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文件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定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WA0307001-2021-001 主题分类: 区府办文件
发布机构: 区政府 发文日期: 2021-06-24
名 称: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定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文 号: 嘉府发〔2021〕13号 公开类型: 主动公开
公开属性: 全部公开 公开期限: 长期公开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嘉定新城、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管委会:

《嘉定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4日

 

嘉定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沪府[2020]84号)有关部署要求,推动我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总体目标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强化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的同时,更加突出品牌强农,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到2025年,基本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度框架体系。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地产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特色农业占比达到85%以上。

——绿色农产品比重显著提升。扩大绿色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地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70%。地产农产品品牌覆盖率显著提升,打造1-2个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科技装备水平优势明显。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水平,设施菜田绿叶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0%。

——生态循环发展深入推进。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显著下降,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9%以上。

——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率达到60%。

二、实施五大任务

(一)绿色循环发展行动

1.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蔬菜和经济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2021年达到10%,2025年达到60%。继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推广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以及高效低毒及绿色农药产品。巩固3000亩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年均推广应用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3000亩次以上。完成永辉羊场“美丽牧场”建设,建设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2021年完成1家),完成水产健康养殖838亩,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比重达85%左右。

2.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创建华亭镇生态循环示范镇和永辉羊场等1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021年完成示范镇和5个示范基地示范创建验收,2022年完成全部示范创建。建设一批农业废弃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生态养殖和种养结合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立10-12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业薄膜集中回收点,规范回收处置率均达到99%。推广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和“五料化”利用技术,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和正常运行率100%,粪污综合利用率97%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和粮油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80%以上规划保留规模化水产养殖场完成尾水处理设施建设,2021年实施尾水改造项目200亩以上。

(二)科技装备提升行动

1.建设农业智能化生产基地。依托外冈镇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建设,提升水稻耕、种、管、收环节的无人化机械改造,将上海外冈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重点打造成基于数字化管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至2025年底实现1万亩粮食生产全程无人化作业。落实高标准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智能化果(菜)园建设。加快养殖场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完成五丰屠宰场、沥江生态园洗消中心建设,推进数字畜禽养殖和智慧水产养殖。

2.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深化数字农业建设,2022年前根据国家、市级业务条线出台的数据采集标准、分类体系等规程,做好与市级数据对接。推进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区、镇、村三级指导员队伍,提高入网比例和填报质量。建设农产品溯源监管、涉农资金补贴、绿色认证的农业资源应用库,推进本区农业数据资源协同管理和融合,实现共建共享。

3.提升现代种业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嘉定白蒜、嘉定白蚕豆、梅山猪、湖羊、王鸽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构建地方特色品种种质资源数据库,推进科研育种、集约化育苗、种畜禽等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区内惠和种业、梅山猪保种场等6家种业企业(单位)发展,鼓励申报现代农业种质创新与示范工程项目、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三)经营主体培育行动

1.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惠和种业、百蒂凯农业等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示范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五丰上食等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左岸芯慧等2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推动新迎园、一片天等餐饮公司与本地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合作,延伸前端产业链,积极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支持15家家庭农场、20家农民合作社开展示范创建,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家,示范合作社15家。

3.发展区域性农业服务组织。打造1家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一批稻米加工、冷藏设施和蔬菜预冷加工、冷链运输设施设备。聚焦蔬菜生产保护区和农业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依托现有20余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农机配置,拓展服务功能,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服务覆盖率达85%。

4. 培育高素质农民。5年内计划培育农业经理人15人,新型职业农民350名,重点围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化农业和农业平台经济开展培训,到2025年,全区形成一支1200人左右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四)特色品牌建设行动

1.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做精做优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外冈大米等特色农业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市级农产品评优活动,放大已有农业品牌优势。加快推进“嘉定嘉品”集体商标注册和使用,进一步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管理,集中力量做好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到2025年,除马陆葡萄外,把“嘉定嘉品”打造成另一个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2.培育优质食味稻米品牌。筛选和推广符合本地市民需求的食味稻米品种,推广绿色栽培技术、稻虾共生等生态循环技术和“绿肥+优质稻”、“深翻+优质稻”茬口模式,实施面积3.8万亩以上,提高地产大米品质。支持经营主体完善稻米加工设施设备并申请食品生产许可,打通大米入市通道。依托区域公用品牌推介地产优质大米,积极拓展区级稻米品鉴评优活动影响力。到2025年,上市销售的地产稻米品牌化比例达到50%。

