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发布日期:2007-01-27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汽车嘉定”的功能定位,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顺利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完成增加值47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26.1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49.7亿元,增长16.4%,三次产业比例0.5:68.2:31.3。财政总收入完成146.8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7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9亿元,同比增长6.2%。

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65.9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74.2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4.8%,工业利润69.7亿元,同比增长20.8%。汽车零部件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0.8亿元,同比增长44.7%。

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增强,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1亿元,同比增长20.5%。南部综合商贸区发展步伐加快,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曹安商贸城等建设顺利推进。房地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良好效果,全区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1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8.4万平方米。其中,商业、办公用房新开工面积58.8万平方米,占全区总量的28.0%,同比增长10.2%,批准预售面积44.1万平方米,占全区总量的30.4%。

(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

国际汽车城功能区建设日趋完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功能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汽车城会展中心顺利竣工,成功举办6次会展,吸引12.9万人次参观。汽车博物馆落成启用。核心贸易区步行街8个汽车品牌4S店开张营业,销售收入25.0亿元。国际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园区产值124.0亿元,同比增长55.0%,税收6.0亿元。嘉定区被列为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嘉定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嘉定新城主城区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准。土地等瓶颈有效突破,新城中心区储备土地9块,面积147.9公顷,出让土地7块,面积67.6公顷。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伊宁路西段等主要道路相继完成。司法中心、东云街、上海汽车服务业公共实训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老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改造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清河路5号地块、察院弄等改造工程按期实施,州桥老街核心区改造基本完成,西门老街历史风貌区启动改造,投资7000多万元的塔城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全面完成。

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建设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嘉定段动迁工作全面完成,部分工程施工标段形象初显,累计完成投资22.3亿元。站点综合开发进展顺利,墨玉路站、白银路站综合开发用地完成出让,城北路站、嘉定新城站等站点周边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全区道路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完成投资2.6亿元。配合市有关部门实施的曹安公路、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拓宽改建前期工程顺利推进。塔城路延伸段、澄浏路改建等工程全面完成。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环保投入13.5亿元,建成嘉定工业区北区污水厂及总管工程,完成环城河综合整治三期和83.3公顷生态公益林建设,启动孙浜河、练祁河、顾浦河、吴塘河等区段河道整治。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农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年粮食总产达到5.5万吨,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农产品认证工作有序开展,“马陆”牌葡萄和“朱桥”牌王鸽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农业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年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被列入上海市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2个,徐行万金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被列为市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宅基地置换取得实质性进展,外冈新苑一期33.0万平方米已全部交付使用,华亭佳苑16.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村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清洁家园”建设取得成效,黄渡镇创建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区73个村建成村容整洁达标村,毛桥村被列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万河整治”行动全面开展,完成农村河道整治236条,共321.0公里。违法违章建筑专项整治力度加大,拆除违法违章建筑面积74.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95.0公顷。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累计投入1.8亿元,核心区内垂钓中心、新品种瓜果园等景点建设基本完成,已正式对外开放。建成266.7公顷设施粮田、200.0公顷优质粮田示范基地和53.3公顷设施菜田。城市超市、锦鲤鱼养殖、优质葡萄栽培和有机蔬菜基地等一批项目相继引进园区。

(四)改革开放不断扩大

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区属企业实行分层分类管理,进一步理顺了管理关系,初步建立起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资监管体制,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和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实施政府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委托代建代管制,促进了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用事业改革有序推进,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完成了嘉定新城污水厂部分资产向上海市大众公用事业(集团)的转让,资产增值率28.2%。

招商引资质量稳步提高。全年完成合同外资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外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工业总产值912.7 亿元,同比增长29.3%,外资企业上缴税金43.9亿元,同比增长15.5%。引进项目质量显著提高,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新项目44个。科技型民营企业9734户,民营经济小区完成税收84.5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57.6%。

(五)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实施科技创新项目348项,区级“小巨人”扶持项目72个,申报市级“小巨人”项目12个,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列入市、区专利培育、试点、示范企业37家,全区专利申请量1737件,其中发明专利522件,同比增长27.9%。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公信教育”建设取得新成效,被评为“全国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建立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实践基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教师教育基地。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长足进步。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完成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大楼、安亭医院公共卫生楼、黄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广泛开展。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建成开馆,嘉定竹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镇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个。电子政务不断推广,非涉密政府公文流转实现电子化。妇女儿童、人口与计划生育、老龄、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人民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9609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1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到2006年底,“城保”人数20.6万人,“镇保”人数14.2万人,另有5.3万人采用或参照征地养老方式落实社会保障,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累计21.1万人。“一口上下”社会救助工作扎实推进,发放各类补助8928.6万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268.0元,同比增长10.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0561.0元,同比增长10.0%,农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每人每月170.0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6.3亿元,同比增长18.3%。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矛盾。一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还需不断加大;二是土地等资源约束加剧,存量盘活和开发利用还需采取有效措施,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三是社会事业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