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发布日期:2011-01-19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举办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确保”目标,积极落实“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一年来,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现了区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计划目标(见表1),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

表1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单位

年初目标

全年完成

绝对值

增长%

1. 增加值

10

806

11.8

2. 农业总产值

亿元

9

12.1

持平

3.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1905

2250

25.3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36

243

16.2

5. 外贸出口额

亿美元

65

72

14.6

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253.8

267.6

15.2

7.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74.8

83.0

22.0

8.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20左右

345

17.5

9. 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

>4.4

完成市下达目标

10. 环保投入相当于增加值比重

>3

3.0

/

11. 化学需氧量减排量

吨/年

完成市下达目标

完成市下达目标

12. 二氧化硫减排量

吨/年

13. R&D投入相当于全区增加值比重

3.3

3.3

/

14.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7240

6947

15.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保持稳定增长

26600

10.8

16.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5260

12.0

注:增加值为可比增长。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型基础更加稳固

经济总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围绕“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两个融合”发展战略,全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完成增加值806亿元,可比增长11.8%。完成财政总收入267.6亿元,同比增长15.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3亿元,增长22.0%,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5.4%和110.9%。非公经济均衡发展。全区私营企业户数突破11万户,经济小区实现税收153.5亿元,增长21.3%。引进合同外资5.9亿美元,到位资金5.2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上升,完成外贸出口额72亿美元,增长14.6%。

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5:65.0:34.5,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超预期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50亿元,同比增长25.3%,完成年度计划的118.1%。企业利润明显好转,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润153亿元,增长55.1%。汽车零部件产业“一业特强”地位进一步增强,完成工业产值840亿元,占规模以上产值比例达到37.3%。新兴服务业加快集聚。文化信息产业完成营业收入240亿元,增长40%,新引进1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200家。总部经济稳步提升,全年引进、认定内外资总部15家。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研院所总部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上海物联网中心正式成立并开工,华东计算机所总部和产业化基地(一期)进展顺利,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和中科电总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孵化基地有序推进,汽车城研发港、恒动汽车电池等一批项目实质性启动,国际汽车城被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示范应用工程正式启动。产学研机制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钠硫储能电池等项目落户嘉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各类科研、科普项目5783项,新产品开发36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780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家,新增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3家。

(二)世博带动效应有效发挥,城市风采得到展现

消费和旅游受到直接带动。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16.2%,完成年度计划的103.0%。汽车和家电消费保持旺盛,全区新旧汽车销售达到7.7万辆,增长22.5%,家电以旧换新实现销售额11.6亿元,较去年增长超过7倍。全面开展城乡互动世博主题体验之旅,成功举办“世博之旅精彩嘉定”旅游宣传推介会,世博期间全区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增长42.8%。上海旅游节嘉定系列活动顺利举办,开展马陆葡萄节等主题活动,共接待市民和游客92万人次。住宿业繁荣发展,11家星级饭店和3家社会旅馆荣获“世博服务达标优胜饭店”,星级宾馆及规模以上社会旅馆实现直接收入6.6亿元,增长76.3%。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迎世博“三五”集中行动全面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面完成市政道路、桥隧和人行道整治任务,城市文明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逐步理顺,管理区域拓展工作准备就绪。建设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基坑工程、保障性住房施工质量等专项检查,及时开展防火及安全生产大排查行动。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工作新模式,轨道交通站点管理市场化模式和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勤”模式试点成功。公共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完成轨道交通11号线和沪宁高铁公交配套,11号线嘉定段运营有序,日均进出站客流量达9万人次,新辟公交线路8条,新增公交车86辆。

(三)重点区域建设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同比增长17.5%,五年累计投资达1163.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房地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完成投资额178亿元,增长40.5%,新开工面积505万平方米,增长80.4%,均创历史新高。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重点,动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162.9万平方米,占全部新开工面积的32.3%。受沪翔高速等市级重大工程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投资50亿元,增长15.5%。工业、社会事业投资保持稳定,分别完成96.6亿元和11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

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新城中心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新建和续建道路38公里,完成电力、燃气等管线建设53公里,远香湖、紫气东来等四大景观工程完成绿化、景观、水系面积69.6万平方米。功能性项目全面推进,瑞金医院北院、交大附中嘉定分校、保利剧院等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德富小学、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高星级酒店、商业房产开发有序推进。老城改造加快实施,北水湾景观建设有力推进,南门商务圈功能性项目相继建成。大型居住社区全面动工,江桥基地52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全面建设,南翔基地和城北基地新开工经济适用房68万平方米。宅基地置换有序推进,完成农民宅基地置换第一期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编制,外冈镇20万平方米动迁安置房启动建设。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面完成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的任务,全年分别完成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减排863吨和4112吨。劣势企业淘汰工作有力推进,全年共淘汰劣势企业229家、危化企业48家,节约标煤5.3万吨,腾出土地1839亩。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开展重点排污企业整治、减排设施运行检查和污水厂运营监管。全区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

(四)政府民生投入逐步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政府支出向民生倾斜力度进一步加大。完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统筹保障学校教育经费,全区教育支出13.9亿元,增长18.6%。落实基本药品零差率补贴及诊疗费减免,完善各项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卫生支出4.9亿元,其中卫生事业费3.6亿元,增长7.9%。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社会救助,加大就业和职业技能补贴,社会保障支出12亿元,增长24.7%。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深化学校委托管理,新增安亭中学和上外嘉定实验高中2所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切实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完成18个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完成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纳民工作,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同住子女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推进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社区先行区”。

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理顺镇村两级“一体化”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更趋完善。全力开展公共卫生风险排查和保障,积极落实传染病防控,完成甲型H1N1流感、麻疹等传染病疫苗集中接种任务,全区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全面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完成30家新农合实时结算信息系统,区妇保院和南翔医院迁建工程进入全面安装及装修装饰阶段。

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欢乐世博年”社区文化展演月活动、全民读书月活动等世博文化活动,圆满完成世博园区内嘉定专场演出。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新确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家,新公布区级保护文物9处。新建3片社区公共运动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功举办第二届长三角城市龙舟邀请赛和社区体育大会,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

(五)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民生水平稳步改善

三农”建设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持续增效,形成了粮经结合、农林结合、种养结合的新格局,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科技兴农,大力实施科技入社,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农村村庄改造,涉及农户2438户,完成道路改造15070米、河道疏浚5460米、污水纳管37730米。落实农业技术指导等为农服务,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完成专业农民培训600人。

居民生活保持稳定。进一步加强就业机制建设,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0478个,完成全年指标的121.4%;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947人,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本区户籍人员各类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98.5%,农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养老实事工程顺利完成,新增养老床位561张,新建、改建28家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积极应对物价上涨,落实“农商联合、产销对接、安全供应”举措,稳定主副食品价格。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600元和15260元,比上年增长10.8%和12.0%。

2010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不利影响,呈现出全面恢复和稳步增长的态势,圆满完成了全年和“十一五”规划任务,这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全区发展要实现转型提升还面临着较大困难。资源和环境约束长期存在,对产业能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管理相对于城市建设滞后,城市公共安全还存在一些隐患;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和保障仍有差距,统筹发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予以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