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市场监管局2018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发布日期:2021-03-04

一、基本情况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嘉定市场监管工作的巩固年和提升年。嘉定区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作部署,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大安全、大质量、大市场”监管要求,坚持“安全为魂、监管为本、队伍为先”履职理念,将“巩固”和“提升”作为工作主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勇于创新,把十九大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上,进一步守安全、强执法、保民生、促发展,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落实,切实让嘉定人民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助推嘉定城市更健康、更高品质、更现代化发展。

二、主要工作特点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新十一条措施,缩减对“实地经营”场地要求,放宽经营范围登记条件,打通内外资企业窗口,实行“一窗受理”。实行网上名称自主申报,推出22项“立等可取”事项,实行“不见面”“不核查”审批制度。在全市率先推行“许可一证通”, 在不调整行政审批权限、不降低许可审查标准、不改变证件编号规则、不影响事中事后监管的前提下,将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五个许可、备案事项合并到一张《食品药品经营许可证》上,截至12月31日,已核发31张,相关做法获上级部门高度评价,并已作为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两项创新亮点工作之一上报国务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试点下放证照打印权限,10月26日,全市首个园区证照打印点在国际汽车城正式启用。做好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对接工作,截至12月31日,通过“一窗通”提交的企业设立申请达52827件,预审通过36025件,核准登记13959件。深入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12.1万户企业完成营业执照“旧换新”工作,获颁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新版执照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6.13%。助力全程电子化登记,累计发放电子营业执照31538张。牵头制定《嘉定区企业住所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操作口径》,充分释放住所资源,降低市场主体设立门槛。完善重点项目服务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全程跟踪服务,助力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项目顺利推进。截至12月31日,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11919户,注册资本(金)10872.43亿元,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市前列。

大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一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深入开展涉及年报信息、网络交易平台、商标广告、消保、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领域的跨条线“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共计30批次,检查企业1.1余万户。联合区消防支队、区城管局开展全区首次农贸市场跨部门“双随机”系列抽查。二是推进企业年报公示。2018年企业、个体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分别为91.94%、82.14%、95.68%,均居全市各区前列。三是做好失信联合惩戒。全年累计列入异常经营名录企业17363户次,移出5347户次,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1579户次。启动“僵尸企业”吊照程序,立案吊照6490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8年我局在推进法治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是在法治建设方面,少数干部对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法治思维仍有待加强;

二是在执法队伍建设方面,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

三是在执法规范和执法监督方面,存在一些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不规范等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1、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提升注册许可便利化水平。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优化企业简易注销流程,启动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试点开展“许可延续承诺制”,全面下放证照打印权限,持续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一揽子新政。二是继续推进“一窗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一窗通”平台“易、快、便”的特点,形成“高效运行、科学决策、主动服务、开放协同”的工作特色,助力打造“一网通办”智慧型政府。三是牵头开展跨部门综窗受理工作。结合新行政服务中心整体规划,牵头在商事登记功能区启动跨部门综窗受理试运行,试点“一窗受理、受审分离”工作,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四是做好市局体制改革对接工作。在市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细化内部分工,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环节,做好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试点。

2、强化信用监管。一是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强化推进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质量认证、网络监管等重点领域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二是做好企业年报公示、公示信息抽查、“黑名单”管理、失信企业联合惩戒等工作。推进常态化、长效化信用监管,助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

 

上海市嘉定区市场监管局2018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