年共引进总部型企业43家,引进合同外资7.7亿美元,总部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同时,积极完善工作方式、创新提升审批效能,做好外资企业年检、口岸签证、境外投资初审申报等工作。
(二)园区二次开发全面开展,推进转型发展
1、完善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制定形成《嘉定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明确园区转型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总体规划。二是区、镇两级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构建园区二次开发街镇年度考核机制,强化引导和激励。三是经区域保留产业项目梳理和集中评审,明确全区198区域到2020年计划保留的170多个项目名单,对名单外的198区域企业取消各类政策扶持,完善倒逼机制。四是落实园区二次开发专项资金,细化资金申报、拨付等扶持办法,确保资金合规到位。
2、聚焦试点,紧抓重大项目落实。一是结合市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开启,加强与市级部门、街镇、企业三方沟通协调,重点支持光机所、新时达、味好美等5个项目列入市重大产业项目,推动落实土地指标。二是推行研发总部试点,推动嘉定镇街道胜竹路以南、泰业街以东整体地块以及安亭博泽汽车、南翔英峻机械、江桥华住酒店、嘉定工业区全通金融谷等5个地块转型研发总部类试点项目,通过厂房建筑高度、容积率等参数指标调整,优化园区建设。三是配合街镇明确试点区域,完成嘉定镇街道“现厂”、马陆嘉源海艺术中心等3个项目建设;嘉康移动互联网产业园、马陆健康产业园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储备南翔工业开发区东区(上海国际时尚传媒中心一期)、安亭姚记扑克总部园等10个项目,形成试点先发、示范和带动效应。四是全面启动乡镇工业区转型试点,完善江桥镇、马陆镇和南翔镇3个全市首批试点乡镇的区域转型升级方案,协调解决权证性质不一、边界难以打破等问题,推动区域整体转型。
3、点面结合,提速产业结构调整。全年,全区共完成劣势企业调整203家,节约标煤近4.4万吨,腾出土地1630.1亩,提前完成全年调整计划。一是聚焦行业,以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等行业为重点,完成上海马陆丙烯酸厂有限公司、德家朗骆驼涂料(上海)有限公司2家企业危化生产线调整,完成上海朱家桥砖瓦厂调整,研究电镀行业整治方案,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重点风险企业的调整,试点对工业区块外电镀、热处理专业生产企业及列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名单企业执行差别电价。二是聚焦区域,以集建区外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为抓手,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减量化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全年共调整涉及198区域企业96家,总占地面积约587.62亩。三是聚焦企业,完成上海振俞实业有限公司、上海明嘉塑料发泡包装有限公司、上海勇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8个项目的整厂或涉及产线拆除。四是聚焦对接,完成全区资源闲置情况调查,建立区级资源信息平台,并与江苏省溧阳、扬州市江都区、安徽宣城等地初步建立合作框架协议,为转移、扩产企业寻找生存发展空间。
(三)多个平台建设优化拓展,推动服务创新
1、招商平台不断拓展。一是“走出去”,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文化信息产业为名片、新型金融产业为亮点,参加包括第十七届国际商业论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四届年会、2014清华企业家协会年会、第十二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突出区域竞争优势,提升嘉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请进来”,利用清科集团、创业邦、艾瑞咨询等现有合作平台,举办和参加了包括2014“达泰·矽亚 嘉定日”、医疗投资沙龙、聚焦互联网金融专题沙龙等各类招商活动及行业高峰论坛近70场,进一步放大嘉定产业优势。三是“拓渠道”,积极拓展包括派代网、上方网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国内外招商新平台,同时举办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科技资本助推嘉定区产业转型论坛、《福布斯》中国创客造物论坛等,吸引优质人才和资本落户嘉定,推动产业发展。
2、孵化平台全面铺开。一是充分利用创业活动平台,举办“创新中国”创业大赛、科技50南翔创业大赛、321中国创业节、清华校友长三角创业行等活动,通过搭建科技、人才、资本要素对接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优质项目就地孵化。二是加快“1+33+N”孵化器建设,在已认定13家孵化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经济小区、产业园区(基地)加快创建各类综合型、专业型的创业投资孵化器。同时结合“侨帮侨”创业基地成立、“科创慧谷”项目落户和“科技50”智能硬件产业基地揭牌等,不断充实嘉定区大孵化战略内涵,实现要素集聚和共享。三是全面启用大孵化服务中心功能,年内举办“创新管理、网络营销、法律咨询”培训以及各类主题的政策宣讲、项目路演、研讨会、推介会活动共60余场,服务企业人员2800多人次。同时,优化大孵化中心信息平台,开展调研、升级网站、开通微信、建立公共群,提升孵化软实力。
3、服务平台持续优化。一是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完成区(中小)企业孵化服务管理平台,为“1+12+33+N”服务体系中所有的服务中心提供服务,共申报、审核、发布企业各类活动250多场次,对企业进行各类服务1140多次,同时统一安装经济小区管理软件,提升经济小区服务效率。二是做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包括信息上报、政策介绍、反映企业诉求、协调解决企业难题等。目前已有130家企业列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同时分别推荐29家企业参加第八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第二届上海(国际)中小企业精品展或申报“上海智造”,展示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三是完善政策培训和推广,举办口岸签证推进工作说明会、IPO新政业务培训会、银企沙龙、进出口企业培训会,为企业传递最新政策信息,提升企业发展水平。