3.恢复农业老品牌。加强农业老品牌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恢复、激活嘉定白蒜、嘉定白蚕、黄渡番茄、南翔罗汉菜等农业老品牌,扶持老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格局。支持经营主体进行老品牌推广和营销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到2025年,嘉定白蒜形成一条完整、成熟的产业链,黄渡番茄、罗汉菜等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嘉定白蚕豆等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构建地产农产品营销体系。以“卖稻谷”转为“卖大米”为突破口,利用区地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并推广区地产农产品统一销售平台“我嘉生鲜”。完善地产农产品营销扶持政策,支持经营主体参与农社对接、农商对接等农产品直销模式,积极引入“互联网+”模式,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构建地产农产品营销体系,实现地产农产品优质优价。

(五)产业融合增效行动

1.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把加强农业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着力招引一批设施类农业项目,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农业,乡村文创等优势乡村产业落户。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订单购销、互惠合作等方式与本地农民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合作,优势产业聚焦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5年内打造3-5个“特色农业”示范村镇。

2.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强化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引导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和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实现休闲农业提质升级。5年内,重点打造5-7个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景点,形成2-3个在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有较高影响力的节庆品牌,形成1条旅游服务配套完善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13家,其中四星级达到8家以上,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次达到200万。

三、打造嘉定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

围绕外冈镇1.7万亩高水平粮田和2.5万头外冈泉泾商品猪生产基地,推进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建设。计划通过3-5年的创建,使整个产业片区成为技术装备先进、生产绿色循环、品牌优势突出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样板区。

(一)建设数字化无人农场

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分阶段有序推进。“无人农场”已经完成200亩稻田的全程无人化作业,完成对现有农用作业机械的无人化改造,初步实现无人化插秧、无人化植保、无人化收割,以及在不同作业机械间的协同作业。

至2022年底,“无人农场”完成1600亩的标准化农田建设。在实现无人作业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农场的改建,实现水稻生产过程的耕、种、管、收全阶段的数字化,实现包括所有农机的作业监测、生态循环监测、土壤肥力监测、作物长势监测、作物产量监测、年度作业统计分析决策等,构建综合无人化农场数字农业平台,通过前端的数据采集,云端的数据管理和分析,形成一套完备的大数据专家分析决策系统用以指导下一年农业生产作业。

至2025年底,“无人农场”进入示范项目的产业推广阶段。将项目前期示范应用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成果转化,扩大到万亩规模,完成万亩的标准化农田建设,实现项目从示范研究到产业化推广应用。

(二)建设商品有机肥生产基地

项目基于片区内年出栏量2.5万头的外冈泉泾商品猪生产基地和1.7万亩高水平粮田的生产规模,建设一个年产量1.5万吨以上的商品有机肥生产基地,实现粪污全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产自动化控制,满足片区内1.7万亩粮田的有机肥需求。

(三)建设优质稻米全产业链

项目基于片区内数字化无人农场及粮食绿色生产核心区内的1万亩水稻面积的稻米产业需求,在已建烘干中心和稻米加工、包装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建设稻谷加工、冷藏设施,形成一条优质稻米烘干、冷藏、加工、包装、销售全生态产业链。

四、健全保障机制

(一)工作推进机制。区乡村振兴办负责统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各涉农镇(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要围绕行动方案,制定五年目标和年度任务清单,细化各项建设内容,明确时间节点,锁定目标、锁定内容、挂图作战。

(二)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补贴资金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力度。各类财政支持政策优先向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倾斜,用好农业贷款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支持方式,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发展领域。优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加强农业保险与相关财政补贴政策的统筹衔接。

(三)政策引导机制。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投资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流转交易,实行流转土地的退出经营机制,盘活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的农业招商环境。提高都市现代农业项目投资效益,财政资金聚焦粮食、蔬菜等保供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经营主体投资优质农业产业项目,建立已投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管机制,确保农业设施高效使用。

(四)规划用地支撑机制。全区落实建设用地周转指标制度,将盘活的建设用地指标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重点向乡村产业等倾斜,确保乡村振兴项目用地需求。外冈镇编制数字化无人农场产业片区专项规划,建立片区专项规划与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成果更新的联动机制,新编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预留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先行片区内稻米产业链项目、循环农业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花卉产业项目、乡村振兴示范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项目用地需求。

(五)人才培养机制。围绕种源、数字、装备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农业人才政策宣传和扶持,吸引农业高端人才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农业技术指导和农技人才培训。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无人农场产业片区就业发展,在住房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特殊人才落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针对数字化、生态化农业发展需求,完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持续推进农业行业知识更新工程,进一步拓展专技人员知识结构。

(六)监测评估机制。研究制定农业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形成牵引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在共性指标基础上,针对各涉农镇(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不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设置个性化指标,引导优势做优、特色更特。 


政策留言板

政策留言板只接受对本页(该条)政策的咨询和评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