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协七届一次会议
第22-062号提案的答复
熊璐、周芳珍、周伟、王晓峰、郁标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是嘉定区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合作,充分发挥同济大学的学科、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和嘉定区的产业、区域、资金等优势资源,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为核心,推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实现“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共同打造2025年达到千亿级规模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根据您提出的对策和建议,结合科技园发展实际,下阶段将聚焦以下方面予以重点推进:
一是做实做优体制机制。完善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整体架构,分步推进运营体制做实与优化,推动形成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园区运营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三级组织架构。目前,已拟定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嘉定区建议名单及联席会议办公室机构与人员设置方案,并请区两办函请同济大学方予以共同推进;区国资委已核准同意成立上海安济慧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作为园区运营公司,该公司将由汽车城集团与安亭镇共同出资成立,通过设立该公司,能有效集成同济大学学科资源、汽车城集团与安亭镇产业资源,结合区主导与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推动科技园成为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兼具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城市服务功能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下阶段,将在出资双方明确董事、监事建议名单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公司注册,推动运营公司开展实体化运作。
二是抓好规划蓝图引领。精心谋划顶层设计,加快启动园区产业规划编制,完善《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千亿专项行动方案》,在绘好蓝图的基础上锚定目标,加快将“规划图”变为“实景图”。科技园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为核心,涵盖周边共30平方公里,重点聚焦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智能出行与智能网联、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与同济大学共同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和产学研用全面合作,围绕“十四五”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着力突破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推进四大重点任务,一是聚焦园区产业导向,着力企业引进及孵化,二是协同校区创新资源,服务同济师生创业,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注重品牌化建设,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塑造品牌、形成特色、提升能级,将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高度集聚、创新创业生态优良的嘉定新城重要科创平台,成为全市五个大学科技园的标杆园区,成为G2发展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创新极、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地和顶尖科技产业集群地,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出行与智能网联等产业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总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
三是形成特色产业支撑。加强产城融合力度,促进大学、龙头企业、功能型平台、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协同参与,推动更多创新要素向园内集聚,逐步打造高品质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依托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智能网联示范区优势,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加速产业升级,引入飞凡汽车、智己汽车、零束软件、酷哇机器人、路特斯科技、中海庭等一批高技术企业聚集,并持续联动同济科技园企业朋友圈,形成汽车创新生态圈良性循环。依托落地院士成果转化中心、上海智能汽车融合创新中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上海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促进中心等已建在建平台,高维度支撑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为产业集聚与升级提供服务与动力。依托正在建设的“1+X大数据平台”,集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动力电池溯源、燃料电池汽车数据及加氢站监管等功能于一体,持续提升汽车领域数字化服务能级与园区数字应用场景建设。
四是推动校地资源协同。围绕汽车“新四化”产业关键环节,吸引更多创新平台落户园区,推动校地共建联合实验室、转化中心等平台,逐步打造布局汽车研发全链条的共享平台,提升平台对产业的服务能级。加强对园内创业载体和主体的政策输送与导入,推动创业担保贷款与贴息、初创期创业组织社会保险费补贴、初创期创业组织房租补贴、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等政策宣讲,帮助初创组织缓减资金压力,减轻用工成本,助力初创组织成长壮大。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区内选拔,选送优秀的创业组织参加各类市级创业大赛,营造浓厚的鼓励创新创业氛围。加强园区创新创业设施配套与孵化服务能级提升,围绕入驻企业商务配套、人才服务等需求,加快推进安亭环同济氢能小镇内市政道路、水系、绿化、公共交通、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4条新建道路项建书已批复,计划2022年底前开工。同时,积极与同济大学对接,加快在周边规划建设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和人才公寓、中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园区整体品牌形象。
上海市嘉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