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民复〔2021〕16号
谭坤雄、常洁、陈云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社区养老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议构建一个社区的支援服务计划”
面对超大型城市老年人高度集聚的特点,上海市在全国开创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并作为上海养老服务的品牌深化发展。我区结合郊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特点,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两级的要求,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向深度发展。
一是持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积极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以《嘉定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为引领,织密设施网络,缩短服务半径。以街镇为单位,重点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附近的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助餐、托养、居家养老等服务。此外,各街镇还在居村委会设立家门口服务站点,一个遍及街镇、居村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目前全区已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家,在实现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向片区延伸。社区日间照护中心总量达到34家;社区长者食堂和助餐点总量63个,助餐场所总量超过360个;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总量329个、社区老年人示范睦邻点总量104个。各类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网络日渐紧密,有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此外打造北管村、彭赵村、赵巷村3个集全托、日托、助餐、医疗、文体于一体的农村养老综合体,推进农村“家门口一站式”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二是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街镇结合地域覆盖特点和老龄化程度,因地制宜设置各类专业化的功能性养老服务设施,为进一步织密、织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各街镇积极推动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核心枢纽,再配套若干个家门口的各类服务站点,形成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的设施网络,从而做实专业照护、助餐服务、医养结合、健康促进、智能服务、家庭支持、养老顾问、精神文化等八类标准功能服务,打造“养老服务联合体”,增强既有社区的持续照护能力,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原居安养。
三是积极推进智慧养老。在全区推广“e嘉乐”智慧养老服务项目。项目依托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为全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信息咨询和菜单式生活服务,为符合条件的独居老人及纯老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一键呼叫”紧急救援和主动关爱服务,为广大老年人构建起一座“虚拟养老院”,2021年1-5月全区受理量超7.5万人次。开展“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依托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公益基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立“随申学”服务点,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手机学习培训和帮办服务。截至5月28日,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及场所已设置“随申学”服务点105个,志愿者222人,累计服务老年人7900余人次。年内,预计我区将有3万人次的老年人享受到这一帮助服务。
二、关于“建议开展我区住宅小区为老服务的亲和性改造和老年人居家的适老化改造”
我区多手段并举,积极提升社区为老服务质量。强化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的导向,拓展深化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今年在江桥镇、真新街道组织试点。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群的身体特点及生活习惯,对卫生间、厨房、卧室等生活场所,以及家具配置、细节保护等做一定的调整或改造,以更利于老年人通行、洗澡、如厕、休息等日常生活,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适应,将环境中发生伤害的风险尽量降低。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补贴,补贴以家庭为单位,每户家庭补贴金额最高可达3000元。
二是持续推进“老伙伴计划”。全区推进高龄老年人家庭互助服务“老伙伴计划”和“老吾老计划——家庭照护能力提升项目”项目,增强家庭照料能力。2020年,全区1200名老年志愿者为全区6000名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累计开展各类慰问达44万人次。积极参加上海市“老伙伴计划”优秀志愿者及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择优推选出1名十佳志愿者、2名百名优秀志愿者和3个优秀案例,进一步扩大“老伙伴”计划项目的影响力。
三是开展“康复辅具租赁”服务。推广老年辅具租赁工作,实现租赁点街镇全覆盖。凡本市户籍的75周岁(含)以上老年人和60周岁以上低保、低收入老年人,租赁列入目录的产品,可以申请补贴,补贴金额为辅具租赁服务价格的50%,每人每年最多可补贴3000元。
四是拓展爬楼机租赁、安装楼道爱心椅等试点。在前期3个街道试点的基础上,推开社区老年人爬楼机租赁服务项目,缓解行动不便老人上下楼难题;在真新街道试点开展老式公房加装上下楼中途休息凳,改善“悬空老人”下楼难问题。
三、关于“建议引导房地产商通过向社区提供为老服务”
“十四五”期间,我区以“上海2035总体规划”为引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要求,依托“十四五”发展契机,聚焦“职住平衡”,完善住宅空间布局和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区租赁住房板块。
