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练川实验学校综合督导暨“初中强校工程”市实验校初态评估的意见书

发布时间:2019-10-25 15:51:00 【字体: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意见》(沪教委基(2018)45号)、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关于印发《嘉定区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意见》(嘉教(2018)57号)和《嘉定区关于开展2019学年综合督导暨估的通知》的文件精神,2019年9月19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外聘专家、督学组成督导团,通过听取校长汇报、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组织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练川实验学校进行了第六轮教育综合督导暨“初中强校工程”市实验校初态评估。

一、基本情况

嘉定区练川实验学校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是上海市百所初中强校工程成员校,嘉定区迎园教育集团成员校,全国问题化学习研究基地成员校。现有初中部16个班级,小学部20个班级,学生总数1397名。在编在岗教师98人,其中初中部教师49名,具有研究生学历9名,占比18.4%;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名,占比8.2%,中级职称教师17名,占比34.7%;小学部教师49名,具有研究生学历7名,占比14.3%,具有中级职称教师21名,占比42.9%;有区骨干教师1名。

建校以来,学校逐渐厘清了发展思路,秉承“练达纳百川”的办学愿景,确立了“发现更好的自己”的育人理念,倡导“尚品、精业、爱生”的教风和“立德、思源、笃行”的学风,锐意创新改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两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嘉定区文明校园”、2017年度和2018年度“嘉定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工作与办校成效

(一)重视课程建设,推进课堂转型

1.落实课程计划,丰富课程内涵

学校严格执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成立课程方案领导小组,编制和执行学校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明确,课程体系规范。“练达•发现”学校课程整合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类课程,突出“练德·练智·练能”三大课程培育目标,开拓了“道德与公益、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视野与创新”六大课程领域的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响应学生成长需求。

学校努力践行区教育局综改内涵建设项目,不断开拓《练达•发现学校课程》内涵建设,关注德育与学科融合、关注分层育人体系搭建、关注多元评价工具运用,如专题教育类拓展型“CLASS练德课程”、衔接融合类“起航营课程和毕业季课程”、学科活动类拓展型课程“语文慧雅阅读风雅颂课程、数学益智思维课程、创智空间实验室设计课程”、学习素养的培育创新项目微课程、“川川新视野”系列博物馆探究课程等逐步成熟与完善。

2.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

学校成立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各教学岗位职能明确,教学管理制度较健全。制订了《学校教学管理程序》《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学校工作坊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创新了“三课联动”“两轮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坚持每学期开展各类教学论坛,学业质量分析评估改进会等活动,促进教学工作良性、有效运行。

教师能根据教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并能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注重学科德育渗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校“问题化学习研究”总课题的引领下,注重设计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并由此建构问题链,呈现出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并利用小白板呈现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师生互动较好,课堂氛围融洽。本次督导,区教研员共听课44节,其中优课12节,良课31节,优良率占比97.8%,中课1节,占比2.2%。

(二)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全面发展

1.加强行规教育,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学校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注重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制订了行为规范总目标和分目标,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学生行为习惯良好。重视温馨教室建设,学校有策划,班级有计划,活动有推进,教师有总结,学生人人都有小岗位,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形成一班一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了“班班有活动特色 人人有工作岗位 事事有总结推进”的班集体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少代会制度,健全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机制。坚持行规检查评比制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2.关注身心健康,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注重整体架构设计,包括“练达•发现课程体系架构、Class德育机制塑造”等项目,体现高结构化、系统思考、整体架构的特点。善于借力联动发展,内联外引,统筹资源,将区域内、外优质资源引入学校,包括专家资源、项目资源等。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尤其是学生体质发展成效明显。从学校体质健康指数来看,近三年达标率和良好率呈上升态势。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中屡屡获奖,2018年在市级动漫大赛和区级艺术节活动中获奖41项,成果丰硕。

学校积极开展基于学生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融合,激励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基本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思品、地理、科学、历史、社会、信技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均达90%以上,其中信息技术连续两年合格率达100%。

