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美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更好打造‘嘉定文化’品牌的几点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2018年,嘉定区针对上海市委提出的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目标,进一步发布《构筑嘉定建设文化强区新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文件中,将“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列为嘉定区未来三年文化品牌打造的“四大重点任务”之首,并设置了“地标文化设施打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优化”、“数字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文教结合服务”等17项专项行动,有力推动全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嘉定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断优化
嘉定按区域发展水平、人口空间分布的原则,科学设置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标准。目前建有嘉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保利大剧院等区级公共文化场馆,12个街镇均建有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街镇级图书馆,公共文化场馆设置率达100%,100%建成并开放运行。其中2016年嘉定区文化馆获得部颁“一级文化馆”称号,2017年嘉定区图书馆获得部颁“一级图书馆”称号。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共形成了“嘉文大课堂”、“嘉图讲座”、“特展教室”等23个品牌项目。
同时,在大镇、大居新建分中心,在商圈、车站等人群聚集地设置公共文化延伸服务设施,建有“百姓书社”、24小时街区智慧图书馆、“我嘉书房”等,对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形成有益补充。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嘉定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文化+商圈等 “文化+” 共生发展建设模式,统筹区内各类文化资源,推动工、青、妇、科、教等设施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大幅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区级形成上海汽车文化节、上海孔子文化节、上海嘉定互动戏剧节、保利艺术课堂、百姓艺术文化节、嘉定图书馆阅读推广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形成品牌文化项目带动效应;各街镇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活动品牌,安亭汽车城达人秀、南翔小笼文化展、江桥杯异乡风采才艺大赛等,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发展不断融合
嘉定在全国率先提出“一座城市一张网”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理念,首创“一站式”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通过“文化嘉定云”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整合全区图书、群文等文化服务资源,形成文化活动、文化场馆、文化社团、文化众筹、文化e家、网上书房、数字展馆等热门板块,为市民带去更为高效便捷的文化服务。目前,文化嘉定云已拥有用户17万余名,已完成三期工程建设,形成一个包含电脑PC端、手机APP端、线下终端机、有机电视端四种服务渠道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系统,嘉定区的“文化云”式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已在全国得到复制和推广。同时,嘉定也首创“入户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建成资源整合的“文化E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数据库,实现公共数字文化“入户式”服务,并建设有“嘉定数字阅读”APP数字图书馆及嘉定孔庙、嘉定竹刻等数字博物馆、两家数字农家书屋。
四、嘉定模式的“文教结合”不断深化
文教结合是嘉定区的特色工作之一,在内容上“重均等性”,在形式上“去组织性”,形成了嘉定区文教结合三大机制。一是文教设施共享机制,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二是文教人才共建机制,建起文教一体的文艺人才库;三是文教项目合作机制,形成“1+N”的文教项目,即一个贯穿每个孩子成长过程的“青少年文化教育实践体验项目”和一系列“爱赏嘉定”特色文教活动,吸引青少年走进文化设施,让学生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了解艺术本身,寓教于乐。2018年,以上海保利大剧院为平台,整合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等资源,嘉定区正式成立了“嘉定校园戏曲联盟”,结合“戏曲进校园”、赏戏团进校园等特色项目的开展,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每年青少年文化教育实践体验约300批次,受益师生5万人次,覆盖了全区280余所学校。
五、嘉定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嘉定是全国第4家“中国曲艺名城”,同时,嘉定目前拥有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为了更好的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创新整合曲艺、非遗两大传统文化主题,尝试以曲艺的形式开展非遗传承。目前,依托全区57个曲艺基地和全区各非遗传习基地,开展海派讲堂、“传帮带”的文化人才生态培育等活动,将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内容,用传播力较强的曲艺形式表现,深挖海派文化历史内涵和文化故事,凝聚嘉定文化特色,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目前,嘉定已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与旅游也正式合并,下阶段,我局将进一步找准定位、加强统筹,结合区域特色,挖掘优势资源、传承优秀文化、体现价值内涵,继续塑造嘉定最具引领性的文化品牌。