一是坚持职住平衡,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我区住房发展坚持产城融合、规划先行,合理配置各类用地,保证居住用地的总量和布局,以产兴城、以业引人、以房安居。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按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要求,保持我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租购并举,解决好大城市的住房突出问题。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增加保障性住房租赁供应,扩大商品住房市场的有效供应更加注重统筹谋划、整体安排、有序推进,以稳定居住为导向,提升新增住房供应中租赁住房套数占比。
继续执行商品住房项目建筑面积配建5%的保障房、15%的市场租赁房的政策。继续增加租赁住房用地(Rr4)供应,支持国有企业配建租赁住房,定向配租给区级人才。
对于企业自持的住宅或物业,作为长期租赁使用的,需结合我区综合发展、考虑项目实际情况及企业自身定位,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认为企业仅做养老服务用途并不妥当。
三是创新“智慧房管”数据平台建设。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区房管局坚持创新导向,探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型信息科技手段,打造“智慧房管”数据平台,实现传统行政方式的创新性突破。“智慧房管”在整合嘉定区房地产租赁住房公共信息资源基础上,实现数据间流通共享,管理效能由静态向动态全息转换,通过数据集成化处理,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精准化信息支持。平台搭建以房屋交易信息、房屋租赁信息、企业及从业人员红黑榜等方面为主,通过数字化地图图属关联,可直接查看企业信息。同时,平台将共享城管部门,城管可依据平台生成的企业及人员二维码核实信息,并且可将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上传平台,纳入平台黑榜予以公布。运用科技手段联合执法,进一步净化我区房地产市场。
四、关于“建议鼓励保健、医疗、康复服务进社区”
一是建设数字健康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融合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进高龄或失能老人、慢病病人护理服务在医院、社区、家庭之间的联动,推进优质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项目引入瑞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仁济医院等市级医院专科优质资源,将南翔、安亭、江桥、嘉中心4家二级医院以及嘉定区全部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驻一个统一平台,积极整合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保障资源供给,实现医联体内的统一互联网医院(咨询、复诊、互联网医技、药品配送等)及远程医疗协同服务(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教学、远程影像、远程超声等),同时打造嘉定区数字健康集约化区域诊断诊疗中心,形成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样化、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快速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促进医疗资源下沉。
二是构建“医养护保”四位一体老龄健康服务体系。上海市、嘉定区陆续出台系列政策配套文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支持平台功能,全面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围绕老年人健康需求,构建“医养护保”四位一体融合式服务体系,其中“医”指医疗,“养”指养老,“护”指老年护理,“保”指长护险,通过医养结合平台打通了医疗、养老、护理、保险等资源。
根据上海“9073”养老服务格局,结合“健康嘉定”建设和辖区老龄化形势,制定《嘉定区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17年-2020年)》,构建“区级-社区-居家”三级老年护理机构体系,同时继续推进家庭病床建设并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护理站,优化老年健康服务资源配置。围绕老年健康服务布局和发展,依托区老年医疗护理中心,加强医疗护理人才队伍的培养。
嘉定通过与辖区内养老机构的签约、选派医护人员入驻养老机构等多种形式加强医疗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并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建立“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服务关系,以医养结合支持平台为支撑,通过社区护理管理中心,全面对接老年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全面、全程、公平、公正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
为有效打通并整合健康养老的各类资源,嘉定重点研发上线医养结合云平台,对三部分用户功能进行流程优化,对接长护险信息系统,实时展示各街镇医养结合资源配置、统一需求评估、服务供给、管理效果、运行机制、考评排名等信息,实现“智能医养管理”。
三是建设完善区域康复医疗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依托,建设标准化、示范性的社区康复中心,提供汇集病房、门诊、社区、居家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康复服务,解决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需求和康复医疗机构相对短缺的矛盾,筑牢社区康复网络,延伸社区康复功能,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夯实康复三级医疗体系网底,打造一批以康复为特色方向的标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满足居民“家门口”获得多种形式康复服务的需求。
上海市嘉定区民政局
2021年6月9日
联系人姓名:许婉贞 联系电话:59513720
联系地址:德富路1288号409室 邮政编码:201801
嘉定区民政局对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第21-074号提案的答复.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