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王晓燕、卢雯、胡平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优化非遗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提高传承人待遇保障水平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中,传承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嘉定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4项,其中国家级4项、市级15项、区级55项;健在代表性传承人85名,其中国家级2名、市级13名、区级70名。从年龄结构来看,60岁以上占比46%,50岁占比23%,40岁占比16%,30岁及以下占比15%。
为提升非遗传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我区每年组织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业务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围绕技艺提升、政策解读、法律规范、保护创新等内容,强化专项学习。同时,针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人员实施“点对点”辅导,并积极争取市级、国家级各类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名额,推荐多人次参加国家和市级研修班,不断提升非遗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理论素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区注重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项目的挖掘与传承工作,积极推动非遗项目与高校、职业院校和社会文化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目前,已与上海工艺美院、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达成合作意向,拟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开设传承人培训班、策划展览展示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非遗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安亭药斑布非遗传承基地、静朴坊古琴非遗基地、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嘉定校区等3个基地,以及徐行草编、苏绣等2个项目成功入选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点和示范项目;陈碧娴、张超两位传承人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
为进一步拓展非遗传播路径,我区持续深化“嘉有”系列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嘉有好市”“嘉有好展”“嘉有好课”三大子品牌,实现每月至少开设2节“嘉有好课”,每季度推出“嘉有好展”,推动非遗由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转变、由单一传播向多元融合升级,不断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参与度。与此同时,“嘉有好店”非遗主题店应运而生,旨在探索非遗保护与市场化运营的深度融合路径,构建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平台。该项目以“双向赋能、持续共赢”为核心理念,整合优质非遗资源与人才力量,激活项目市场价值,构建可持续传承生态。目前已在安亭嘉亭荟、马陆镇、江南书局·疁城之瞳等地开设三家门店。
为激发非遗传承人的内生动力与外化活力,我区扎实推进“非遗在社区”“非遗在校园”“非遗进商圈”“非遗进景区”等系列活动,不断扩大非遗影响力。其中,2023年,区文化旅游局与区教育局联合组织开展“非遗在校园”示范学校评选,首批10所学校获评。黄渡中学、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城中路小学以嘉定竹刻,古猗小学以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徐行小学以徐行草编为特色,成功入选上海市“非遗在校园”示范学校。区教育局也积极推动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增强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与认同。2024年共组织五场“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吸引150余名学生参与竹刻、刻瓷、非遗烧箔画等项目的体验,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在非遗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区教育局依托名师工作室资源,打造非遗文化传承实践点。邀请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李建钢大师,与上海古漪园小笼食品有限公司共建“李建钢工作室”,在校企合作中共同推进课程设置、实训安排与师资建设,着力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中式面点人才。同时,联合中华老字号“德兴馆”开发《嘉定地方特色点心制作》课程,并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掌握传统点心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技艺,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资金保障方面,区文旅局全力落实非遗专项经费,将其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目前,国家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年度补助标准分别为每人2万元和6000元,区级非遗传承人根据实际参与活动情况给予相应补助,切实提升传承人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5月13日
联系人姓名:金燕 联系电话:59105293
联系地址:嘉定区德富路1288号 邮政编码: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