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普查看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5-11-05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经济1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稳定器,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民营单位普遍规模小、竞争力弱,容易受到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影响,除了需要其自身的内部完善,更需要政府进一步营造适合民营单位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帮助民营单位更好更快地成长。本文通过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相关数据,分析了全区在地民营法人单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全区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民营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中的稳定器作用。

一、2013年嘉定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综述

(一)民营经济整体规模

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区共有在地民营单位21944户,较2008年增长了26.5%。其中,法人单位20352户,较2008年增长了26.8%,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占全区在地法人单位总量的86.4%;产业活动单位1592户,较2008年增长了21.9%,占在地产业活动单位的56.9%。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35483户,其中有证照的14951户。本文以下分析将以在地民营法人单位展开,涉及全区各经济指标总量的相关数据均为属地口径。

2013年全区民营经济单位数

三经普单位数

(户)

二经普单位数

(户)

增幅         %

在地民营单位数

21944

17351

26.5

  #法人单位

20352

16045

26.8

 产业活动单位

1592

1306

21.9

个体经营户

35483

-

-

#有证照

14951

-

-

    (二)民营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

将本次普查数据按收入法进行简单核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全区民营法人单位共实现增加值408.0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8.8%。其中,规模以上单位1265户,实现增加值236.4亿元,占民营单位增加值总量的57.9%;规模以下单位19087户,实现增加值171.6亿元,占民营单位增加值总量的42.1%

    ()民营经济就业贡献

民营单位作为我区重要的市场主体,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劳动岗位,吸收了大批从业人员,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区民营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共41.2万人,较2008年增长19.3%,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的56.9%。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4.4万人,较2008年增长24.2%,民营单位中的女性从业人员比重较2008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按单位规模看,规模以上单位吸纳就业17.2万人,规模以下单位吸纳就业24万人。个体经营也是消化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区3.5万个体经营户共吸纳就业8.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3%

()民营法人单位经济实力

从资产总量来看,2013年末全区民营法人单位年末资产总计3764.8亿元,较2008年增长1.6倍,高于全区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占全区法人单位总资产的44.3%。其中,第二、三产业的年末资产分别为1375.8亿元和2380.2亿元,占民营法人单位总资产的36.5%63.2%

从营业收入来看,全区民营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607.1亿元,较2008年增长1.4倍,与全区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占全区法人单位收入总额的32.6%。其中第二产业实现收入1402.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收入1201.0亿元,分别占民营单位总收入的53.8%46.1%,三产收入占比较2008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

2013年列入“千百十亿”工程的民营企业共49户,实现营业收入683.2亿元,占民营法人单位收入总量的26.2%。其中,21户工业企业实现收入32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4户商业企业实现收入285.0亿元,增长40.2%24户服务业企业实现收入71.3亿元,增长10.1%


2013年民营单位“千百十亿”工程

单位数(个)

营业收入  (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工业

合计:

21

326.9

15.3

5-10亿元

12

89.7

18.0

10-50亿元

7

108.3

12.4

50亿元以上

2

128.9

6.0

商业

合计:

4

285.0

40.2

5-10亿元

0

0

-

10-50亿元

2

56.3

36.8

50亿元以上

2

228.7

41.0

服务业

合计:

24

71.3

10.1

1-5亿元

21

45.2

2.5

5-10亿元

2

11.9

1.6

10-50亿元

1

14.2

-11.6

从实现利润来看,全区民营法人单位实现营业利润90.9亿元,占全区法人单位营业利润的27.4%。其中第二产业实现营业利润49.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利润40.8亿元,分别占民营法人单位利润总额的54.7%44.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5%,其中,工业利润率3.8%,批发和零售业利润率0.3%,房地产业利润率10.5%

   二、全区在地民营法人单位主要特点

   (一)规模以上民营单位以质取胜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单位所有制的进一步调整,民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单位脱颖而出。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民营法人单位1265户,占民营单位总量的6.2%。实现营业收入1744.6亿元,占民营法人单位收入总量的66.9%。其中,全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规模以上单位有311户,实现收入1428.3亿元,占民营单位收入总量的54.8%;实现营业利润70.7亿元,占民营单位营业利润的77.8%

2013年在地民营法人单位分规模分产业营业收入及利润

单位数

(户)

营业收入      (亿元)

营业利润         (亿元)

合计:

