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嘉定区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嘉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十三五”期间,嘉定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讲话精神,秉承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勇担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历史使命,强化“科技嘉定”发展动力,强有力地打造“自主创新产业化引领区、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宜业宜居现代化科技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嘉定科技创新在长三角区域中的集中度、显示度和贡献度进一步凸显,为“十四五”科技创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致公党嘉定区委的集体提案为推进嘉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第三轮行动计划和实施嘉定科技“十四五”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
“十四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嘉定将把创新摆在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位置,着眼于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创新应用示范地、创新话语发布地”,重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促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溢出;构筑产业创新体系,强化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助力新兴产业“多轮驱动”新格局;聚焦推动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承载能力;大力推进重点专项行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提升创新成果辐射引领能级;强化多要素保障,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一、关于“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完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一是强化实施政策引导。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本区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激发主体活力,持续增强创新动力,巩固提升产业实力,做强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长三角综合性节点、新城辐射带动四大核心功能,2021年,在不断完善区域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加快本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 通过政策聚焦,提供精准化服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支持骨干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创新主体的快速发展。
二是实施创新发展计划。近年来,嘉定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大力实施创新企业发展计划,构建“科技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卓越创新型企业”的梯次培育加速机制,推动一批创新主体快速发展;至“十三五”末,嘉定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834家,保持全市第二,较“十二五”末的603家净增1231家,增幅超200%;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总数253家次,居全市第三,较“十二五”末增幅达74%;登陆科创板的科技型企业有沪硅产业、三友医疗、南亚新材等,全区上市企业总数达32家。
三是助推产学研合作。嘉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11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在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积极融入,广泛合作,有力的推动科技资源释放与科技人才集聚。比如围绕智能传感器、集成电路等方面,成立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等,推动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建设与功能提升,打造具有较强引领力和辐射力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四是放大张江专项政策效应。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有的政策优势,与区内科技创新政策形成补充,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激励创新主体与载体建设;持续做好张江新一轮动态,园区面积扩至51.59平方公里,总面积排名全市第三,提高张江专项政策的辐射与集聚,用足用好张江政策;持续鼓励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争取更多重大科研专项、布局重大科研设施,推动硅光子市级重大专项、上海应物所钍基熔盐堆研究设施、中国电科32所拟态安全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二、关于“构筑产业创新体系,强化新兴产业集群培育”
“十四五”时期,嘉定将按照“四个高地”的发展目标,立足打通长三角一体化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链接通道,带动嘉定新城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构建“一核一枢纽、两轴四片区”的新格局。
一方面提升产业能级。筑牢高端制造业主阵地,联动推进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以打造“国际汽车智慧城”和长三角新能源智能汽车“硅谷”为契机,构建以汽车“新四化”、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等千亿级产业和在线新经济为引领的新动能体系。依托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深化院地、校地合作,在攻克核心技术、率先转化应用、引领技术标准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
另一方面突破“新四化”领域的关键技术。发挥已建功能型平台创新支撑效应,推动微技术工研院、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等平台进一步做强核心功能,在关键核心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池、动力系统一体化集成等汽车“新四化”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器可靠性设计与实验、软件算法等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卡脖子”技术;重点突破医学影像设备、基因诊断等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关键技术。
三、关于“推动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优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承载能力”
一是强化嘉定新城核心区创新策源功能。抓牢嘉定新城新一轮建设发展的历史机遇和独特优势,聚焦远香湖中央活动区,打造新城“智核中心”,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在核心区设立功能性总部、研发类平台和创新联合体,与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协同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就地转移转化。
二是推动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承载区能级提升。加快打造嘉定新城北部科技驿站,强化菊园新区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区、嘉定工业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徐行科技新市镇等重点区域科创承载能级,形成创新辐射能力强、开发引领度高、资源要素活力足、示范引领效应显著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功能区。
三是推动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转型升级。聚焦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主战场,落实“一带四区”重要节点发展格局,提升产城融合新高度;强化汽车“新四化”等技术创新引领带动,引导应用领域产学研深入合作,构建协作高效的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体系,激发产业发展新生态。
四是打造北虹桥商务区创新活力空间。全面深度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打造具有鲜明城市功能的高端化、国际化科创载体。推进北虹桥科创中心、北虹之星、上海临港嘉定科技城等园区建设,加大总部经济、健康医疗、数字娱乐、人工智能等领域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引进培育力度,打造“研发总部核”、“创新动力核”。
四、关于“推进重点专项行动,提升创新成果辐射引领能级”
一是校地合作千亿级科技园。与同济大学开展全方位合作,依托学科优势和嘉定产业优势,通过“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促进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实践,大力推动环同济创智城建设,打造校地合作千亿级科技园。加强科技创新、产业支持等方面政策的集成、创新,发挥综合政策叠加和专项政策集聚效应,形成有力制度支撑。到2025年,将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集聚、创新创业生态优良的嘉定重要科创平台,成为全市大学科技园的标杆园区,成为G2发展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创新与高端人才集聚地和顶尖科技产业集群地,力争实现千亿级规模。
二是院地合作千亿级科技园。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上海光机所、科嘉示范园等“一所一园”为示范带动,逐步探索“一园一策”,进一步做强园区创新创业和产业培育功能,发挥科研院所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推进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建设科技园区,充分发挥院所在相关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优势,依托街镇、园区、企业开展个性化服务与对接,推动相关技术、产品的示范应用和先行先试,促进成果转化与就地产业化。到2025年,驻嘉科研院所科技园在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支撑显著,产业辐射广泛,形成千亿级规模。
三是加快推进“2+N”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与布局。加快自下而上平台遴选与储配,市区联动推进先进激光、人工晶体等平台建设培育,鼓励平台做强功能、做优服务,进一步提升引领辐射和专业领域话语权,支持功能型平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制造及装备等重点领域,在未来几年储备和布局新一批服务支撑能力强的功能型平台,为打通和链接上下游产业做好准备。
五、关于“强化多要素保障,营造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一是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根据科技企业发展需求,依托嘉定创新创业大厦,打造“嘉定双创讲堂”品牌,联合区委组织部、区税务局、区人保局等部门,以及上海嘉定双创街、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围绕“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大要素,开展讲座、培训、沙龙、路演等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集政府综合性服务和专业化社会运营、市场化发展于一体的运营,打破资源壁垒,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助力嘉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活跃、创新要素流动通畅、创新环境宜居宜业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是优化提升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推动创新创业载体“专”字化发展,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的专业化培育作用;完善创新要素“精”字化对接机制,推动各类创新要素持续集群集聚,进一步深化技术链、产业链、资本链的融合互通;鼓励和支持重点区域以专业化创新创业载体为基础,集聚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科创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形成“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机制,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联合上海高新技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嘉定区科技金融服务站”,瞄准科技企业的内生需求精准发力,及时推出企业帮扶发展新模式,打造适应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为科技企业搭建“科技+金融”的服务新平台。积极引导社会化、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参与嘉定创新创业大厦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牵头各备案金融服务机构排片驻点服务,推进科技金融市区联动服务网络建设,以科技金融充分融合加速形成资本“热网”效应,引导金融资源聚焦嘉定区科技企业。
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1年6月9日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嘉定区博乐南路111号
联系人姓名:谢雪平 联系电话:6998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