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静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 “类住宅” 管理问题的关注与深入调研,您所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对我们进一步优化工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此,我局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类住宅”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在上海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一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其衍生的各类难题亟待解决。正如您以嘉定区南翔镇为例所剖析的,体量大、人口流动性大、基层治理力量不足以及职能边界不清等状况,给日常管理、社区服务、安全稳定等诸多方面造成重重阻碍。
针对这些困境,我们坚定地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的平台化治理机制,力求全方位强化“类住宅”管理:
一、党建领航,夯实类住宅管理
把党建引领贯穿类住宅综合治理全过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类住宅项目治理的领导,着力夯实类住宅综合治理基础;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必修课”,巩固提升类住宅服务管理能级,不断探索类住宅综合治理新路径;聚力挂上多元参与机制“加速档”,全方位引导各类主体有序有力参与类住宅治理,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类住宅治理新格局。
二、配强网格力量,深化治理效能
将类住宅区域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明确具体归属的党组织,建立联勤联动机制,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公共管理和服务全覆盖。街镇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如街镇平安办、城建中心、城运中心等),加强指导监管,确保类住宅管理安全有序。依托网格工作站点,灵活运用“吹哨报到”等方式,常态化开展群防群治,强化对网格内类住宅治理热点难点问题的排摸和化解,深化以网格为载体的自治共治机制,提升社会各方面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
三、创新自治模式,完善治理流程
根据类住宅不同形态及具体情况,指导和鼓励各街镇因地制宜,探索采用不同治理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探索行之有效的共治自治机制和具体服务办法,不搞“一刀切”。加强对类住宅项目区域范围、物业企业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项目成立业委会。通过“我嘉物业”、“融合型党建”工作平台、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等载体,引导类住宅业主/使用人积极参与所在社区建设,通过互动治理,将“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
四、服务资源延伸,提升治理能级
依托管理方、住户、业主等,共同建立小微网格管理单元延伸覆盖到类住宅,明确街镇属地责任,落实人口动态管理,加强对类住宅入住人员的各项管理,统筹合适的公共服务资源进入类住宅,畅通诉求反映渠道,解决住户实际困难,不断提高治理效能。持续推动居民服务向类住宅延伸,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鼓励物业企业在做好物业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多种经营,切实满足类住宅群众各类服务需求。进一步强化对类住宅的服务管理,有力推动类住宅综合治理向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五、多方协同,明晰职能边界
因类住宅目前没有制定专门的管理法规,参照《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执行,存在许多不适用或空白的地方。积极向立法机关反馈类住宅治理的困境,呼吁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类住宅的定义、性质、管理主体、职能职责等关键要素,为依法治理提供依据。压实街镇、公安、城管、市场、管理主体责任,明确各自任务分工,加大类住宅智能安防设施建设,完善人口管理、消防安全、垃圾分类、治安管理、违章搭建等联勤联动联处机制,加强日常巡检,开展联合整治。同时,运用城运平台建立类住宅数据底账,组织视频巡逻,为类住宅治理赋能升级。
在后续的工作中,我局将持续关注“类住宅”管理动态,联合各方力量,切实提升“类住宅”治理水平,打造和谐有序的居住环境。
上海市嘉定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
2025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