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对区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24-01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6-04

谭坤雄委员

出的“关于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嘉定区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聚焦“人、地、钱”三要素,激发乡村活力,促进产业发展,形成一个可持续振兴的良性循环。

一、开展人才多元参与支撑行动

一是建立一套专家审核指导机制。组织多领域多学科专家、学者技术咨询团队,针对农村的空间规划、建筑设计、产业发展、生态治理、文化传承、营造方式、社会治理等进行把关和指导。二是建立一套乡村版“三师联创”制度。每个沪派江南风貌试点单元选聘具有乡村实践经验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评估师各不少于一位,以责任师制度的形式开展长期在地陪伴指导规划、建设和实施。听取民众的愿景和需求,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牵线责任规划师,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析乡村肌理,剖析内在文化,为乡村发展提供针对性建议,推进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宣传,陪伴村庄建设成长。本年度,依照“三师联创”相关工作要求,我区围绕乡村更新单元,合力开展整体性谋划、专业性策划、合理性评估、陪伴式服务。同时,继续发挥好乡村和专家之间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挖掘村民意愿,构建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适时启动“嘉乡心愿单”活动,找到村民规划建设方面的心愿期许与“三师”陪伴乡村建设的叠合点。

二、开展规划编制水平提升行动

一是组织编制一份特色村落保护指南。对特色村落所在地域的风貌和地理空间格局进行再挖掘,提炼水、林、田、村聚落肌理特征和规模格局,指导营造“人水共处、水宅相生、蓝绿交织”的沪派江南村落规划和建设。二是形成每个风貌单元一份设计导则。加强对于乡村布局优化的实施指导及管理,尤其是加强引导特色水岸、院落、宅巷、菜果林园等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三是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形成《关于嘉定区实施“一村一策”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区管企业参与嘉定区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行动方案》,宣传引导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选择“腾笼换鸟”“飞地”“组团发展”“筑巢引凤”“国企帮扶”等发展模式;注重联动发展,协调推进国企参与乡村振兴,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如,华亭镇联一村启动“乡悦华亭”项目,通过宅基地集中归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等方式,对宅基地上的老旧房屋实施平移归并,实现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打造融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主题农旅、乡居颐养于一体的“农旅田园综合体”。同时,项目通过产业的长效运营,给农民与集体经济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收入来源包括承包地租金收入、康养产品开发建设收入、资产性持续收入、农民通过采摘或接收溢出游客获得的经营收入以及直接参与运营而获得的就业收入等,项目规划确保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实现了区域内发展收益的共享化。

三、 开展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行动

一是加强产业赋能。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设计、音乐、动漫、科技、群文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传承融合汽车文化、江南文化、非遗文化,鼓励民宿设计、管理等专业人才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加快形成农民主体、企业推动和人才汇聚的发展合力。二是打造农旅项目。传承区域特色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提升乡村气质和韵味,建设善治农村。如,马陆镇大裕村以“马陆葡萄”特色品牌为基础,举办马陆葡萄节,延伸产业链,打造休闲娱乐、文化艺术、农家乐体验等多功能新型农业旅游景区;华亭镇毛桥村依托毛桥集市开设酒坊等七大传统工坊,传承还原嘉定古法技艺。同时,通过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园区、培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品牌节庆活动等,更好地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打响农业品牌。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嘉定已形成了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工业区草莓、外冈大米、黄渡番茄、菊园樱桃,以及徐行永辉湖羊、江桥蔬菜等“一镇一品”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特别是马陆葡萄和梅山猪等地理农产品标志品种已在全国享誉盛名。在此基础上,培育打造了上海马陆葡萄节、菊园樱桃节、华亭哈密瓜科技文化节、沥江田园文化节等旅游节庆品牌,显著提升了嘉定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推动民宿建设。根据自然景观、村庄条件等,动态储备一批可适合建设民宿的点位,鼓励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各街镇通过村统一经营、村民自主经营或引进市场化资本等多种模式进行民宿开发。加强对有意愿经营民宿的农民自建房的鼓励和指导,盘活农村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一是打造示范样板,扮靓美丽家园。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入挖掘村庄特色,打造精品示范村,我区共有57个保留保护村,已建和在建乡村振兴示范村12个,占全市示范村总数的9%。创建过程中既重视数量增长,又注重品质提升,从村庄外在颜值打造,到后续产业逐步导入,初步形成了“农业优而精、农村美而活、农民富而乐”的嘉定特色模式,如:尊重民意改善环境的“北管模式”、政企合作整体开发的“联一模式”、带动农旅集聚发展的“向阳模式”,这些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全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为提高普惠性和群众感受度,我区建成了74个美丽村落和5005户美丽庭院,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努力把一处处“盆景”打造成一片片“风景”。二是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020年起,我区在全市率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一网统管”系统。经过经验积累,又将优化提升工作纳入网格管理,建立专项模块,制定全勤网格评价推进方案及巡查闭环管理评价方案,形成了联勤队伍发现上报问题—镇级部门审核流转问题—村级组织及时处置问题的三级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发动区级啄木鸟队伍和网格队伍开展了集中巡查,去年累计上传各类问提案件6万余起,并全部完成销项。目前我区正在打造“农村人居环境+一网统管”3.0版本,探索将乡村治理模块纳入“一网统管”平台,通过“技防+人防”方式,进一步提升及时发现、综合处置能力,助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三是创新房屋租赁模式。积极探索发挥乡村服务城市的功能,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难点堵点,在农宅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租赁型房屋布局需求,设计出自住型、租赁型以及租住结合型等不同房型,引导有租赁型需求的建房户,按照相关租赁管控要求建设包含厨房、卫生间的独立套间,控制租赁人数,从根本上降低村级管理成本。村委会积极与周边有需求的企业联动,鼓励村民一次性与企业签订长期房屋租赁协议,由村民、企业和村委会三方共同治理,增加村民收入,有效提升区域活力

 

                                          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5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