4、扶持平台进一步强化。一是扎实推进小巨人计划,研究出台《嘉定区推进“小巨人计划”奖励办法》,落实资金保障和后评估机制。二是争取和推进各项扶持资金到位,指导重点园区、企业申报“2014年电子商务双推工程”等资金扶持及资质认定,获得市级相关扶持资金超1000万元;拨付2013年度现代服务业扶持资金6251万元、市区镇三级技改专项扶持资金1796万元、锅炉清洁能源替代财政扶持资金1723万元、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872万元等。
5、节能平台大力推广。一是推进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编制发放《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指南》,加强宣传推广,同时召开全区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政策宣传贯彻和技术培训会解读补贴政策、环保法律法规、工业锅炉节能监管等内容,举办3场现场技术交流会帮助企业进一步了解相关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技术。完成锅炉改造或关停214台、窑炉18台。二是推动节能技改,年内,推荐福耀汽车玻璃企业的余热回收和绿色照明工程项目申报2014年第一批市节能技改专项,预计实施后节能量达1441吨标煤;受理尼普洛公司、江桥万达等6家单位的节能项目申报2014年区节能技改专项(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5个)。三是推进企业电能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年内对年能耗2000吨标煤以上的百余家重点能耗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电能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促进区内重点能耗企业通过运用节能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电能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总量。
(四)产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市场有序
1、商业布局加快完善。一是新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完满收官,全年新建新农村商业网点31个,全区现有网点200个,覆盖全部区内农村,配送中心运转良好,商品供应丰富,统一配送率明显提升,农民消费更为便利。二是商业活动影响力逐年提升,年内2014上海汽车文化节、上海旅游节、购物节嘉定系列活动等21个重点商业活动顺利举行,商家资源有效整合,宣传效果良好。三是多个商业综合体、商贸集团开工入驻,其中宝龙商业广场项目开工,“中茂世纪”基本建成,物美集团、华住集团、亿达中国落户,城市商务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四是《嘉定区商业规划布局导则》编制完成,对全区24个商业项目的设计方案出具意见,完善嘉定商业规划。
2、专业市场规范建设。一是按照“文明城区”创建和“特定区域”环境治理要求,加强菜市场相关督导检查,建立街镇日常巡查督查队伍,做好150余件区巡查问题督导反馈,并提出70余件自查问题整改意见书。二是开展菜市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运维业务培训和运维情况考核,强化菜市场主办方主体责任,不断加强系统运维工作,提高上传率和打单率。三是做好标准化菜市场季节性暂停交易和恢复交易督导工作,在11家区定点活禽零售交易菜市场,落实完成2014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活禽流通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
3、对接自贸区完善外资外贸服务。一是成立对接自贸区工作小组,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企业,着力开展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电子商务跨境贸易、自贸区外资行政审批改革政策外溢等领域的专题调研,研究目标方向、对策措施。二是全力推进“上海外贸进出口调查监测系统”嘉定监测站工作,入库率及上报率均保持100%,完善外贸情况运行分析。三是全面推行年报“无纸化申报”方案,全年2072家外资企业参加年报工作(不含参加市商务委年报企业),网上审核确认2048家,现场复核1677家,通过率98.84%。
4、提高调研水平,把握产业趋势。一是不断完善经济运行分析机制,就重点问题、重点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准确反映二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趋势和所呈现的亮点及问题。二是加强调研、考察,开展各项课题研究,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为区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调研和分析报告。三是启动 “十三五”产业领域各项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影响“十三五”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确定规划重点,提出规划思路、目标和对策措施,加快嘉定产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一是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参观、座谈、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机关干部职工尤其是年轻人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二是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八项规定”教育,深入开展廉政教育月主题活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三是延续“走企业、访群众、转作风”联系群众活动,通过电联、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打通联系群众、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2014年已圆满收官,但也应该看到,当前嘉定发展道路上的形势和环境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稳增长、调结构的压力日趋加大,一些传统优势正在消失,而制约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继续深化改革、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都将成为今后一个阶段内我们必须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在全面对接自贸区改革创新、深化实施大孵化战略、二次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等工作中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引领产业转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