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打造都市农业‘嘉定样本’”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链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一是打通堵点,打造模式,全面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为推动“粪污”变“粪肥”,加快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2021年以来,嘉定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因地制宜形成符合本区实际的实施方案,推行“养殖场+服务组织+农户”、“养殖场种养结合”2种粪肥还田模式并行。通过公开招标遴选第三方服务主体1家,真正打通养殖粪肥从基地到农田的通道,实现畜禽粪肥“应收尽收、应还尽还”。对项目实施前后开展调查监测,规范采集样品,记录试验数据。探索并建立主推技术模式三套,掌握了水稻、蔬菜、果树三种种植模式粪肥生态还田关键技术与操作方法。加强粪肥收集处理、粪肥运输还田、田间管理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粪肥还田对周边大气、水体环境无污染。截止2023年年底,累计完成22.66万吨、9.03万亩粪肥运输和还田任务,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实现了化学类氮肥和钾肥的替代,大幅促进种植主体节本增效。二是建立生态养殖模式。早在2018年,梅山猪保种场就与种植业合作社合作建立种养结合示范基地。保种场产生的养殖粪污全部纳入上海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示范基地则采用发酵床模式养殖,做到零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养殖。永辉羊场集成了全舍饲高床漏缝地板工艺、羊粪尿干湿分离、自动刮粪、生产管理数字化的养羊新模式。2022年嘉定湖羊养殖被列入市级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典型案例。奶牛场和鸽场,产生的粪污全部生态还田,达到“零排放”标准。三是强化重点领域节水,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场基本全部采用干清粪、干湿分离等粪污处理方式,养殖棚舍全部安装了自动饮水器。1家水产养殖场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制定《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和《2023年嘉定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方案》,至2023年底,全区符合条件水产养殖场都已建成尾水治理设施,提前完成市农业农村委下达的2025年目标任务。四是创建生态循环示范基地,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我区持续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作。截止2023年年底,共有1个镇+10个基地完成生态循环示范创建工作,有力推进了我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健康发展。
二、不断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
一是出台政策支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2021年以来,我区出台了有机肥及配方肥补贴实施细则、数字化无人农场建设奖补办法、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蔬菜绿色标准化生产奖补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多项文件,全方面支持各类主体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举例来讲,为支持畜牧养殖粪肥还田,除按照上级政策对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100元/亩作业补贴外,还进一步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购置拖拉机和液态施肥机6台套,对我区打通种养环节堵点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明确无人农场建设地方标准。目前,我区正积极推进数字化无人农场建设,预计年底累计建设面积将达到1万亩以上,同时加强技术标准制定,预计年内可完成数字化无人农场地方标准发布。根据地方标准制定内容,已将数字化无人农场农机排放标准纳入考虑范围,确保数字化无人农场排放标准符合国家和上海市要求。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管理
一是优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结合我区各地农业种植结构和水文特征,配合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等部门,对农业面源监测网络进行优化完善。配合落实《嘉定区农田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相关工作,尽快开展我区农业面源污染跟踪监测,助力上海市加快构建监测评估体系。二是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站建设,开展气象、水文、水质、土壤、地下水等野外长期观测和定量分析,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估。三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与生态环境、水务、气象和统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灌排、降水和农业生产等基础信息数据共享力度,为面源污染监测提供及时、精准的信息支持,为面源污染评估核算提供详实数据支撑。
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