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广局对嘉定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 第18-18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18-09-27

办理结果:全部采纳

王XX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区建立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互动机制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嘉定(古称疁城)素有“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拥有“嘉定竹刻”“徐行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4项,市级7项,区级15项,项目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曲艺、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近年来,我区通过组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知识,为深化非遗项目保护,培养新的传承人做足了“功课”。希望通过零距离的方式,让非遗走进百姓身边,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是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1、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让更多的人清楚认识保护非遗的文化,增强保护力度。借助“非遗保护日”契机,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任务和作用,让非遗资源走近大众,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2、加强对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除了摸底、申报和审批等基础性工作以外,要寻找对接的平台,让非遗文化项目与市场经济相衔接,同时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为非遗发展提供工业化商品化智力支持。在上海大学、天华学院和工艺美校等院校开设专题课程,设立再教育基地,对非遗传承人和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举办各种形式、各个层次、各类专业的进修班和高级研修班,使行业内广大从业者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素质,跟进潮流,促进创新,推动进步,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

3、建立完善的互动机制,让非遗项目与文化旅游业融合。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以文化旅游开发所获取的收入来实现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推动非遗时尚化、产业化、国际化,提升附加值和商业价值,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4、积极探索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新业态。让共享经济为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贴上时尚的标签。建立互联网平台,使非遗产品变为“新时尚。让非遗设计师和制造商借助科技做好非遗产品,讲好“非遗故事”。“互联网+文化”,体验经济让文化旅游企业作为新的选择。非遗凝聚着时间和情感,拥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鼓励传统手工体验旅游,努力让非遗产品成为人们眼中“看得见的风景”,和“带得走的情怀”。使得我区更多非遗项目通过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找到保护和文化旅游业的新发展。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予指正。

 

 

                             

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2018年5月1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