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嘉定区安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的意见书

发布时间:2021-01-22 08:21:56 【字体: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的精神和《关于开展嘉定区第六轮教育综合督导的通知》要求,2020年10月12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外聘专家、督学等组成督导团,通过听取校长汇报、巡查校园、深入课堂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嘉定区安亭小学开展了教育综合督导。

一、基本情况

安亭小学位于上海的西大门安亭,前身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附小,创建于1928年。1953年更名为安亭师范附小,1998年更名为“嘉定区安亭小学”,2001年10月安亭镇政府斥资2300万元新建校舍,迁址安亭镇新源路828号。2013年,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又投入2100余万元进行了“校安工程”改造。学校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14477平方米,绿化面积9000平方米。目前学校拥有36个教学班,学生总数1598名;教职工总人数106名,其中专任教师99名,教辅人员7名。高级职称教师14人,占全校教师数的14.1%,区、镇、校三级骨干教师20名,占全校教师数的20.2%。

近年来,学校秉承“响应儿童需要,享受教育生活”办学理念,秉持“向善向上”的校训,向“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活世界,建设一所向善向上的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奋斗。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依法办学示范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等。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重视顶层设计,文化引领激发学校活力

明确办学思想,明晰学校发展路径。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安亭小学“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确立“学生学习评价”重点项目,从“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课程与教学、后勤工作”五方面明确任务,建立发展规划实施的监控与评价机制,把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教师发展目标融入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向善向上”的校训文化不断深化,“响应儿童需要,享受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区的高度认可,学校连续几年荣获嘉定区同类学校考核“办学先进单位”。

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综改项目落地。学校坚持依法办学,建立安全防范管理体系,加强章程引领下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安亭小学管理手册》,形成一套较为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包括征求意见制度、科学论证机制、风险评估机制等决策机制,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积极参与市教委教研室、区教育局和区教育学院的综改行动,先后开展“1+1+X”项目研究、“爱弥儿课程”构建研究、“学生学业评价研究”项目、区重大课题的子课题“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品质”项目、“基于区域的特色课程创造力研究”、技能集中强化项目、数字教材学校应用、幸福课程实施、慧雅阅读等。相关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出版专著1本,研究经验两次在《文汇报》刊登。

强化育人合力,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学校校园环境整洁、美观,整体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使用有序规范。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五大校园主题节形成系列,“荣耀安小事件”和“感动安小人物”评选独具匠心,“向善向上”校园文化浓郁。学校积极探索与家庭、社会的共建机制,家委会工作制度健全,集中例会制、对口联系制、驻校办公制、家长义工制、监督评价制和参与决策制六项制度得到落实。学校整合安亭、花桥优质资源,设立汽车城青少年成长俱乐部和“禾阅”读书会,开展“小手牵大手,同行绿色路”的“四叶草”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深入社区,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构建课程图谱,深化内涵提升教学品质

规范课程设置,培育学校特色课程。学校在“响应儿童需要,享受教育生活”的理念引领下,提出“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成为快乐的爱弥儿”的课程思想,课程架构合理,规范设置学校三类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对课程评价的管理不断完善, 构建了“大德育、大语言、大艺术、大体育、大科学”的课程图谱,制定《爱弥儿课程指南》,有效整合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开设70余门自主拓展型课程,重点打造的《创意汽车城》校本课程涉及18个科目,涵盖五大板块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校的课程理念,逐步成为学校的课程名片。借力上海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的契机,使课程建设不断升级递增,升级版的《汽车总动员》校本课程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更显现特色影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加强教学管理,完善学业质量监测。学校认真制订并实施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点关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与评价等教学“五环节”的实施,以研究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设计、关注学生学习评价、学困生个别化辅导等工作策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校、各学科组、备课组、每位教师都有详尽的教学评价和质量分析,同时通过委托第三方“深瞳优学”“思来氏”对学生学业质量进行大数据分析,使教师能够精准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所在,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业质量。

聚焦核心素养,推进课堂教学转型。学校积极推进与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课堂教学体现单元整体设计,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学科素养的落实,能充分利用空中课堂资源进行二次备课设计,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校本练习的设计体现目标导向和分层递进。近几年学校围绕项目与课题,聚焦课堂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引领课堂教学转型,提高教学有效性。

