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嘉定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
第085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全部采纳
xx等4位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区垃圾分类执行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诚如您们所言,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持续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开展好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关系人民生活环境改善,也关系到构建“美丽嘉定”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您们的建议对于当前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和借鉴意义,现将本区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前本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情况
嘉定于2011年开始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历经新成路街道试点、先期覆盖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镇(菊园、南翔)、全区整体推进以及依托绿色账户激励机制探索分类减量的四个阶段,经过七年的摸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整体框架和推进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硬件设施迈上新的台阶。以焚烧发电为主的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建成运营(垃圾处置规模1500吨/日),同时,安亭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和嘉定区残渣填埋厂关闭,嘉定生活垃圾治理从“以填埋消纳为主”向“以再生利用为主”转型。
(二)垃圾处置取得新的成效。2017年,本区生活垃圾末端处置量平均为1750吨/日,其中每天约有120吨湿垃圾实现源头分流和资源化利用,部分废旧物资进入市场化流通渠道,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源头分类初现新的框架。结合“宜居家园”建设,以“绿色账户”为主要激励,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区已达522个计30万户,绿色账户已覆盖17.3万户居住家庭,广大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了一定提高。
但是,我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成效还是初步的,在推进垃圾分类减量过程中的确存在着您们提案中分析的问题,一是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参与率低,目前主要依赖二次分拣和绿色账户等由政府托底的激励辅助措施,现有的法律框架体系对个人未执行垃圾分类的执法取证及惩戒较难,缺乏强制约束、垃圾按量收费等制约措施,“硬约束”明显不足,产生者责任落实难,分类减量的实效不明显。二是分类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湿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尚未建成,处置能力存在缺口;受整体市场环境影响,废玻璃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大量涌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增加了末端处置的负担,综合利用体系不健全。三是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政策支撑力度还不足,导致社会及市场参与较少,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观念有待普及,社会协同有待提升。
二、下阶段推进工作计划
2018年,我们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城乡统筹”原则,以强化全程管控为核心,增强处置能力为关键,落实源头分类为基础,围绕“保障无害化,加强资源化,促进减量化”,统筹谋划,补齐短板,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为嘉定城市“精美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运行保障。
(一)开展全民宣传动员,打好前端分类基础
1.强化宣传引导。围绕普及和推广“为何分、怎么分”等分类基本常识,以主题宣传、正面报道等为重点,引导居民实施干、湿分类,全方位加大垃圾分类媒体宣传、村居宣传和入户宣传力度,并在各类渠道公示行业承诺,提升居民分类感受度与认同度。依托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加快生活垃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使公众实地体会实施垃圾分类对社会和环境的益处。
2.推动物业履职尽责。通过引导与约束相结合方式,合理制定针对物业参与垃圾分类的补贴政策,继续投入辅助分拣经费,保障物业合法权益;试点推行居住区“不分类、不收运”制度,倒逼物业落实源头分类管理责任,督促物业主动履行宣传、指导、劝阻及辅助分拣职责。对不符合垃圾分类规定的小区由房管局按照有关规定,记入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经理诚信档案,信用情况纳入物业管理招投标评价标准。
3.深化绿色账户机制。重点以“自主申领、自助积分、自由兑换”为导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落实志愿者、督导队伍,2018年绿色账户计划新增覆盖15.3万户家庭,2019年基本实现实现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与绿色账户整区域覆盖。结合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行动,以干湿垃圾分类投放为主要内容,重点推行居住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定类、定员”服务制度,物业企业、居委会等分类投放责任人做好居民定时定点投放的宣传引导及日常监管。
4.夯实农村分类基础。以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果为目标,按照“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的“五有”工作标准,结合区域实际,实行农户源头粗分、保洁员辅助细分的分类模式,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投入机制,落实分类硬件设施更新维护;建立农村保洁员、管理员、监督员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完善农户分类与村委保洁网格化管理制度。
5.全面推行单位强制分类。重点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餐饮、集贸市场等企事业单位强制分类,将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党政机关年度专项考核(参考创城等)和创先争优评比等,对餐饮、菜场等重点单位,全面实施单位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制度,加强管理与执法部门的联勤联动。
(二)加强软硬件投入,规范中端运转
1.配置分类收运装备。根据分类推进进程和湿垃圾分类实效进展,加大分类收运车辆投入,合理调配分类转运物流,建立与垃圾分出量相匹配的分类运输物流体系,在现有分类车辆喷涂规范基础上,对接垃圾分类“四色桶”,完成全区垃圾收集车外观分类喷涂。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制度,建立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监督举报平台,通过公示分类收运车辆、分类收运时间等举措接受社会监督,消除居民“前头分类投放再好,后头还是混装混运”的误解。
2.重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抓住“两网融合”实事项目机遇,重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按照“以镇为主、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的原则,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点、站、场。加快健全本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培育回收主体企业,以街镇为责任主体设立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网点和中转站,并分年度推进实施完成,区级层面统筹建成1座标准化的再生资源集散场,形成服务规范、管理有序、稳定可靠的回收网络体系。
(三)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分类处置设施能级
1.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以满足分类中转和市民监督的功能需求为原则,依照规划建设目标及时间节点,狠抓建设进度,至2020年底,全面完成8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新(改)建任务,提高垃圾转运能力。
2.加快推进末端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坚持“集中与分散处置相结合”原则,2018年底启动嘉定区湿垃圾集中处置资源化利用设施开工建设,力争2020年完工投运;推进社区、农村、单位等区域就地应用小型生化处理设备,推动湿垃圾源头减量。加快推进江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居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推进建立全区性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全面提升垃圾综合处理、循环利用效能。
(四)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全程分类管控
1.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委、区政府“双牵头”,建立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立组织架构,压实所有涉及部门的工作职责,共同研究职责分工和实施方案,定期召开推进例会,系统谋划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环节内容。
2.推进自治共治。重点突出住宅小区垃圾源头分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平台,最大限度整合和引领小区自治共治力量。在小区“围墙内”,重点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引领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在小区“围墙外”,强化绿容、城管、房管等部门管理执法联动,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增强垃圾综合治理的共治合力。
3.引入科技支撑。结合“智慧小区”“智慧公安”建设,试点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探索在条件好的小区先行先试,通过完善“绿色账户”,以及在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高清摄像头等措施,探索建立融“积分激励、自助投放、专人抽检、实时监管、执法取证、考核评价”于一体的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垃圾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4.强化监督考核。将垃圾分类纳入行政绩效考核和生态文明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达标验收挂牌制度,结合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垃圾箱房改造,落实投放容器、驳运机具标准化配备,规范分类设施配置,落实源头分类检查考核。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创建、村居600分考核、物业管理、环卫收运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公示。
下阶段我们将举全区之力抓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同时积极与市级部门沟通建议,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促使全民自觉、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感谢您们对本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上海市嘉定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18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