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全部采纳
xx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区垃圾分类实施的若干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提案中运用大量数据和实例,指出嘉定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诚如您所言,但在源头减量、绿色账户等环节尚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您的建议对于当前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和借鉴意义,我们将持续抓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这项工作。现将本区工作推进情况及下阶段计划汇报如下:
一、目前本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情况
嘉定于2011年开始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历经新成路街道试点、先期覆盖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镇(菊园、南翔)、全区整体推进以及依托绿色账户激励机制探索分类减量的四个阶段,经过七年的摸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整体框架和推进模式,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硬件设施迈上新的台阶。以焚烧发电为主的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建成运营(垃圾处置规模1500吨/日),同时,安亭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和嘉定区残渣填埋厂关闭,嘉定生活垃圾治理从“以填埋消纳为主”向“以再生利用为主”转型。
(二)垃圾处置取得新的成效。2017年,本区生活垃圾末端处置量平均为1750吨/日,其中每天约有120吨湿垃圾实现源头分流和资源化利用,部分废旧物资进入市场化流通渠道,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源头分类初现新的框架。结合“宜居家园”建设,以“绿色账户”为主要激励,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区已达522个计30万户,绿色账户已覆盖17.3万户居住家庭,广大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有了一定提高。
但是,我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成效还是初步的,在推进垃圾分类减量过程中的确存在着您们提案中分析的问题,一是住宅小区“围墙内”,物业对于垃圾分类投放管理与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宣传、引导、监督力量不足、力度不够;分类驳运、收运车辆标识不显著,居民对于垃圾全程分类感受度偏低;二是分类实效还有待提升,目前主要依赖二次分拣和绿色账户等由政府托底的激励辅助措施,缺乏强制约束、垃圾按量收费等制约措施。三是可回收物处置存在不确定因素,受整体市场环境影响,可回收物从收储到处置,环节多、成本高、难度大,尤其是废玻璃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大量涌入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增加了末端处置的负担。四是绿色账户积分兑换规则及制度有待完善,垃圾分类社会协同及全民参与有待提升。
二、下阶段推进工作计划
2018年,我们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城乡统筹”原则,以强化全程管控为核心,增强处置能力为关键,落实源头分类为基础,围绕“保障无害化,加强资源化,促进减量化”,统筹谋划,补齐短板,全面实施“本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为嘉定城市“精美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运行保障。
(一)抓好源头分类
1.完善物业服务合同。物业服务企业依据小区《物业服务合同》履行义务,《物业服务合同》的内容由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协商决定,鼓励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约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明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的购置、更新、驳运及其他一系列服务等相关事项。业主大会及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群众性自治组织,共同推进本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并将其纳入小区《管理规约》中,规范业主行为。
2.落实物业管理责任。根据“关于做好居住区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通知”(沪建物业联〔2017〕582号),住宅小区由业主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为垃圾分类的责任人,做好分类容器设置、分类驳运及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引导与约束相结合方式,合理制定针对物业参与垃圾分类的补贴政策,继续投入辅助分拣经费,保障物业合法权益;试点推行居住区“不分类、不收运”制度,倒逼物业落实源头分类管理责任,督促物业主动履行宣传、指导、劝阻及辅助分拣职责。对不符合垃圾分类规定的小区由房管局按照有关规定,记入物业服务企业和项目经理诚信档案,信用情况纳入物业管理招投标评价标准。
3.开展达标创建。按照“有分类设备、有宣传告知、有物流去向、有统计台账、有分类实效”的“五有”标准,分步实施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创建。2018年内全面更新改造住宅小区分类投放点的垃圾箱房、垃圾容器、宣传栏、公示牌等,实现所有分类投放点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2020年全区90%以上的住宅小区实现分类实效达标。同时,在普遍达标的基础上,推动垃圾分类示范住宅小区和示范街镇创建,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二)完善绿色账户机制
1.深化正向激励机制。重点以“自主申领、自助积分、自由兑换”为导向,拓展绿色账户开通渠道,不断扩大绿色账户覆盖面,力争到2019年,绿色账户与垃圾分类实现同步覆盖。坚持“三个完善”深化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完善服务队伍,落实志愿者、督导员队伍,充分发挥投放采集、积分兑换、监督考核等各环节作用;完善绿色账户积分规则,加强研究论证,统一标准规范,发挥绿色账户在促进干湿分类、可回收物回收方面的激励作用;完善绿色账户监管模式,紧密结合分类积分与居民分类投放行为,禁止“人情分”“乱积分”的行为。探索绿色账户市场化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第三方参与,多渠道募集资源,增强绿色账户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绿色账户实效。探索制定源头分类减量激励政策和垃圾处置阶梯收费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导向。
2.推行“定时定点”投放。以干湿垃圾分类投放为主要内容,落实垃圾分类住宅小区的“定时、定点、定类、定员”制度,通过定时定点投放,规范居民垃圾分类行为,提升源头分类实效。以定时定点和分类实效为重要指标,对住宅小区垃圾分类进行达标验收。物业企业、居委会等分类投放责任人应做好居民定时定点投放的宣传引导及日常监管。
(三)规范垃圾转运
1.配置分类收运装备。根据分类推进进程和湿垃圾分类实效进展,加大分类收运车辆投入,合理调配分类转运物流,建立与垃圾分出量相匹配的分类运输物流体系,在现有分类车辆喷涂规范基础上,对接垃圾分类“四色桶”,完成全区垃圾收集车外观分类喷涂。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制度,建立面向公众的垃圾分类混装混运监督举报平台,通过公示分类收运车辆、分类收运时间等举措接受社会监督,消除居民“前头分类投放再好,后头还是混装混运”的误解。
2.重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抓住“两网融合”实事项目机遇,重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按照“以镇为主、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的原则,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点、站、场。加快健全本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培育回收主体企业,以街镇为责任主体设立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网点和中转站,并分年度推进实施完成,区级层面统筹建成1座标准化的再生资源集散场,形成服务规范、管理有序、稳定可靠的回收网络体系。
(四)健全体制机制
1.强化宣传引导。围绕普及和推广“为何分、怎么分”等分类基本常识,以主题宣传、正面报道等为重点,引导居民实施干、湿分类,全方位加大垃圾分类媒体宣传、村居宣传和入户宣传力度,并在各类渠道公示行业承诺,提升居民分类感受度与认同度。2018年在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建成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使公众实地体会实施垃圾分类对社会和环境的益处。
2.推进自治共治。重点突出住宅小区垃圾源头分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平台,最大限度整合和引领小区自治共治力量。在小区“围墙内”,重点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引领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在小区“围墙外”,强化绿容、城管、房管等部门管理执法联动,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增强垃圾综合治理的共治合力。
3.引入科技支撑。结合“智慧小区”“智慧公安”建设,试点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探索在条件好的小区先行先试,通过完善“绿色账户”,以及在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高清摄像头等措施,探索建立融“积分激励、自助投放、专人抽检、实时监管、执法取证、考核评价”于一体的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垃圾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4.强化监督考核。将垃圾分类纳入行政绩效考核和生态文明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达标验收挂牌制度,结合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加快推进社区垃圾箱房改造,落实投放容器、驳运机具标准化配备,规范分类设施配置,落实源头分类检查考核。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创建、村居600分考核、物业管理、环卫收运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在各类文明创建体系的比重。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公示。
感谢您对本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上海市嘉定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18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