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文件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十三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索 引 号: WA0308002-2024-001 主题分类: 区府办文件
发布机构: 区政府 发文日期: 2024-05-10
名 称: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十三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文 号: 嘉府发〔2024〕8号 公开类型: 主动公开
公开属性: 全部公开 公开期限: 长期公开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管委会:

经嘉定区政府研究,批准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确定的第十三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项),现予以公布。

 

附件:1.第十三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第十三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

2024年5月9日


附件1:第十三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项  目  名  称

类   别

申  报  单  位

1

喜氏妇科疗法

传统医药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

2

黄氏肛肠疗法

传统医药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

3

海派印钮雕刻技艺

传统技艺

上海鑫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4

海派玉雕

传统技艺

马陆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5

上海说唱

曲艺

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6

传统家具修复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上海淘御轩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7

海派瓷艺

传统美术

上海瓷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8

中式糖果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上海鑫丽汇利食品有限公司

9

巧菱状元米糕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圆荣圆食品(上海)有限公司

10

红木摆件雕刻技艺

传统美术

上海市嘉定立新紫檀雕刻技艺传习中心

 


附件2:第十三批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传统医药-喜氏妇科疗法

喜氏妇科疗法最早可追溯至清代,目前传承至第9代。喜氏妇科以汤剂、丸散剂治疗妇科疾病,疗效显著,受益患者众多。喜氏学术思想主要为:重视肝肾;治血以调经,调经以助孕,审时论治;重视情志调节;用药平和,轻重有节,择材廉俭。喜氏传人喜棣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喜氏学术思想,用于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取得良效。喜氏妇科疗法在长三角地区有相当的影响力,形成较广泛的社会认同感,成为嘉定区中医医院的特色品牌。

传统医药-黄氏肛肠疗法

黄氏肛肠疗法是嘉定区中医医院肛肠科的特色疗法,最早可追溯至江苏高邮武家世医。1952年,黄志忠从武氏学成后来嘉定开设痔科诊所,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为黄氏肛肠疗法创始人,目前已传承至第5代。黄氏肛肠疗法经过七十余年的传承及发展,形成了“中西并重、内外兼治、辨证换药、立足微创”的学术思想。目前采用无痛、微创疗法治疗肛肠疾病,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在长三角地区有较强影响力。

传统技艺-海派印钮雕刻技艺

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广泛应用于战汉两朝,印钮的历史是和印章连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钮。最初的印钮十分简单,只在印章上方钻一孔,用来穿绳系结以便携带。相对精美的印钮雕刻发展于两汉时期,民国时期上海本土特色的印钮雕刻流派展现雏形,钮雕技艺也趋于成熟,形成了海派独有的印钮雕刻风格,利用原始石材的纹路与颜色来表现其主体的面貌神态和精神世界。在雕刻技法上不借助于任何现代电动雕刻工具,追崇古法纯手工雕刻。

传统技艺-海派玉雕

海派玉雕是上海玉雕的别称,创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之一。海派玉雕从工艺品类、工具、用料、技法等方面,全面继承了中国玉雕的工艺传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大批玉雕精品。海派玉雕在继承中国古代玉器制作技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海派玉雕的文化特色。“海派”风格以精雕细琢著称,作品细腻,内涵深厚。“海派”手把件富有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大师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赋予了变化,个性化地诠释玉雕的含义。 

曲艺-上海说唱

上海的民间说唱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小热昏、卖梨膏糖、隔壁戏、唱小曲、鼓板书等曲艺表演形式在民间有所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说唱在独脚戏的“唱派”基础上,吸收苏州弹词的说表技巧逐步发展形成。唱调广泛吸收各种戏曲、曲艺唱腔,演唱形式比较自由,表演者自击用檀木或枣木制成的“三巧板”,伴奏乐器有扬琴、琵琶、三弦、二胡、月琴等。嘉定南翔,早在民国初期就开设书场,为南翔的上海说唱艺术培植了深厚的根基。 

传统技艺-传统家具修复制作技艺

传统家具修复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传统家具修复制作技艺融合了木工、雕刻、绘画等多个领域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嘉定的传统家具修复制作技艺不断发扬和传承。修复制作技艺对每个环节的注重,在选材、开料、打磨、雕刻、装饰、上漆等环节,力求达到精雕细琢的效果,并注重对家具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修复过程包括对家具损坏的评估、拆卸、修复、加固、拼装和上色等环节,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传统美术-海派瓷艺

海派瓷艺主要分布在上海地区,上海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制瓷工艺,为海派瓷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海派瓷艺是通过陶瓷烧制技艺和绘画装饰技法的综合运用而形成的独特装饰种类。海派瓷艺依托海派特有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海派瓷艺的繁杂技艺,展现了极高的审美水平,见证了中国对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历史变迁的审美标准。海派瓷艺呈现出了上海地区海纳百川的特点,其作为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

传统技艺-中式糖果制作技艺

老城隍庙有三宝,五香豆、梨膏糖、粽子糖。慈禧太后就因喜好粽子糖而将其列为贡糖。粽子糖、芝麻卷、脆松糖等最早出现在上海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式糖果制作技艺在制作中重视感官鉴别,要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摸甚至耳听来判别制作过程达标与否。原料、辅料也往往由于产地和季节不同影响其品质。中式糖果区别西式的特点一是采用天然的果料、香料等作为原辅料,符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的观念;二是一些中式糖果兼有糕点饱腹并提供营养的食用特征。

传统技艺-巧菱状元米糕制作技艺

“巧菱”状元(米)糕制作技艺可上溯元末明初年间,发展于嘉定华亭镇,成形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经历160余年的沧桑变迁。早在咸丰年间,除了初一、十五进香拜佛外,长达半个月的“上元节”为了祭佛与住民赴庙会的需求“上元糕”应运而生。而在封建时代,考取功名是大多数读书人的追求,每逢阴历子、午、寅、卯之年为科举考试之日,考生需三场九天的走不出考场的闭关考试。店家为了招揽顾客,预祝考生一举成名,再加上沪语“上”字与“状”字同音,故将其改为状元糕。

传统美术-红木摆件雕刻技艺

红木摆件的雕刻技艺是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紫檀木、花梨木等名贵木材为原材料,雕刻技艺远袭唐宋风格,近得明清精髓,融中国传统绘画意境和西方绘画技艺于一体,以木为锦,以雕代笔,以刀作画,吸收线雕(阴刻、阳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毛雕,透雕等特点,将传统的雕刻题材和风格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红木摆件,充分展现了手工雕刻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


政策留言板

政策留言板只接受对本页(该条)政策的咨询和评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