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嘉定区真新小学发展性督导的意见书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精神和《关于开展嘉定区第六轮发展性督导的通知》要求,2022年9月14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外聘专家、督学等组成督导团,通过听取校长汇报、巡查校园、深入课堂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嘉定区真新小学开展了发展性督导。
一、基本情况
嘉定区真新小学创办于1964年,1999年独立建制。学校地处普陀区、长宁区毗邻的真新街道,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6861平方米。现有26个教学班(含1个特教班),976名学生。学校在编教职工72人,专任教师67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研究生学历15人,占比22%。35周岁及以下教师28人,占比42%,教师平均年龄37周岁,年龄结构较合理。高级职称7人,占比11%;中级职称37人,占比56%。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优秀骨干教师3名,区学科新星1名、街道骨干4名、校级骨干3名,三级优秀教师占比19.70%。
近年来,学校陆续完成创新实验室、图书馆、小剧场等改建项目,美术室、音乐室、自然实验室、劳技室、电脑房等专用教室配备齐全。学校将育人目标、课程设置、发展愿景、教师教研等内涵建设融入学校整体文化建设之中,畅想山、智慧池等“校园十景”营造了优美的校园环境,“温馨教育”办学理念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植入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学校践行“学做真人、勇于创新、关注小节、勤奋好学”的校训,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孩子在温馨中成长”的办学愿景,先后荣获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示范校、上海市特殊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绿色学校、嘉定区文明单位、嘉定区科技教育特色校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注重党建引领,坚持依法办学,赢得社会声誉
学校注重党建引领,坚持依法规范办学,求实创新治学,践行“温馨教育”办学理念,育人思想正确,学生观鲜明,学校呈现“新优质”的发展特质,社会声誉良好。
注重党建引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校班子结构合理,战斗力强。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党员干部勇挑重任。近三年培养年轻党员干部3人,发展新党员2人,培养积极分子4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通过开展“四史”“党员进课堂”“党员讲故事”等主题教育与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了《“三重一大”监督管理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中层管理聘任制度》《青年教师轮岗制度》等制度,规范党员教师的言行,促进了学校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三全育人目标。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育人目标融入学校整体文化建设之中,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使“温馨教育”办学理念深植于每一位师生心中。学校能够基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方案,细化“六育人”途径,完善校本化实施方案,通过德育主题活动、德育研究等载体,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建立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实践“拇指评价”,通过“拇指奖章”“拇指币”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励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重视规划引领,提高科学管理成效。学校注重章程的法典作用,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立改废”。2021年及时修订了《真新小学学校章程》,增加了《课后服务》《五项管理》《教师考核》等多项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学校重视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做好规划的年度总结、中期自评、评价调整等工作。学校以“行政管理部、德育活动部、课程教学部、质量监控部、服务保障部”的架构落实各项工作,管理中心下移,效能提升。
加强技术运用,探索教育数字化建设。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帮助教师将研修习得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创新实践中,丰富应用场景,搭建互助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教学互相融合、优势互补,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积极推进线上“温馨”课堂建设。
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学校注重共建共享,建立了学校与社区沟通制度,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创立“真爸真妈”工作坊,形成家长参与学校常态管理的模式。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市场家访”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二)规范课程架构,探索课程融合,提升教学品质
学校围绕“温馨教育”办学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架构丰富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全面的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成就师生发展、课程成就学校发展的宗旨。
完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在“丰富经历·温暖童心”的课程理念引领下,立足育人目标,凸显“小能人”课程特色,凝合了“品行、语言、思维、运动、艺术和创新”六大课程板块。开展“一月一主题”12个课程节和“研学旅行”综合课程,涵盖了普及课程、综合课程、精品课程等70多门。通过设计丰富的课程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学习生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形成了“魅力手球”“阳光伙伴”“DI课程”“人工智能”“合唱”“越剧”等一批品牌课程。
