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结果:正在解决
花洁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青少年残障人士适应生存支持”的代表建议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残疾人工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截至2018年4月底,我区有14-25周岁持证残疾人356人,其中视力残疾18人、听语残疾30人、智力残疾182人、肢体残疾82人、精神残疾19人、多重残疾25人。近年来,区残联在区残工委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直致力于促进残障儿童及青少年的康复和身心发展,着力在增强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为残障少年儿童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具体体现在: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培训体系,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
我区历来重视残疾人培训工作,特别是在校残疾学生的文化教育和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指导,由区残联牵头,协同残工委有关成员单位,着力让残疾人教育和培训融入社会教育和职业培训整体规划,通过个性化培训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层次,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区残联残疾人劳动服务所主管残疾人就业培训保障,以强化残疾人教育培训为核心,提升残疾人文化与技能水平为重点,加强职业素养,提高残疾人就业保障水平。尤其重视残疾学生与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年龄段期间的文化教育,率先在全市实行残疾人终身免费教育,鼓励残疾学生提升学历水平和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一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升残疾人的就业水平。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和细化工作任务,组织各街镇在各自成校、劳动保障所、农委、生产厂区等地开展车工、钳工、洗工、摄影、插花以及农村种养殖业等各类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在职残疾人岗位能力与其他各类技能水平,确保稳岗或为残疾人向高一层次岗位转型创造条件,就2017年全年累计有2679人次残疾人参加各类岗位就业技能培训。二是努力提高智力残障人士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为帮助智障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各类生活活动,2005年我区在12个街镇建立智障残疾人阳光之家,吸纳16-35周岁智力残疾人入园,初期注册了600多名智障学员,各街镇分别向社会招聘优秀的社工与配备了能力素质比较强的管理服务人员为阳光之家的智障人士服务,通过教育活动、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就业支持、简单劳动等提高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与劳动能力,为实现社会市场化就业创造条件。几年来,经过各类培训与能力提升,向京东、百度、欧尚、乐购、麦当劳、肯得鸡等企业不断输送阳光之家学员实现正规就业,使他们真正融入了社会,实现了自身价值,目前全区还有300多位智障学员(都享有重残无业或企业挂靠的基本保障)继续在各街镇阳光之家接受培训与活动。2017年区残联还为注册在阳光之家的智障残疾人发放每月400元的全勤补贴,增加其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区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在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的基础上,依托新成立的就业专家志愿团,着力强化针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服务。2017年与外冈的阳光之家合作,开展了“敞开心扉”团康活动。由就业服务专家志愿者,到阳光之家主讲系列课程,帮助有需求的残疾人抒解情绪,摆正心态,这项工作将逐步在全区推开。在专家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中,也将有意识地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吸收一些在专业和职业领域更适合为残疾人提供帮扶的志愿者来参与到服务中。同时制定政策,对残疾人参加经认定的培训项目,给予全额补贴。
区教育局将健全特殊教育体系纳入“十三五”规划,有效保障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并着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育人机制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员)发展需求。2017年9月,区教育局在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开设了特殊中等职业教育班,委托区成佳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办学以来,学校积极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尊重差异、促进融合、支持就业”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残疾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开设基于公民素质培养的德育、文化、体育、艺术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在“营养与膳食”的专业课程设置上,购买了上海新迎园集团有限公司面点制作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授课指导,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同时,结合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2018年区教育局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场所标准,在成佳学校内增设职业实训室,包括烹饪、中式面点、西式糕点及家政等,以满足学生更好接受教育实训的需求,还将与嘉定区关爱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岗位。同时开设心理康复课程,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今后成佳学校还将对接大众工业学校,进一步开拓和发掘企事业资源,为残障学生在职业岗位能力培训和就业方面提供更多机会。
未来,区残联将进一步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统筹资源,推进部门联动,通过基层调研、需求调查、个别化职业指导,来对接残疾人的培训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分类分层设置培训项目,有效提升残疾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残疾人择业能力的提高。
二、建设区镇两级残疾人活动中心,提升残疾人服务能级
为了进一步拓展残疾人服务的阵地,提升服务水平,区政府通过政府实事工程的方式,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8000平米的区残疾人活动中心和1500-2000平米的街镇残疾人服务中心,为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建立区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阳光天地。该中心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于201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中心由主楼和共享体组成,是目前上海市最大的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一体的为残服务综合体,是全区残障人士教育培训、康复训练、就业创业、生活实践、文体活动的温馨家园。阳光天地采用社会化模式开展日常运作管理,以政府公开招标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承接,为运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天地引入了9家专业助残服务及培训机构,对接残疾人需求和服务短板,为全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其中脑瘫儿童康复中心与华山医院脑瘫康复中心合作,定期邀请脑瘫康复专家为我区0-17周岁的脑瘫儿童提供专业康复及家庭指导。
