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秋生、韩敏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振兴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实施。上海市也就乡村振兴工作出台《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围绕强村、富民、美环境,做实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在上海这样超大城市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实属不易,不仅要有计划举措,更要有准确定位。嘉定把乡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来精雕细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当前情况
根据《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要求,为打造“美丽家园”工程,实施“十百千”行动计划,2022年全市要创建90个以上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1577个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我区2018年12月制定了《嘉定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底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到2022年,57个保留保护村全部达到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创建10个以上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截止目前,我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已创建2个,2020年创建3个,2021年和2022年计划创建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已创建7个,2020年计划创建3个,2021年和2022年计划创建10个。
为完成“两个示范村”的创建任务,我区提前谋划,分级储备,通过前期排摸,涉农镇申报,区级遴选,共选出16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备选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备选村。“两个示范村”之外的规划保留保护村全部按照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标准打造,努力成片打造美丽乡村。
二、存在问题
嘉定区面积的近三分之一都是农田。近两年,围绕“农业强而优、农村美而活、农民富而乐”和城乡融合的目标愿景,嘉定区注重前瞻思考、规划先行。对于乡村风貌肌理保留较好的远郊村庄,坚持“原生态”和“原风貌”,积极留存依水而息的带状村落肌理和粉墙黛瓦的村宅景致。安亭向阳村、华亭联一村、外冈周泾村、安亭向阳村、华亭毛桥村、马陆北管村等市级示范村和区美丽乡村不断已崭新面貌呈现,一幅“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嘉定徐徐展开。同时,嘉定区政府还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充分以企业的资源优势、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带动项目开发建设。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发展中,存在着村民参与度不足的现象,农村普遍存在户籍人口大量外迁、户在人不在、青壮年外流、常住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村民对于“两个示范村”的内涵和创建要求理解不够全面,存在“政府做,村民看”的现象,且村集体和村民较多的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及环境整治等方面建设,在乡村产业的谋划和运营中,参与度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及设想
乡村振兴这件事,是事事关乎农民,件件离不开农民,农民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因此,要真正地实现乡村振兴,一定要防止农民沦为旁观者,只有把农民调动起来,想方设法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提升农民的认知度,提高农民的参与度
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为,坚持依法行政,让农民摆脱过去过分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编制机关会征询村委意见、参与组织村民代表讨论意见、以及发放调查问卷,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村庄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创造条件让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尤其是在规划建设上,要让农民代表共同参与,根据农民的需求、喜好建房子,发展产业,从而促进农村新型经济的建立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
(二)要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增强农民振兴乡村的信心
嘉定区财政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年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区域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上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打造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升级版;以补齐农村短板为思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面貌改善;以改革发展为动力,激活农村集体经济新活力;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路径,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并联合区农业农村委、区水务局、区人社局等多个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保障机制,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向“三农”倾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由区农业农村委,会同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建管委、区交通委、区科委等部门,重点针对乡村振兴重点配套建设项目的补贴范围、补贴内容、实施程序、资金筹集、资金拨付和管理职责等方面,结合工作实际,对原大配套项目政策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嘉定区乡村振兴重点配套建设项目的指导意见》。现阶段已形成最终送审稿,即将进入发文流程。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分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及公共服务四类。
1、基础设施包含村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农村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天然气建设和强电、弱点设施建设。
2、生态环境包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田林网和河道综合整治。
3、产业发展为农业设施。包括农田建设项目,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营销等,促进农民增收。
4、公共服务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保留保护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及实施办法》的配置标准,主要包括疗室、多功能活动室、综合文化站、综合服务用房、为农综合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这些条件的保障,可以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解决前期困难,让农民能够真正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完善激励机制,树立示范典型,形成良好的乡村创业氛围。
农民是非常有理性的主体,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委在扶持农业经营主体上制定了以下政策:
1、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制定我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专项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简化项目申报流程,加快项目推进,帮助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二是以农业生产补贴统筹整合试点为契机,在保持面上补贴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实行种植业“任务清单”,减少环节补贴,提高政策扶持精准性,由补“过程”转为补“结果”,引导农业经营主体聚焦绿色发展和质量效益提升,同时保障农民收益。
2、搭建平台,不断提高产业融合水平。持续引导优质优价,我区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农社对接、农商对接等多种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进行展示展销,同时举办各类地产农产品品鉴评优活动,进行农业品牌推介。目前全区已初步建成一产三产融合、线上线下联动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同时初步形成年年有节庆、季季有评选、月月有推介、周周有活动的休闲农业运营模式。
通过政策引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能带给农民带来直接实惠的利益,农民也更愿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好不好,需要农民来评判,需要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通过感受实际利益来转变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理念。本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对做的好的示范区村,以“立典型、学先进”的激励机制,对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从业人员推出优惠补贴奖励政策措施,鼓励有发展意愿、有“三农”情怀的企业做大做强,并对一些脱贫致富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创业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四)要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人才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近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全区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区农民培训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有力的推动嘉定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2018-2019年根据《关于印发<关于嘉定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嘉府发〔2016〕22号)规定,对首次认定为本区户籍的新型职业农民并连续两年度参加继续教育考试合格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截至目前共奖励新型职业农民326人,奖励金额共计32.6万元。
此外制定了其他有利政策:一是对于首次认定为本区户籍的新型职业农民并连续两年度参加继续教育考试合格的,一次性奖励1000元。二是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承包经营家庭农场并在就业年龄段的,提供每人每月700元社保缴费补贴。三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有2人以上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家庭农场,有1人以上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且规定理事长或场长或经理或骨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可以优先享受农民合作社项目、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农业旅游项目、标准化示范场(园)项目、农机购买等资金扶持政策。四是开展免费培训。整合项目资源,对职业农民实行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免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特别优秀的本地户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业系列学历提升再教育取得毕业文凭后,给予50%的教育费用资助。对符合条件者优先申报晋升农民专业技术职称。
发展乡村产业,离不开人这个根本性因素。我区制定的各类政策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丰富培训课程内容,不断为农民送上生产致富的干货礼包。另一方面也会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提高干部队伍服务群众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家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现阶段我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相关情况如下:一是从严选拔任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强化村。“两委”班子成员任职资格区级联审工作要求,坚持“逢进必审”“逢提必审”“逢重用必审”原则,建立纪检监察、组织部、法院、检察院、卫健委、信访办、公安局、民政局等区级部门联合审核机制,切实把好村干部队伍入口。拓宽选拔渠道,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坚持内育外引结合,通过公推直选、组织选派、社会招聘等途径,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二是从严教育培训,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紧贴共性需求、紧贴岗位职责、紧贴党建实务、紧贴一线实践”的原则,从2004年起,连续16年实施“班长工程”培训。2017年至今,面向全区所有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班长工程”小班化实战教学周周训。同时,实施“育林工程”,在全区范围内选树各领域党组织书记的先进典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已选聘书记导师6名,培优书记18名。三是从严储备锻炼,打造锤炼后备干部队伍。认真落实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提升方案,完成《嘉定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情况分析报告》,推动村党组织书记及“两委”成员担当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命责任。围绕破解“备什么”“怎么备”和“备而有用”三大难点问题,不断加强“基石工程”后备力量建设体系,按照1:1.2配备正职、1:1配备副职的要求,目前储备村居后备干部1177人。
离乡别地经年月,春风不改旧时波。相信只要进一步激发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嘉定区的乡村一定会不断实现村美、业强、民富,在让广大农民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同时,嘉定区也将会打造出与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与嘉定创新活力之城更相适应的美丽如画的乡村图景。
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0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