20352

2607.1

90.9

规模以上单位

1265

1744.6

70.7

#二产

761

947.8

43.5

三产

504

796.8

27.2

规模以下单位

19087

862.5

20.2

#一产

165

3.9

0.4

二产

8734

454.4

6.2

三产

10188

404.2

13.6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013年,全区民营法人单位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单位数为9495户,从事第三产业的单位数为10692户,比二产户数多了1197户。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为243.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3.0亿元,三次产业占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0.3:59.8:39.92013年全区增加值比重为0.461.0:38.6,民营单位三产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成为优化全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行业分布特点

2013年,全区民营法人单位中,第二产业单位数占民营单位总量的46.7%,从业人员及增加值分别占总量的67.1%59.8%。其中,工业单位占二产单位数的92.0%,从业人员及增加值分别占86.8%92.2%;建筑业单位占二产单位数的8.0%,从业人员及增加值分别占13.2%7.8%。民营工业单位行业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及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与我区的四大重点行业不谋而合。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单位2753户,占民营工业总量的31.5%。实现营业收入288.2亿元,占民营工业收入总量的22.9%;重工业单位5982户,占民营工业总量的68.5%;实现营业收入972.8亿元,占民营工业收入总量的77.1%

第三产业中,民营单位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事这四个行业的单位无论从单位数、从业人员数或实现的增加值来看,都占据主体地位。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单位5916户,从业人员4.4万人,是第三产业中体量最大的行业。762户房地产业单位实现增加值61.7亿元,占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的15.1%,成为三产中增加值占比最高的行业。

在地民营法人单位分行业经营情况表

 

法人单位(户)

从业人员

增加值

(人)

数量(亿元)

占比(%

一、按单位规模分

20352

412437

408.0

100.0

    规模以上

1265

171737

236.4

57.9

    规模以下

19087

240700

171.6

42.1

二、按产业结构分

20352

412437

408.0

100.0

    第一产业

165

2220

1.2

0.3

    第二产业

9495

276895

243.8

59.8

 

8735

240213

224.7

55.1

   #规模以上工业

598

106633

133.6

32.7

      #汽车零部件

92

22748

30.3

7.4

       设备制造

116

20220

27.1

6.6

       金属加工

90

11009

10.7

2.6

       电子电器

56

10501

13.5

3.3

建筑业

760

36682

19.1

4.7

    第三产业

10692

133322

163.0

39.9

批发和零售业

5916

44360

37.8

9.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07

17472

14.2

3.5

住宿和餐饮业

549

11030

5.8

1.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97

5352

9.4

2.3

金融业

25

268

0.8

0.2

房地产业

762

13410

61.7

15.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211

16275

17.7

4.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82

5900

7.0

1.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67

2915

1.5

0.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540

6662

4.9

1.2

 

114

4649

1.0

0.2

卫生和社会工作

81

2762

0.3

0.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40

2257

0.9

0.2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

10

0.0

0.0

    ()民营单位区域分布特点

分街镇看,全区民营法人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数名列前四位的依次是:安亭镇、江桥镇、嘉定新城(马陆镇)及南翔镇,占民营单位总量的57.4%,占民营从业人员的59.9%。实现增加值名列前四位的依次是:安亭镇、南翔镇、嘉定新城(马陆镇)及江桥镇,占民营单位增加值总量的62.7%。得益于汽车产业的集群优势,安亭镇民营单位的发展在全区各街镇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在地民营法人单位分街镇经营情况表

 

法人单位

从业人员

增加值

 

数量(个)

比重(%

数量(人)

比重(%

数量(亿元)

比重(%

   

20352

100

412437

100

408.0

100

新成路街道

578

2.8

8608

2.1

6.7

1.6

真新街道

1493

7.3

15997

3.9

15.4

3.8

菊园新区

783

3.8

17081

4.1

26.5

6.5

嘉定镇街道

656

3.2

10354

2.5

17.1

4.2

南翔镇

2285

11.2

51283

12.4

62.8

15.4

安亭镇

3682

18.1

90625

22.0

101.1

24.8

嘉定新城(马陆镇)

2562

12.6

52398

12.7

55.7

13.7

徐行镇

1301

6.4

30188

7.3

26.4

6.5

华亭镇

724

3.6

16599

4.0

12.6

3.1

外冈镇

1323

6.5

27200

6.6

22.7

5.6

江桥镇

3159

15.5

52841

12.8

35.9

8.8

嘉定工业区

1806

8.9

39263

9.5

25.1

6.2

三、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单位发挥着吸纳就业、繁荣地方经济的作用,已日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受到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生产成本高企、单位内部创新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困难。

