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6-3-08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8-05-07

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委员会对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6-3-08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办理结果:采纳

孙XX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重塑具有江南文化特色城镇的建议”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紧紧围绕“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主线,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资源、聚焦政策、以民为本、体现特色”的思路,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政策措施,发展农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打造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培育文明新风。同时,充分尊重农村产业经济特点、自然生态条件、村容设施情况、传统文化特色、农民生活习惯,综合考虑未来发展导向,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建设模式,进行“一村一规划”,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我区农居点基本现状及其村庄布点规划

(一)农居点分布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146个行政村,其中,城中村共47个,村域范围90%以上位于集建区内;城边村共63个;独立村共36个,村域范围位于集建区外,大多位于北部的华亭镇、徐行镇。

全区农居点(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分散的自然村)达到4563个,户数8.5万户。全区村庄呈现“散、多、小”的格局,空间形态分散,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二)村庄布点规划情况

根据全区村庄布点规划,对全区4563个农居点、8.5万农户按撤并村庄和保留村庄两种类型分别进行规划:一是规划撤并村庄,共涉3.7万户,其中规划撤并上楼3.1万户,规划平移归并0.6万户;二是规划保留村庄,共涉4.8万户,其中规划保留的自然村庄2.4万户与规划保留农民集中居住区各2.4万户。

规划期末(至2040年),全区146个行政村中有保留农居点的行政村48个,无保留农居点的行政村98个。

二、近年来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规划编制基本完成

一是在全市率先编制了《村庄布点规划》;二是推进规划保留48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全区拟编《村庄规划》的36个村中,6个村的规划已经区政府批复同意;21个村的规划基本完成,且其中8个村的在编规划,将于年内完成相关流程;今年拟新编9个村的规划也已在开展中。目前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将重点集中已做村庄规划的村。

(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一是制定《嘉定区美丽乡村大配套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田水路林村”统筹、区域化推进要求,将农村道路、污水处理、自来水管网改造、河道整治、天然气建设等项目均纳入由区各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的的大配套建设;二是制定《嘉定区美丽乡村村庄改造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村庄改造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农居点内绿化景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环境整治以及民生保障、乡村文化等软硬件方面的一些建设项目等,主要由区农委牵头;三是出台了《嘉定区村庄道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将农村道路及其桥涵等附属设施全部纳入区交通委道路建设;四是制定《嘉定区保护保留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实施办法》,明确全区保护保留村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其标准等; 五是制定《嘉定区保护保留村乡村风貌指引》,进一步展现区域文化特色,巩固和提升江南水乡风貌,确保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能取得预期效果等;六是着手制定《嘉定区保留保护村农村村民住房更新管理办法》。同时,对规划保留保护村村民住房更新正在制定财政奖补相关配套政策,对符合一定条件(如:符合已获批村庄规划及本区村民住房风貌控制要求;不超过审批面积,且更新前需拆除原有违法建筑和构造物、更新后无新增违法建筑和构造物;在5年内自行更新等),可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鼓励村民及时组织房屋更新,加快实施全区美丽乡村建设。

(三)建设任务有序推进

我区自2006年在全市率先实施村庄改造试点以来,共对全区所有9个涉农镇、65个村、2.3万户农户实施了村庄改造。尤其是自2015年在全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强化了农村项目建设的整合联动和区域化推进,共对涉及9个村、5395户农户实施了村庄改造;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17290户、农村供水管网改造9587户;对涉及含714户农所在自然村落试点安装天然管网;试点启动了3个村的村庄道路建设项目等,仅上述项目的政府财政投入达7.1亿元。通过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天然气管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道路整修、拆除违章建筑、整修公共设施、种植绿化、河道整治等项目的建设,全区1.1万户农户所在自然村落的村庄风貌和村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所有农民集中居住区的2.4万户农户均实现了生活污水纳管和天然气安装。同时,我区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通过建立健全村庄长效管理制度及其落实长效管理财政资金奖补政策等,充分调动村民自主管理积极性,共同维护改造成果。涌现了毛桥村、大裕村、北管村等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三、下步主要工作设想

(一)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及其城乡一体化发展

结合我区规划保留村及其《村庄规划》编制情况,完成全区25个行政村约1.8万农户尚未完成村庄改造任务,这也将作为我区2018-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重点。我们将按照全区“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严格遵循“规划先行、先地下后地上”原则,加快推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及其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紧扣我区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嘉定现有资源,继续做好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以及向阳村创建市级首批美丽乡村精品村的相关工作,为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强化建设项目条块联动及其区域化推进

据统计,我区“十三五”期间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府财政投入将达67.1亿元。我区将继续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聚焦政策,聚焦资金,补齐短板。强化部门与部门、区与镇之间项目联动和沟通协调,避免“九龙治水”的问题,实现重点突破,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能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做好文创产业布局及其相关产业引导工作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现有的历史风貌区资源,探讨布局相应的集聚点或区域,挖掘和利用好嘉定文化发展脉络,为产业发展注入嘉定元素。并积极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和建设美丽乡村项目,加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配置。在产业政策梳理过程中,适当关注历史风貌区、老街、古镇等区域的建设。同时,将对接工艺美院、上海大学等院校资源,谋划在历史风貌区域布局文化艺术、工艺美术、休闲体验、教育培训等合适的产业,注重保护传承,注重创新发展,为这些区域的保护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及其设施示范点创建

通过挖掘各街镇、居村特别是居村级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俗和文物古迹,传承历史、凝聚人心、淳化民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突出地域特点和江南文化特色,弘扬时代新风尚。通过举办非遗进乡村、送戏下乡等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同时,根据现有的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创建带有引领作用的居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示范点,形成具有嘉定特色的社区和村落。通过文商文教文旅结合,优化文化商圈,促进文化与创意产业与高校与旅游产业等的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发挥文化嘉定云的数字优化手段、资源整合能效,统筹全区文化活动、文化社团、文化众筹、场馆预订、数字资源,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嘉定创业与生活。

 

 

 

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委员会

                          2018年5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