本次督导,教研员共听课 67 节,其中优课41节,占61.19%,良课26节,占38.81%,优良率占比 100 %。

(三)坚持全面育人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创新行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学校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提出“开展情境德育,促进行规内化”的工作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以情境体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内化;扎实推进班主任教研组建设,推出特色班级申报制、建设制,鼓励师生探索自身的优势,以特色班级建设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形成具有特色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以党团队联动厚植爱党爱国基因,少先队以“四度建设”为抓手,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效能。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学校树立全面发展和健康第一的育人观,强化活动育人,制定劳动课程实施总方案,开展“五大劳动课程”,提升学生劳动能力;积极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开设10多门校本体育拓展课程,组建游泳、篮球、排球社团,健康运动氛围浓郁;以上海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为引领,充分利用国际汽车城地域优势,成立“创意汽车城”项目小组,设计创新科技课程,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注重艺术活动环境设计,以“慧雅之韵”校园艺术节、艺术进校园欣赏、“班班有歌声”合唱展示等抓实艺术教育普及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2019年学校被评为嘉定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探索特色评价机制,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制订《安亭小学学籍管理制度》和《学生档案制度》,规范学籍档案管理,确保信息准确安全;积极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组建“学业评价新优质联盟”,构建《安亭小学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积分制”“赞赏卡”“幸福袋”等特色评价机制,开展基于学生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文汇报专版刊登“学业评价”联盟经验。在近四年的五年级教学质量调研中,语数英三门学科学业成绩均领先区平均水平,且有一定的增长幅度。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师资队伍配置均衡,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学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党支部定期开展修身讲堂活动,全体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定期开展“感动安小”年度人物评选、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推荐、优秀辅导员表彰活动,注重发挥师德典型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制定了聘用选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考评考核等制度,绩效工资分配稳妥有序,发挥了激励作用;学校教师专业岗位设置较为均衡,教师年龄、学科、职称比较合理。

扎实推进校本研修,教师能力整体提高。学校制定《安亭小学“十三五”教师专业培训规划》,引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三年发展规划》,规划职业生涯,明确努力方向;创新研修模式,出台《安亭小学教师分层培养五年规划》,倡导集中与分散、统一与分层、辅导与自学、传统研修与数字化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修活动,借助“嘉学习”“嘉学院”等平台提高教师研修活动质量。目前学校区骨干教师8名,区学科新星1人,镇骨干教师10名,校骨干教师1名,已形成较为强大的骨干教师梯队。《上海教育》用12个版面,以“关注安亭现象”为题介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经验。

注重龙头课题研究,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学校科研制度健全,管理精细到位,开展多层科研培训,形成了“课题带动——科教联动——制度推动”的安小模式;以区重点课题“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为龙头课题,采用联盟、学科联动形式,聚焦学生学业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品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多维科研推广,发挥辐射作用,举办“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课堂”的区级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传统吟诵:用声音传承经典》成为区第三批教育科研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学校在区第九届科研成果评选中,1人获科研先进个人,3项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学校还获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文章29篇,获奖论文26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进一步梳理并明确课程目标

学校课程的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表述不一,容易产生混淆。学校“爱弥儿”课程体系,以“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成为快乐的爱弥儿”为课程建设目标,又提出“善于思考的探究者、勤于实践的行动者、乐于分享的合作者、勇于担当的责任者”课程目标,目标定位需要重新梳理。

建议:一要以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目标是行动的纲领,是凝聚价值的核心体现。学校的课程建设围绕办学目标的要求推进,以“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成为快乐的爱弥儿”的课程理念确定课程建设目标。二要进一步明确三类课程的概念、功能、要求,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始终围绕学校“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思想,从儿童“玩的天性和快乐自由生长”的需要和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使目标体系更完整更科学。

(二)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应用标杆校的作用

学校是上海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但部分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学校课程的评价还未能很好地依托信息技术统整开发,目前的课程建设在评价领域还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撑,特别是作为上海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的作用还未很好的发挥。

建议:一是学校在信息化运用手段方面与上海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名称的匹配上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组织教师加强学习和培训,使部分对信息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同步跟进,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而服务。二是要有效依托信息技术的功能,架构课程的分年级要求,明确课程的实施路径,制作更直观、可视的微讲座系列,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统整融合,形成合力,重锤出击,凸显课程的品牌效应。三要进一步依托信息技术的功能,架构校本评价体系。

(三)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重视教师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建立了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但从更高要求来看,教师之间业务素养还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缺少较高层次的名师,教师发展还有提升空间。

建议:一要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探索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利用“项目驱动—自主申报”的管理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要加强对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规划的指导,落实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校本培训课程,加强考核,悉心指导,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推进各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要鼓励符合条件的老师“跳一跳,摘果子”,早日跻身名师行列。三是可以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学校学科领军教师对学科骨干和其他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推动教师队伍整体发展。

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