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WA0310007-2016-001 | 主题分类: | 区政府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 | 发文日期: | 2016-07-07 |
名 称: |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 ||
文 号: | 嘉府发〔2016〕37号 | 公开类型: | 主动公开 |
公开属性: | 全部公开 | 公开期限: | 长期公开 |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嘉定新城、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管委会:
区政府批准区文广局确定的第六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项),现予以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要按照《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1.第六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项)
2.项目简介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
2016年7月6日
附件1
第六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 类 别 | 项 目 名 称 | 申 报 单 位 |
1 | 传统手工技艺 | 古琴制作 | 上海静朴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2 | 传统手工技艺 | 嘉定捏作 | 上海温鑫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附件2
项目简介
一、古琴制作
古琴又称“琴”、“瑶琴”、“七弦琴”。
古琴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也是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古人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说明了古人达到修身养性地目的,琴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随着近代历史上的战争和文化演变的影响,古琴自清末以来,进入一个长时间的萧条期。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全国能演奏古琴的琴家已不足百人,古琴演奏近乎失传。同时,随演奏技艺和演奏人员的减少,另一项传统技艺也随着消失,这就是斫琴。
斫琴,也就是古琴制作。历代文人不仅把弹琴作为修身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古琴的音色、琴形、琴质、漆艺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一张上好的古琴,不仅音色要好,还要形制好,漆艺好, 往往可遇不可求。唐代雷威是一位公认的斫琴高手,他写道:“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是对斫琴技艺一个最好的诠释。也就是说,选择好的制琴材料,用心的制作,越是制作精良流传久远的古琴,声音越是平和中正。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中国历史上古琴制作比较繁盛的地区有四川、北京、扬州等地。唐代四川最为著名的有“雷氏”家族,世称“蜀中九雷”,为中国斫琴艺术奠定坚实的基础。扬州古称广陵,以此地为中心形成的琴派为广陵派,名手荟萃。另外,山东诸城,江苏常熟,浙江宁波等地,也都有琴派的形成和斫琴高手的诞生。
嘉定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为古琴艺术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其中江桥镇是一座江南古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有许多著名的文化企业落户于此。比如梧桐汇美术馆,还有以磁器文化为主的申窑,一明窑等。另外还有君陶居紫砂艺术委员会也落户于此。选择在新泽园画家村开办古琴斫制的专门工作室,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田雨将静朴坊尽力打造成一家专业、规模的古琴制作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之初本着重新发扬和振兴古琴艺术为目标,从选材到制作都严格掌控,精心斫制。不仅传承传统制作技艺,也将致力于古琴新技术的研究和改良,为上海及各地琴友挑选高水准、演奏级,收藏级的古琴提供便利。
古琴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的符号与代表。古琴制作技艺不仅是乐器制作,同时又是一件完美的漆器作品,是艺术品的范畴。古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所钟爱的器物,“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古琴早在2003年就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从古琴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多角度展示古琴的艺术魅力,激发公众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随着大众对古琴重新发现和认识,现在状况已有所改观,但仍处在低谷状态。其制作用工繁,工期长,要求高,回报低,受众小等特点使得很多人不愿从事该行业。至今全国能够集演奏、斫制、修复等技艺于一身的斫琴人不足百人,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能够给予更大的关注与保护。
田雨也希望通过申请非遗使古琴,特别是斫琴技艺科学、有序、准确、丰富地传承下来,为古琴在当下的发展提供一块良好的文化土壤。
二、嘉定捏作
“捏作”起源于人类文明之初,在出土的殷墟古建筑遗存中已有“捏作”制作工艺品,之后代有传承和发展,至明清已大规模运用,并盛行至今。“捏作”的材料主要有:石灰、砖瓦、稻草等,到了近现代,也采用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用材,其色调主要有青、灰、黑、白等;其功用除美观之外,尚能体现建筑主人的身份、地位、影响的部分功能。
“捏作”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戗角、影壁、牌楼等部位上的一种传统装饰技艺。它集雕塑、绘画、泥塑于一身,而灵活运用在古建筑的相应部位,能起到整体提高古建筑艺术效果的作用。其施工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捏作”的流行区域主要在苏浙沪地区,由于“捏作”作品不耐严寒,如华北、东北地区,只能用琉璃饰件、捏作饰件会被冻裂。江南地区的人文环境追求细腻活泼,不宜使用模具成批制作,适宜控制。再次,江南物富民丰,是富户较为集中地区,园林建设较为频繁,而流行于徽州地区的“雕作”由于出品较慢,也不适合在苏浙沪地区大批量制作。
“捏作”技艺的产生,最初是出于美化建筑的需要,故而大多存在于古建筑的屋顶、戗角、影壁、牌楼……,其图案或飞禽、或走兽、或花卉、或虫鱼。之后,随着历史的沿革,受中国文化特有的天文、地理、政治、人文等文化理念的影响,逐渐加入了一些特定的文化元素。故而,它的作用,已不仅仅为修饰和美化建筑物,还有了其他多种含义:有表明该建筑物类别的作用,如孔庙之前,通常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饰有魁斗图案,一则主文运,一则突出孔庙的身份;有表明该建筑主人身份的作用,如在建筑上饰有仙鹤、孔雀、云雁,或狮子、虎豹、熊罴等图案,则分别代表文官或武将的宅第,不同的鸟兽图案代表了不同的等级。
“捏作”是流动在中国传统文化血脉里的,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从最早的中华远古图腾,到修饰象征帝王将相身份的装饰,以及带有人文情结的鱼虫花鸟,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一路走来,最终形成了而今的洋洋大观。在封建时代,人们用它来彰显身分地位、抒发建筑主人的情感,以及寓意吉祥的良好祝愿。如古建筑之殿堂、庙宇、亭台楼阁,有“捏作”能体现这些建筑的完整性。而今,它的主要用途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走进历史,但他的存在又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等级制度、礼仪宗教、艺术欣赏等诸多领域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由于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建筑业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民间的住房基本上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捏作”行业,已大大委缩,仅仅在一些江南园林的建设中还偶而用到,这直接导致了“捏作”从业人员的希缺,老的“捏作”技师,转行的转行,退休的退休,新的“捏作”工,因为找不到能够足以糊口的“生意”而改行。导致具体操作人员呈严重的“青黄不接”之状况。
目前,在一些旅游景点、公墓、城市景观点及绿化带等处上还能见到一些零星的“捏作”工艺,仅可让少量的“捏作”手艺人以此谋生。
嘉定地区的“捏作”主要分布在嘉定城区,南翔、马陆、安亭、方泰等区域。民国初期,王家在嘉定已颇有声望。解放以后,潘允星师从王家三子,得其传承,成为现存的当代江南“捏作”技艺的重要一支。目前,潘允星弟子秦通、顾华其等均已能独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