六、发挥区级地标文化设施核心带动效应
一是区图书馆将依托“一区两馆”服务模式,发挥区图书馆总馆的核心带动作用,建立精准化的资源配送体系,制定公共图书资源村居配送菜单,不断提升“嘉图讲座”、“嘉定读书月”等阅读推广品牌活动内涵和辐射面。二是区文化馆将借助“总分馆制”,创新基层社区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加强供给和需求的对接,不断扩大“百姓大舞台”、“百姓大展台”等百姓系列群文品牌影响力。并以“上海市民文化节”为主线,贯通全年开展相关活动赛事,提升群众的文化参与度和积极性,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三是提升嘉定博物馆、科举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等公共博物馆美术馆设施功能,推进“海上文博苑”、“法华里”项目等文化设施建设,打造高端艺术品陈列收藏聚集区拓展艺术创作与教育普及等辐射效应,营造艺术人文氛围。四是继续推进“我嘉书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嘉书房”社会知晓度和服务效能,策划开展集中宣传,引导市民加深对书房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点的了解,并加强“我嘉书房”服务效能监管,引导各街镇推进规范服务。
七、完善统筹“大文化”发展格局
一是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公共文化发展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统筹规划文化与旅游的发展工作政策措施。通过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等,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文化植入旅游,拓宽文化创新的发展空间,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嘉定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二是打造嘉定特色的艺术文化商圈,借助上海增设自由贸易新片区的契机,发挥好北虹桥的区位优势,吸引文化新兴产业入驻商圈,推进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的文化进商圈活动。计划与华泰、万达等商圈合作,依托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把优质的“海派文化”、传统非遗等文化资源送到商圈,打造近距离融入体验式的舞台。三是打造嘉定企业文化工作品牌。举办“嘉定企业文化展”系列活动,培树企业创新文化品牌,打造企业文化示范基地。依托农家书屋、职工书屋、“文化点点送”、“曲艺轻骑兵”、 “艺企秀”企业员工才艺大赛等活动,针对产业工人举办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产业工人所在地延伸,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八、提升数字化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继续扩大“文化嘉定云”品牌示范效应。加强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的创新拓展,加强公共数字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加强文化众筹等社会化路径创新实践。计划年内完成文化嘉定云优化升级项目,实现文化地图升级优化等功能,并对文化嘉定云后台进行标准化流程改造,实现标准化流程管理,继续发挥品牌影响力。二是继续推进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深入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推动区、街镇、居村等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能力。三是继续推进秒懂嘉定、文化故事、文化微课等文化数据库建设,向市民提供数字文化服务,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和时间的制约,提升阵地文化服务能力。
九、深化“文教结合”服务内涵
一是持续推进文教设施共建共享服务模式,推动文化场馆参观互动项目,提升文教共享设施服务效能。集合嘉定公共文化资源,发挥区图书馆、区文化馆、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艺术普及效应,开展门类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体验与鉴赏活动,如:图书馆之旅、艺术课堂、戏曲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爱赏嘉定·文化寻宝等活动。覆盖全区幼儿、中、小学生,满足不同年龄少儿群体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丰富“教化嘉定”品质内涵。二是开展文教人才共建。充分挖掘具有文艺专长的师生资源,建立完善文教一体的文艺人才库。继续深化“教化之城·礼乐嘉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品牌构建,通过搭建“青少年礼乐文化原创”平台,孵化一批以“教化嘉定”为内容、适合青少年参与和鉴赏的文化作品,诸如“礼乐嘉定”品牌校园剧、亲子绘本、“中国唱诗班”诗乐文化经典音乐等精品创作等。
十、强化文化品牌宣传影响力
一是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及时报道我区公共文化的典型经验,为全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结合嘉定特色文化,进一步加强和其他省市创建城市的交流,不断提升我区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巩固中国曲艺名城创建成果,着力打造以故事、沪书、上海说唱、评弹等为主的海派曲艺基地,完善和发展嘉定区文化馆曲艺基地等8个区级曲艺基地的主阵地建设和各街镇级曲艺基地建设。打造阵地品牌“嘎嘎三胡”、“过过瘾头”等精品曲艺活动,为嘉定曲艺发展增添活力。加强徐行草编等非遗项目传承,全方位拓展非遗文化的展示范围和手段。三是积极开展长三角区域文化交流,构建“长三角曲艺文化联盟”,开展长三角“非遗文化”交流展示与体验活动,拓展“文化走亲”覆盖面,提升嘉定文化影响力,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的交流合作。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予指正。
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