优化教学管理,实施路径清晰。学校借助“尚阳外国语学校”优质资源,在教学管理上下功夫,在教学方式上求改变,在教学研究上找对策,在个别化辅导上去短板。制定并实施《教学流程管理制度》《教研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与分析制度》《作业管理制度》《听课评课管理制度》《校本教材管理制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方案》《在线教育教学工作指南》等制度与方案,通过检查、反馈、评价、反思、改进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制度化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成效。积极探索实践“拇指评价”,扎实推进教学变革,学生学业质量逐年提升。
落实双减措施,切实减轻负担。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措施,加强作业效能监控,强化五项管理,推进全员导师制,有效实施课后服务,落实长效机制。开展《指向高阶思维的作业题设计研究》等专题讲座,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围绕“指向单元教学的作业设计研究”主题,持续开展实践研究,完善作业备案制,落实作业等第制,以“作业设计”“作业有效”“作业弹性”关注学生学习差异,严控作业总量和时长,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健全教研制度,促进教学变革。开展“温馨课堂”研究,建立与名师面对面研讨、同课异构课例研究、预约课研究等机制,提升教学实效。完善常规研修制度,抓实落细“三课”“三向”“三研”,做到“课”有质量,“研”有问题,“修”有主题。各教研组以学科素养为导向,根据学科特点,以单元视角为引领、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多样评价为抓手、以课标要求为基准,设计促进素养形成的学习活动,环节循序渐进,有效推进学科实践活动。学校关注特教班教学,特教教研组能对整个学期的研究主题、研究活动等进行设计,形式丰富,促进校本教研扎实落地。
本次督导教研员共听课 44节,其中优课10节,良课31节,优良率为93.18%。
(三)坚持师德为先,教科研训一体,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师德教育、制度建设、绩效奖励、创新研修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
强化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成效显现。学校制定《真新小学师德规范条例》等制度,形成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每学年与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开展《漫漫复兴路,拳拳赤子心》《沟通,用爱陪伴》等师德专题讲座,让师德教育内化于心;开展《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主题研讨、《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征文评选等活动,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开展“师德标兵”“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弘扬师德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学生、家长和社区对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满意率高。
完善评聘机制,绩效激励作用发挥。学校建立《真新小学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真新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等较为完善的评聘机制,成立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监督小组,每年修订《真新小学绩效工资实施方案》,过程公开公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发挥绩效的激励作用。
制定培养规划,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学校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指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定期开展自评、他评,关注教师成长过程,提高目标达成度。落实分层分类培养机制,骨干教师锻造特色,通过校学术节、区级以上课堂展示、教师论坛等,发挥辐射引领作用;青年教师锤炼风格,通过专家带教、技能比赛、“五个一”自培等途径,促进专业成长。班主任队伍建设借助双向选配制度、月考核、优秀评选等方式,提升治班育人能力。
健全科研制度,教科研联动有成效。学校科研组织健全,机构明晰,上设科研室,下有学术委员会和科研中心组。科研制度完善,课题管理规范。学校以区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研究》为龙头课题,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加强教研与科研的联动,基于实际问题开展课例研究,在研究与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推动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提升教育品质。学校立项市级课题2项,区重点课题3项,区级规划、青年课题7项。学校获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1人获上海市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
(四)坚持多元协同,创新育人路径,助力学生成长
学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育人路径,使行规教育课程化,健康教育活动化,知识学习过程化,让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助力学生成长。
重视品德修养,培育健康人格。学校积极开展“党员讲四史小故事”“带着国旗去旅行”“我们的节日”五个一活动等主题活动,树立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区《学生幸福课程》校本化实施重点领衔校,在市级课题《小学高年级研学旅行的实践与研究》的引领下,结合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创建,借家校合作之力,转化“市场家访”等实践研究成果,深化“真新娃娃中国行”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培育健康人格和公民素养。
