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
为进一步完善南翔镇精神卫生工作,贯彻落实《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工作内容,根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的指导意见,以《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为契机,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2013年精神卫生工作计划。
一、完善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继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理顺网络组织功能、职责和任务目标,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努力完善重性精神病治疗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合作和联动,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卫生中心、社区、政府三位一体”机制。完善《南翔镇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方案》和管理流程,健全工作制度,规范管理。
二、加强疾控体系建设,提升队伍执行能力
加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增强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在经费保障基础上,着力提升队伍的执行能力。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承担精神病防治康复的业务主体,要继续坚持“条块结合”的工作原则,坚定社区服务的工作理念,加强对队伍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开展指导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强优秀医学和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
三、686项目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结合
继续完成国家686项目的任务指标,并将“686”项目内容从项目管理转向常态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社区随访、免费服药、应急处置等常规工作的流程,结合重点干预,将家属教育及个案管理等项目向全镇辐射。及时掌握精神病人的发病、治疗和监护动态,切实做到精神病人治疗管理“三清”(底数清、病情清、去向清)、“三落实”(监护落实、治疗落实、康复落实),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率。重点督促落实居住定管理,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检出率和规范管理率,最大程度降低因人户分离等问题而导致的重性精神病社区监护盲区。运用管理系统的功能,开展资料登记、汇总统计、信息处理、重点病人报病、动态化管理、信息监测和收集等综合功能。做好精神卫生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初步实现医疗与预防信息的共享,提高社区随访信息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效率和水平。
四、依托社区项目,充实社区服务内涵
依托《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社区康复机构内涵建设项目及残联公益项目,促进社区康复内涵建设,发挥“阳光心园”康复示范点的作用,推动全镇精神疾病社区康复工作。根据686项目及镇残联公益项目开展的经验,以项目形式调动社区工作积极性,在社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深化社区精神卫生管理治疗工作,探索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综合干预模式。一是,开展心理疏导。实时观察康复者的言行举止,及时疏导化解心理郁结。二是,进行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实行上门家访或电访,及时与家属沟通康复者情况情况,共同帮助康复者调节心态。三是,重视个性化发展。丰富以精神康复者状况为导向的专题课程和康复活动,开展以康复者兴趣为导向的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四是,采用行为干预。通过作业治疗法,转移精神康复者的注意力,提升学员劳动技能。五是,提倡自我管理及五常法。对康复者实施自我管理和“活动常组织、制度常对照、物品常整理、环境常清洁、人人常自检”的五常法,定期开展“亲子”活动,营造有利于精神残疾人康复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建立心理健康促进网络,提供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一)规范社区咨询点。在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建立咨询点,制定社区心理咨询点管理制度及工作岗位职责,对咨询点开展要求和上岗人员资质进行相应规定,确保社区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加强对社区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指导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理疏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二)日常宣传工作。以《精神卫生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大纪念日,进一步扩大宣传阵地,利用电视、广播、保证、网络等传媒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高健康人群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关注和认识。加强对老年人、妇女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尤其要加强精神病人家属的护理知识教育,提高家属的监护能力。探索工读学校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干预对策。继续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核心信息宣传工作,加大区内师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区、镇、村三级精神网络成为宣传教育的核心力量。深入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场所,组织开展3场心理健康义诊、知识讲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
嘉定区南翔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四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