二是建设街镇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阳光家园。随着残疾人总数的逐年增加,为了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元化需求,2011年开始,我区对接残疾人需求,在全区12个街镇建立功能齐全、能满足残障人士需求的“阳光家园”。“阳光家园”是集“阳光基地”、“阳光之家”、“阳光心园”为一体,吸纳残疾人进行教育培训、简单劳动、产品加工、康复训练、体疗娱乐为一体的街镇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和活动中心。其中“阳光之家”为智障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及康复训练、特奥活动、教育培训、简单劳动等课程;“阳光心园”为病情稳定的精神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简单劳动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服务;“阳光基地”主要为就业年龄段内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每个街镇的“阳光家园”统一设负责人1名,下设管理员1名,教育培训员1名,后勤保障员1名,康复医疗员1名,并按比例安排服务人员,通过编写管理人员手册,健全管理机制,明晰工作职责,形成有效管理模式,建立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岗位到人、相互协作的机制,全面提升服务保障能力。2015年,在街镇“阳光家园”项目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通过完善考核内容和标准,规范考核程序,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设计针对“三阳”不同群体的各类活动和规范课程,逐步形成了“阳光家园”管理指标体系和服务体系。2017年,街镇通过购买专业服务设立“家园+”群团服务站支持项目,以“大家园带小服务站”模式,建立覆盖12个街镇的家园+服务站联合服务体,进一步提升家园服务专业性和课程针对性,并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街镇阳光家园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专业性。
未来,区残联将在完成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区、镇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的管理水平,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实务模式,整合社会专业资源,在为“阳光基地”、“阳光之家”、“阳光心园”等“三阳”学员提供专业教育、培训、指导、活动的基础上,把阳光天地和阳光家园打造成残疾人的综合服务中心和活动基地,满足残疾人多元化的需求。
三、引入社会专业服务机构,拓展残疾人工作精准度
2010年起,区残联本着“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这一理念,着手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通过区分不同人群对接特定需求,设置公益服务项目,为残疾群众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逐步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实施、项目独立运作、专家全程指导、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助残服务新模式,其中对应残障儿童及青少年个别化康复、综合能力提升及培训就业需求的项目有:
1、引入国内知名自闭症康复机构上海青聪泉儿童智能训练中心,设立“阳光送教”服务项目。针对嘉定区户籍的0-18周岁自闭症儿童,通过提供专业的评估和个别化训练指导,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提高其社交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他们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快乐、健康成长。此外,专门为大龄自闭症儿童设计了生活自理、社交小组等课程,有效帮助提高其沟通、社交与自理能力,为成人生活打下基础。同时,教授教授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家庭康复技巧并提供心理抚慰和疏导,帮助其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避免家庭极端事例发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针对有意愿学习竹刻、草编的残疾人设立“阳光工坊”项目。将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发展弘扬嘉定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残疾人就业及培训新模式,利用嘉定传统特色非遗项目黄草编织、竹刻等项目来帮助残疾人创业,从而带动一大批残疾人就业。同时采用机构辐射的形式,鼓励有愿望就业创业的残疾人参加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技能,创作特色作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及生活水平,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3、引入现代电子商务理念,设立“梦想工坊”项目。以政府扶持、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方式,为有需求残疾人提供网络就业创业专项培训,打造残疾人电子网络就业创业平台,促进残疾人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有效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4、融合先进的社会服务与管理理念,设立“阳光家园能力建设”项目。面向我区12个街镇阳光家园负责人、管理人员等约70人,通过培训、模拟、实操等方式培训家园管理服务人员,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阳光家园”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为“阳光之家”、“阳光心园”设计符合其身心障碍特点的培训课程,满足智力和精神类残疾人的不同需求,拓展学员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生存技能,促进学员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不断推动“阳光家园”及学员的健康发展。
5、为了推动有意愿的残疾青年就业并提升就业层次,设置“阳光就业”项目。该项目每年确保至少20名残疾人实现上岗就业(其中“阳光家园”学员不少于6名,精障人士不少于2名)。项目通过培训和个别化指导提高残疾人求职技巧,提升残疾人的择业观,倡导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吸引更多有爱心的社会单位来关心残疾人就业,帮助残疾人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实现就业增收。
今后几年,区残联将通过走访调研,深入基层,进一步发现和挖掘残障儿童及青少年的问题和需求,为残障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更多符合其发展要求的助残服务。一是完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制,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及综合能力;二是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呼吁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感,为残疾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三是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残疾人工作者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做好各类别一、二级和智力三级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重残无业保障,提升轻度残疾人就业水平,真正做到“重度残疾人养起来,轻度残疾人托起来”。
残障青少年的教育康复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残障青少年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平等而有尊严的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参与,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区残联、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团区委将紧密联系其他相关部门,一如既往地做好残障青少年的教育、康复、就业及保障工作。
嘉定区残疾人联合会
2018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