加强行规教育,培养良好品行。学校设计和完善了“十大行规好习惯”行规教育特色品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分层分类落实习惯养成教育,尤其高度重视起始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家校协同关注习惯养成的过程,连续多年开展以习惯验收为主要形式的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展示活动,卓有成效。学校以“行规心课堂,幸福伴我行”为主题,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吸纳行为习惯养成中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系列指导,建立纠偏个人档案,记录学生行为改变的轨迹,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指导方案,与一对一个别化教育相结合,很好地落实了行为规范养成系列教育。
关注心理健康,养成劳动习惯。学校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在三年级一个学段安排了每周一课时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保障心理辅导室每天1小时开放,有学校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每年组织开展心理月活动。在线教学期间,学校开设了覆盖全部年级的心理课,开放了学生线上线下的信箱求助通道,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学校编制《真新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与指导手册》,校内外协同推进。校内通过“劳动周”活动,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劳动和校内劳动;校外以家务劳动为主,制定《真新小学学生家务劳动总目标及分年级目标》,开展家务劳动打卡和争章活动,促进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发挥。
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艺体素养。以“小学体育兴趣化”为抓手,系统推进各学段体育教学改革,分年级设计体育作业,有记录、有比较,落实到位;学校重视体育特色项目打造,普及手球特色,“手球班班赛”“手球花样赛”受到学生的喜爱,《手球班班赛赛程设计》获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优秀案例。每年5月举办艺术节,在区级艺术骨干教师带领下,注重策划、实施和反思,为学生的才艺展示提供舞台;学校是区戏曲联盟校,开展越剧普及化教学、研学活动、社团活动和每年的越剧节,越剧课程被列为嘉定区非遗项目,微课“经典越剧”获上海市学校少年宫优秀活动视频资源包,鼓号队获区特等奖。学校以“市、区科技特色学校”为抓手,借力“创新思维训练营”创新实验室,普及DI校本课程,开展科技节主题活动,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三年学生在市、区级各类科技比赛中获奖200余人次,在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
三、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进一步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形成科学完整的目标链
学校办学目标体系未形成有效闭环,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之间缺少相互支撑的内涵关联,育人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和课程发展目标的表述有不一致,学校特色优势缺乏整体性的呈现。学校规划办学目标表述中,对“温馨教育”的定位有点牵强,“温馨教育”更多指向的是环境、氛围、关系,缺少直观的指向教育本质的要义,局限了学校在变更教学方式、推进项目化学习、培养家国情怀接班人的格局和定位。
建议:学校进一步梳理学校办学理念,重视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形成科学完整的目标链。进一步加强学校特色顶层设计,从“文化立魂、温馨育人”的角度,对学校课程特色及“体、科、艺”等特色项目做总体思考和整体设计,同时培育一支有“特色课程”实施能力的教师队伍,推进特色向系列化、课程化、校本层级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一条路径清晰,内涵丰富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进一步做深做实校本教研,提升教学品质
在课堂教学方面,部分学科教师的单元意识在单课教学中的落实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教、学、练的时间把握、对预设和生成的处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基于集体备课的教案个性化修改、教后反思不够深入;基于市区校三级教研的活动主题、活动序列不够清晰,教研及备课组对教研规划还需要根据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作通盘思考。
建议:一是深度落实新课标要求,加强对学生活动的“任务群”设计。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要求,针对单元教学目标,开展课时教学活动设计;关注学生的活动细节,有效应对生成性问题。二是深度落实教学评价,加强对随堂训练、作业等的反馈与指导。如在探究课中,教师要及时地根据学生调整的方案进行交流反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规则意识;语文学科要注意中高年级习作要求,做好做优习作后的讲评辅导。三是深度落实校本教研,加强校本教研的设计优化。基于学校的龙头课题、重点项目、教师教学中面临的实际困难,确立教研主题,开展少而精、深而实的教研活动,在行动中重视实践数据积累,使教学改进成效得到实证数据支撑,进一步提升教研实效。
(三)进一步完善教师分层培养规划,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分层培养规划缺乏完整系统设计,学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的培养都有相对应的举措,但略显零散,缺乏主线。职称覆盖人群有待改善,学校高级职称大部分是中层以上干部,35周岁及以下中级职称仅7人,占比25%,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缺乏可持续性。
建议:一是梳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摸清“家底”,针对青年教师晋升职称的需求,尽力做好指导与服务,实现职称评审助力专业成长,同时产生鲶鱼效应,激发中青年教师职称评审的内驱力。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分层培养规划,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的主线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系统有序、目标清晰、可检测的培养规划,并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定期开展达成度评价,跟踪分析反馈对应数据,使培养的成效能够清晰可见,真正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