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嘉定区委:
“加快乡村面貌改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案已收悉,就提案中关于规划、政策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我局会同会办单位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 强化规划空间引领、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为加快推进我区城乡融合,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我区曾于2014年启动编制《嘉定区村庄布局规划(2014-2035)》, 2015年7月以嘉府[2015]99号文获区政府批复。规划批准后,在总体层面对全区保留保护村村庄规划的编制起到了控制和指导作用。随着区、镇两级城乡总体规划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开展,2018年6月起我区组织开展《<嘉定区村庄布局规划(2014-2035)>中期评估及优化调整》规划编制工作,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区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后,目前该规划已获得区政府批复(嘉府[2019]18号),且该成果已同步纳入区城乡总规(沪府[2019]14号批复)。
规划中明确,乡村地区规划保留(保护)行政村57个,保留(保护)行政村较原规划增加10个,减少1个。调整后城市开发边界外平移归并约0.4万户(最终实际户数以村庄规划为准),撤并上楼约3.3万户(包括近阶段在实施过程中的动迁及宅基地置换上楼户数)。近期,根据市规划资源局关于镇级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要求,结合在编镇级郊野单元规划和村庄规划,进一步细化了各类农民居住点的户数和用地。经汇总,目前开发边界外平移归并约0.6万户、传统保留自然村户数为1.9万户(该数据将随着规划编制的深入和建设实施进行动态完善调整),开发边界外现状集中居住0.3万户,开发边界外撤并上楼约2.1万户,开发边界内现状集中居住2.1万户,全区总计约7万户(上述数据,根据目前镇级村庄布局规划汇总)。目前,除试点的联一村、向阳村正在有序开展农民平移归并集中居住外,针对其他保留(保护)村,根据各村资源禀赋条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底线不突破、资金可平衡、实施可操作的原则,在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全面推开农民集中居住工作。
二、 加大财政保障,优化村庄环境
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区自2015年以来,按“田水路林村”统筹、区域化推进要求,不断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嘉定区美丽乡村大配套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嘉定区美丽乡村村庄改造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嘉定区村庄道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我区积极整合各条线项目资源,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实施点,不断加大区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区、镇级财政配套比例南部地区1:1、嘉定工业区7:3、北部地区8.5:1.5。譬如在安亭镇向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过程中,整合了生态河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供水管网改造、燃气管网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架空线入地等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按照奖补比例,市区级奖补资金近1亿。后续工作中,区级层面将进一步统筹安排好乡村振兴市、区、镇三级财政补贴资金,为具体项目落地实施创造良好资金支持条件。
三、 发展物业经济、探索市场机制
一是发展物业经济。根据《嘉定区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安排“104”区块内500亩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农村集体经济新建工业标准厂房、总部研发等物业,并实行额度管理,重点向经济欠发达村相对较多的北部区域倾斜。把与农村集体经济相关的土地、厂房和楼宇等招商资源,纳入区级产业发展区域统筹,引导全区优质产业项目进驻。鼓励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方式,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公司,参与市场化投资经营。
二是推动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立足于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一批精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依托传统民风民俗特色,打造沥江生态园、毛桥集市、马陆葡萄园等美丽乡村新地标。与温州等长三角区域城市探索以民宿经济为重点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建设和运营,加强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合力推广旅游品牌,打造旅游市场,谋划推动一批高端康养项目。
四、 引入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长期工程,仅靠政府财政之力难以持续,必须大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要积极研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企业、第三方等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目前,我区正聚焦与上海地产集团合作的“乡悦华亭”项目、与万科集团合作的向阳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与华润集团合作的周泾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部分试点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初步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农村农民的“多赢”局面。下一步工作中,我区将继续通过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力争在体制机制、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并逐步向其他保留(保护村)做推广。
嘉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19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