(三)重视师资培养,促进专业发展

1.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管理

学校制定了师德规范要求,教师都签订了师德责任书和承诺书。开展了师德论坛等教育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学校蔚然成风。学校积极树立师德典型,做到学有榜样。学校制定了聘用选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考评考核等制度,办法科学合理,实施过程公开、公正。各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个体发展和教师团队合作。绩效工资分配合理,注重向一线教师倾斜,发挥了很好的激励导向作用。

2.搭建多种平台,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形成“练达计划”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创设“智慧众筹式教师学科工作坊”,强化了问题化学习部门联动,引领教师着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力推动团队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学校《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学科工作坊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获2019年区师训案例一等奖。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与长三角研究共同体、宝山问题研究所、区集团化优质组建联盟,分享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成立了校级科研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科研室主任负责统筹学校的科研工作;邀请市、区专家来校进行科研方法培训;学校发挥区级重点课题引领作用,教研组围绕龙头课题,以“问题化学习研究”为抓手,鼓励教师进行提升问题化学习力的研究,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科研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的系统性

主要问题:学校课程架构清晰,但三类课程的目标定位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度还不够明确,目标还缺少具体的可检测性,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架构在体现和落实育人目标方面需不断匡正、调整。

建议: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出发,关注和凸显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要求,在基础型课程校本实施中渗透学科德育,拓展型课程实施中更多体现爱家乡、爱集体、爱父母、爱学校的德育教育分年级要求。二是在课程设置和目标定位上,要进一步梳理、统整、回到原点,将目标化为具体的路径、举措,使目标具体而有检测性。要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在“一贯制”上下功夫,体现目标和措施阶段性、分层性和针对性,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

   2.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主要问题:学校重视教育管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但从学校首届毕业生学业水平看,学科差异明显。观课发现,在“问题化学习研究”背景下,一些教师提问、建构并呈现问题链的过程耗时过多,导致课堂容量缩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减少,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部分教师对学科重点和中考方向把握不够精准。

建议:一是进一步细化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准确分析各学科发展现状,加强对薄弱学科的剖析,明确教学流程的标准与要求,落实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分析、改进,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二是结合学校现有的“基于问题设计的问题化学习研究”项目,加强问题链研究,在设计的逻辑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方面有效实践。教师课堂要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注意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的联系,注意问题链与课时目标的关联,增强一致性,提高问题链的价值,促进学生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三是要加强校本教研,加强对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研读,加强对中考新政的研究,精准把握学科重点和中考方向。要重视日常教学和作业等常规管理,对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学科,要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3.进一步提升学生行规与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主要问题: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学生行为规范目标不够明确,行为规范教育措施不够细化,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缺乏对这些活动的后续评价。幸福课程校本化实施力度不够,学生对幸福课程知晓度不高。

建议:一是对行为规范教育分年段推进目标再作梳理,同时制定与年段目标相匹配的措施,设计相对应的丰富活动,从而确保总目标有效落地,以促进学生行规的养成。二是学校在健康教育方面开展的各类活动,要从活动的组织实施、结果评价、反馈调整形成管理闭环,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的适切性和针对性。同时,进一步加强各类数据监测(如近视等)、过程性材料的积累和分析,在数据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体质健康建立预警机制和调控机制,体现监测的要义,从而彰显学校精细化管理和精致化办学品味,凸显三全育人。三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主动对接区域幸福课程,要总结第一轮幸福课程实施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提升教师对幸福课程的执行力,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4.进一步提升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主要问题: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目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达62%,大部分青年教师不够成熟,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骨干教师队伍薄弱,目前区级骨干教师1人,校级骨干已两年未评,尚未建立骨干教师梯队。教师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初中部和小学部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均为42.9%,比例明显偏低。

建议:一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尤其要关心非师范专业毕业教师的成长,要加强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夯实基础,提高专业素养。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引领,加强教学、科研指导,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二要制订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完善评聘制度,选拔骨干教师,逐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要拓宽骨干教师培养机制,采用多种方法培养教师,对有潜质的青年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为他们的成长搭建舞台,要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冒尖,以培养一支能挑起教育教学大梁的骨干教师梯队。三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排摸分析,找出教师职务晋升的短板,激发教师内驱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早日晋升高一级职务,使学校教师职称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19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