    ()单位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

多数民营单位起步较低、经营模式单一,“多、小、散”是民营单位的一大特征。“多”是指民营单位数量多,2013我区民营单位占全区法人单位总量的93.1%“小”是指民营单位规模小,2013年全区在地民营法人单位户均资产为1849.8万元,为全区法人单位户均水平的50.5%。实现户均收入1281.0万元,为全区法人单位户均水平的37.0%。实现户均增加值200.5万元,为全区法人单位户均增加值的44.2%;“散”是指民营单位组织模式松散,主要集中分布在产业层次较低的行业,技术和资本含量低。根据2013年末的经普资料,在地民营法人单位中,工业单位8735户(占比42.9%),批发零售业5916户(占比29.1%),然而在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行业和新兴产业中,民营经济涉足相对较少。民营单位的发展过于集中依赖于传统行业,大大削弱了单位的抗风险能力。民营单位生命周期普遍不长,2008年全区16045户在地民营法人单位中,至2013年底仍在本区正常经营的单位仅剩8366户,5年之间近半数单位已消亡或搬迁。

(二)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单位盈利空间日益缩小

长期以来民营单位的低要素价格依赖大面积存在,民营单位习惯以低价战略赢得利润。但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劳动者工资也水涨船高。人工成本上升导致利润稀薄的民营单位更是捉襟见肘,而产品销售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不能大幅提高,导致单位经营陷入困境。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机制,这种高要素价格的形式将继续维持,以往那种依靠掠夺环境资源式、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时代一去不复返。

区工商联2014年对全区民营经济活力的抽样调研2显示,关于影响民营单位发展的外部原因中,有77.1%的单位认为是商务成本(劳动力、土地物业、税负等)太高。单位普遍面临的“三高”(税负高、生产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矛盾将继续威胁民营单位本来就不大的利润空间。

(三)单位人才与管理素质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一直以来民营单位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已成为民营单位一大发展瓶颈。瓶颈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才素质不高,难以引入现代单位管理制度。不少单位实行户族式管理,一些高素质人才难以进入管理层,缺乏与外部竞争的管理队伍与素质;二是民营单位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2013年我区属地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研发投入29.7亿元,其中民营单位研发投入仅5.9亿元,占比不足两成。

关于影响民营单位发展内部因素的调查显示,有68.2%的单位认为主要的内部原因是受到单位人才队伍状况限制,61.2%的单位认为是从事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困难重重,效果不确定。大部分民营单位不愿在研发创新上投入过多资金,急功近利的倾向较重,仅仅止步于低层次生产或粗加工阶段,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直接影响了民营单位发展后劲。

 四、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议

(一)加快单位现代化改造,壮大发展后劲

引导民营单位转向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单位模式,从数量型、外延型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质量型、内涵型、纵向深化发展模式。帮助传统民营单位转变发展方式,鼓励其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民营单位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等体系延伸,推动整体传统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转变粗放型发展模式,以现代化的管理及现代化技术换取利润。

()引导单位增加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传统民营单位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建立和完善以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产品产业建立转型升级的长效机制,从六个“变”上做文章:变新,提升创新能力;变快,提高周转效率;变优,优化组织管理;变精,聚焦精品、精细;变长,延伸产业链条;变绿,创造环保价值。突出单位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单位和创新型领军单位;深化产学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高效率、快节奏、低成本的政务环境和公平公正执法的法治环境。落实好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措施,加强对接、搞好服务。加快构建公平竞争平台,充分发挥宣传和舆论的导向作用。针对当前企业家信心指数不足,部分单位发展艰难的状况,把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要求落实好,把政府服务的工作开展好,把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好,把尊重企业家的氛围营造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土壤和养分。

 

1:上海市统计局将民营经济范围确定为:

1)内资中集体、集体联营、股份合作制企业;个体经营户。

2)内资中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私营股份有限公司;

3)内资中私营控股和集体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企业;

4)其他内资单位中单位性质属于民办非企业的单位。

2:区工商联开展的2014年全区民营经济活力抽样调研,设定民营单位样本量161户,依据2013年经普在地单位产业结构,对制造业与服务业按4:6的比例抽取,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1户,回收率为93.8%。调查问卷分为单位基本情况、单位创新实力、单位发展续动力、单位发展信心和影响单位活力的因素等五个方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