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调查总队农业处统一部署,按照我区夏粮测产方案,嘉定区2016年夏粮入户调查已经完成,现将我区7个村、60家农户的调查及夏粮实测产量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6年夏粮基本情况
从今年夏粮生产情况来看,播种面积为42218亩,比去年减18.9%,总产量1.06万吨,比去年减39.6%。其中,小麦生产呈现“三减”,小麦播种面积为41708亩,比去年减19.9%;小麦总产量1.05万吨,比去年减40.5%;小麦平均亩产为251公斤/亩,比去年减25.7%。
二、2016年夏粮实测产量情况
农委理论测产呈现“三降”。经区农技部门对全区小麦理论产量测定结果显示,今年我区小麦有效穗25.75万/亩,较去年28.31万/亩,减2.56万/亩;每穗实粒数30.64粒,较去年减3.06粒;千粒重37.74克,较去年减3.94克。理论产量297.76公斤/亩,较去年减25.1%。
调查队7个村60家农户入户调查情况显示,小麦平均亩产为258.07公斤,比去年346.56公斤,减少88.49公斤,减25.5%。
再结合各镇和区农委上报的数据综合评估,经测算,今年我区小麦平均单产为251公斤/亩,比去年减少 87公斤/亩,小麦单产减25.7%。今年小麦单产与入户调查数据相差 7.1公斤,以点上和面上数据相结合为主要依据。
三、影响夏粮单产因素分析
(一)不利因素
1、小麦播种跨度长,整体生育期缩短。受2015年“三秋”期间气候因素影响,水稻收割进度慢、腾茬晚,小麦播种跨度长达50多天,最迟的田块到12月底才完成播种。据统计,2015年11月15日前完成播种的小麦面积仅5282亩,占播种总面积的13%,而2014年11月15日前完成播种的小麦面积达3.3万亩,占总面积的74%,整体播期较去年延迟21天之多,造成小麦全生育期缩短,加之播后雨水多,导致出苗不齐,部分田块出现烂种烂苗现象,田间不平衡性尤为突出,产量形成受到极大影响。此外,播后出苗差、分蘖发生慢,导致个体偏弱、群体偏小。由于播种晚,播后连续低温、阴雨,小麦出苗差、齐苗迟;田间积水多,土壤含水量高,对根系生长极为不利,分蘖发生速度慢,分蘖数量不足,个体偏弱,群体偏小。
2、天气因素造成田管措施难以落实。一是沟系质量偏差。由于播种阶段天气原因导致田脚烂,较多田块农业机械无法开沟,已开沟的田块也出现了大量坍塌堵塞现象,导致沟系质量较往年差,主要表现在横竖沟不通的田块较多,外围沟系的配套情况也不乐观。二是田间草情偏重。麦田杂草化除期间受气象因素影响,冬前化除草率低,部分未进行化除的田块草情偏重,麦田杂草危害较往年严重,麦田杂草中,牛繁缕、猪殃殃、菵草成为优势种杂草,菵草表现突出,这些对后期小麦灌浆及千粒重造成影响。三是大部分田块有早衰现象。由于今年雨水较多,部分田块沟系排水不畅,田间湿度大,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吸收功能衰退,造成根系早衰,叶片失绿早死,早衰使小麦的灌浆期缩短,粒重下降。部分田块遭遇冻害,越冬期受强冷空气影响,出现两次雨雪天气,1月23~26日出现连续零度以下天气,1月23-24日我区最低温度-8℃。部分11月上旬前播种的小麦田块出现冻害。四是部分田块收割时水分高。五月下旬出现连续阴雨天气,部分田块收割后进烘干机时水分较高,农民损失较大,阴雨天气影响收割进度,部分倒伏田块出现穗发芽现象,影响产量和籽粒品质,增加收割难度。
3、受综合因素影响,“两病”(白粉病、赤霉病)发生程度重于往年。尤其是小麦扬花初期(10%麦穗开花)遭遇连阴雨天气,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适期防治和防效均受到影响;同时连续降雨对小麦授粉也有一定影响,导致总粒数有所下降。
(二)有利因素
1、品种结构继续得到优化
今年我区小麦主要品种是:扬麦11号种植12201.85亩(占比29.7%),扬麦16号种植7462.52亩(占比17.9%),扬麦20号种植15941.99亩(占比38.8%),华麦5号等种植5438.14亩(占比13%)。早熟、晚熟互相搭配,茬口矛盾进一步缓解;以上品种均为大穗大粒型品种,产量潜力进一步提高。
2、高产创建面积比例进一步提高
2016年小麦高产创建面积21820.28亩,占全区小麦面积的52.3%,较上年度的45.1%提高7.2个百分点。2016年嘉定区小麦高产创建共建立千亩示范片2个,面积2620亩;百亩方20个,面积4041.4亩;整建制创建示范镇1个,面积11860.48亩;整建制创建示范村5个,总面积7617.1亩。区农技中心在小麦高产创建过程中狠抓落实,积极沟通,大力宣传高产创建优势,并借助科技入社平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从种到收,贯穿全程,创建田块产量普遍高于面上普通田块,对降低减产幅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今年夏粮生产虽然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但受各阶段极端不利气候因素严重影响,小麦单产降至了近年来少见的低点。但随高产方建设和品种优化的不断推进,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明年夏粮生产预计会出现明显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