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汽车嘉定”的功能定位,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全面完成了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见表1)。
表1 2007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 单 位 | 年初目标 | 全年完成 | ||
指标值 | 增长% | 年度计划% | |||
增加值 | 亿元 | 550 | 559.9 | 15.6 | 101.8 |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848 | 1860.4 | 18.8 | 100.7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8.5 | 10.3 | 10.3 | 121.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65 | 165.3 | 15.7 | 100.2 |
外贸直接出口 | 亿美元 | 60 | 61 | 16 | 101.7 |
合同外资 | 亿美元 | 8.5 | 9.1 | 7.1 | 107.1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4.5 | 5.0 | 持平 | 111.1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160 | 183.2 | 24.8 | 114.5 |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44.6 | 50.5 | 18.4 | 113.2 |
(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继续增强
2007年全区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的良好态势,完成增加值559.9亿元,可比增长15.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6.4亿元,可比增长15.9%,三次产业比例为0.5:68.0:31.5。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60.4亿元,同比增长18.8%,汽车零部件产业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汽车零部件产业完成工业产值360.8亿元,同比增长29.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4%。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3亿元,同比增长15.7%。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效益持续改善。财政总收入完成183.2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5亿元,同比增长18.4%。1-11月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利润78.3亿元,同比增长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3.8,同比提高10.7个百分点。招商质量继续提高,引进销售中心、研发中心、企业总部等57家;民营企业出税率达77.2 %,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完成税收103.3亿元,同比增长23.2%。
(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联动,推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总部回迁嘉定。完善创新环境,助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全区有6家和16家企业分别获批为市级、区级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康德莱公司等5家企业和上海伟良公司等17家企业分别被认定为市、区两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全区实施技术创新项目350项,实施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0余项,新产品开发近3000件。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全区专利培育、试点、示范企业达到55家,专利申请总量逾1700件。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严格执行“审项目、核能耗”和环评准入制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加强责任分解,明确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任务,将节能减排指标作为对各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全年淘汰劣势企业190家,节约标煤9.2万吨,全年万元增加值能耗完成下降4.4%的目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伟翔公司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加强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嘉定工业区北区污水处理厂竣工投入试运行,全区建成总长103公里的污水总管和二级管网,工业园区内污水纳管率达93%,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达控制目标。
(三)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嘉定新城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城中心区企业动迁签约率达到85%以上,南北周基地动迁已经完成,远香舫、练祁家园等动迁配套房基地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不断加大招商选资力度,10余家国内著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驻新城,其中保利家园等精品住宅已经开工。伊宁路等市政道路、赵泾河等景观工程已经完成,电力、燃气、无线新城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启动,新城社会事业规划布局基本确定。州桥历史风貌区改造基本完成,嘉定别墅、清河路5号地块、察院弄地块改造已经完成,嘉定竹刻博物馆正式开馆。西门历史风貌区改造稳步推进,博乐路综合景观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全面推进。上汽工程学院一期、检测中心二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舍弗勒研发中心建成开业。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段)建设有序推进。主体结构已经贯通,9个站点综合体规划全部获得审批,其中5个站点已经顺利出让,嘉定新城站等站点综合开发已经启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6亿,与去年持平。
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维稳工作机制日趋健全,推进建设街面实时图像监控系统,黄渡镇成功创建市平安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加强各类综合执法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对国际汽车城范围内已建成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实施属地化管理。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积极展开,全面完成整治目标,有效提升我区产品质量竞争力,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社区管理和人口管理日益加强,深入推行来沪人员村组化管理,重点推进村(居)委综合管理服务站建设,建立村(居)委来沪人员综合管理服务工作站235个,覆盖面92.3%。
(四)改革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规范了对区属国有企业不实资产认定核销的方法,加大对区属国有资本的改革重组。通过基础教育经费区级统筹管理的改革方案,促进教育事业在全区范围内均衡优质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收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正式将农保、征地养老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探索财政投资项目事后绩效考评制度。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在发展优质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完成教师进修学院易地新建、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改造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终端全覆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中医医院综合病房大楼整修等公共卫生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区中心医院成功申报“上海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疗费减免政策,全年享受门诊诊疗费减免政策的共110.3万人次。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2007上海汽车文化节、上海进口汽车博览会、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滚球比赛、F1大奖赛和必比登挑战赛等重大文化体育活动。积极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标准化建设。
(五) 社会民生状况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落实政府责任体系,切实加强促进就业机制建设,新增就业岗位33282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59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逐步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基本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7%。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4.5%和10.9%,农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健全以廉租住房为重点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享受廉租房政策家庭272户,完成住宅“平改坡”综合改造49.3万平方米、旧小区整治48.0万平方米。公共交通建设不断加强,新辟“马陆1路”等3条公交线路,完成40座公交候车亭建设。
新农村建设势头良好。加快农业发展步伐,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嘉定工业区草莓等“一镇一品”特色农产品取得良好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代农业园区完成3000亩高标准设施粮田、1200亩设施菜田建设。加强农业组织化和规模化,全区土地流转率已达到85%。积极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完成霜竹路沿线478户农宅综合改造和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沿线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区镇两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通过差额补助、项目扶持与目标考核奖励的方式保障和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
目前我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新情况需要引起重视。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强化产业升级,提升能级,实现二、三产业融合互进;二是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要采取多种方式,强化落实,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