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发展性督导意见书

发布时间:2025-08-18 16:38:16 点击数: 【字体: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精神和《关于关于开展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发展性督导的通知》要求,2025年3月19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外聘专家、督学等组成督导团,通过听取校长汇报、巡查校园、深入课堂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开展了教育发展性督导。

一、基本情况

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前身为1924年创办的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分校附属小学,1958年更名,1998年拆分为嘉定区紫荆小学和安亭小学,2019年恢复办学,新校址位于嘉定区安亭镇硕丰路50号,校园占地31193平方米,建筑面积19025平方米,绿化面积10960平方米。学校现有37个教学班,1634名学生,111名教职工。

学校秉持“养正教育”理念,以“办一所有根的学校”为目标,传承安师精神,融合区域文化,初步构建了中医药文化、劳动教育和航空模型等特色项目。学校积极探索多元育人路径,承接多项市区级课改项目,办学成效逐年提升。学校被评为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航空特色学校、嘉定区“非遗在校园”示范校、“十四五”嘉定区课程领导力项目种子校,2024年,获评嘉定区办学先进单位。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凸显“承育”品牌

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学校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校长负责、多方参与、全员育人”的治理格局,完善党组织议事决策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程序,明确党政班子权责清单,保障科学决策。重视党建与业务融合,将党小组建在年级组,划分党员责任区,组建“匠心工坊”,推行“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的“三亮工程”,开展“微学习、微服务、微宣讲、微承诺、微监督” 的“五微行动”,积极创建“承育”党建品牌——“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优秀教师团队与向善向上向美少年,发挥党建品牌铸魂领航作用,赋能教育教学品质提升。

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监督筑牢防线。学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议事流程,建立“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不断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明确党员行为准则与纪律规范,形成党支部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纪检委员会监督责任的“四责协同”责任链条。每年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书,制定“三份清单”和责任项目。落实纪检小组监督职责、内容、路径和问责机制,定期培训,监督“三重一大”等事项。建立党组织领导责任、行政主体责任、纪检监督责任、工会民主监督责任、师生家长参与责任、社会协同责任的“六责联动”机制,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筑牢学校发展思想防线。

开展文明创建,注重思政一体化融入。学校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师者”论坛、“杏坛秋实”讲座、校史故事宣讲等活动,形成党员社区服务“双百”机制和“党员+青年教师+特殊学生”结对帮扶等机制。积极推进大思政一体化建设,挖掘校史资源,组建校史宣讲团,成立思政教研组,构建“1+N”专兼职思政队伍和“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课程体系,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研学路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突出党建引领,群团建设凝聚力量。学校将团建队建纳入党建工作总体规划,构建“目标共订、内容衔接、机制配套、互促共进”的党建带团建队建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民主监督管理职能,完善提案征集与教代会组织流程,立足教职工需求开展文体活动、教工慰问等关爱服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二)完善治理体系,培育“养正”文化

重视规划引领,制度保障促进发展。学校围绕“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与队伍建设为两个重点、以文化建设、特色培育与数字化转型为三个突破、以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管理优化与家校协同为四个聚焦、以党建引领、质量提升、特色打造、品牌建设与社区联动为五大行动”,制定“十四五” 发展规划。依据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循序推进规划实施,并及时修订调整、做好总结,确保规划落地。依据《章程》,编制并完善《学校制度汇编》《教职工手册》等制度手册,确保学校运转有章可循。建立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制定“立改废”方案与流程,建立清理台账,及时修订完善制度,增强制度执行有效性,规范内部治理,促进学校有序发展。

确立办学理念,“养正”文化凸显特色。学校提出 “养正立人”的办学思想(“养正立人”即通过培育正直品格、端正行为、正向价值观,奠定学生立身做人的根基),开展以“养正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内涵发展研究与实践,致力于培育具有向上、向善、向美特质的学习者,为师生生命成长奠定基础。确立“养正日新”校风、“养正以蒙”教风和“养正力行”学风,将办学理念融入学校管理与师生培育,通过环境建设充分呈现课程与中医药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强化资源保障,协同育人显现成效。学校校舍布局合理,确保图书馆、专用教室等功能场所管理规范、高效使用,同时落实校园环境精细化管理,保障交通标识清晰、设施设备完好、食堂操作规范、禁烟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机制,通过安全教育与演练等举措,构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家校社协同层面,通过家长陪餐、驻校办公、联席会议等常态化互动,联动周边社区建立长效结对机制,开放校园场地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新格局。

应用数字技术,推进教改增强效能。学校建立 NAS 服务平台和优化“钉钉平台”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能。通过深化智能系统,积极探索构建“三步四翼五维”学习生态,为优化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多维度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情况提供技术支撑。借助数字技术,开展“养正蕴秀”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性评价研究,利用数字化手段即时记录学生学习表现,以成长中的爬山虎为意象描绘学生个人成长数字画像。学校成为上海市学生“数字画像”课题组基地校和嘉定区“数字化转型项目组”成员校。

(三)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养智”课堂

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学校确立“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努力生长”课程理念,坚持五育并举培育目标,从国家课程深度落实、地方课程特色融合、校本课程创新开发三个方面,较系统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基本框架,系统设计校本课程图谱、劳动教育实施图谱和综合实践活动框架图,形成涵盖学科拓展、兴趣培养、实践创新等多个维度的 30 余门特色校本课程群。其中,以非遗“药斑布”劳动课程为代表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整合化设计、多维度实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元课程保障。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课堂品质。学校明确“让1节课的名师成长为所有课的名师”教师发展目标,建立教研活动钻石质量模型,开展“一个模型、五个环节管理、十份评估量表”教研领导力提升行动,聚焦学科建设与全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进。在此基础上,完善各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方案》,聚焦学科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形成阶段研究项目,通过组团磨课形式打造“精品课”,展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朴实、智慧,逐步形成具有“质疑、互动、成长”特质的“养智”课堂文化,不断提升课堂品质。

抓实教学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学校制订并落实《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与分析制度》《作业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调研制度》《五项管理制度》《学业质量保障实施方案》等教学制度,努力构建全程、全员、全链条的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构建“养正蕴秀”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形成评价方案,从“向上”“向善”“向美”三个维度形成分年级螺旋上升的评价指标,以“爬山虎养分卡”为激励,每年对每位学生形成兼具综合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报告,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市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估报告显示,学校师生关系和谐,学业负担适中,学生学业水平进步明显,学习方式和动力指数持续提升。

本次督导中,教研员共听课72节,其中优课20节,良课52节,优良率100%。

(四)推进五育融合,培养“向上向善向美”少年

构建德育体系,深度融合“六育人”。学校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优化德育顶层设计,制订《蒙童养成计划》《行规课程纲要》等制度文件,构建深度融合“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六育人”德育体系。实施“美德养心、经典润心、实践慧心”的 “养心德育”,通过红色研学、非遗传承、劳动实践等活动,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校本化课程与实践中。落实全员导师制,党员教师结对帮扶特殊学生;组建专兼职思政教师队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课题研究;依托“幸福课程”校本化实践项目与班主任沙龙等多元载体,系统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专业素养。

注重行为规范,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学校细化《行规课程纲要》,开展队风纪评比、文明礼仪儿歌创编等活动,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学生法治测评合格率达100%。通过“红色场馆”研学、校史电影拍摄、“红领巾争章”等活动,分学段推进“五史”教育。编写《巧手学自理 劳动润童心》劳动教育校本指导手册,家校联动开展“每月学一项家务”活动,组织社区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开展生态实践与劳动教育,创建“无废校园”,推行垃圾分类、绿植养护岗,学生垃圾分类参与率100%。开发中医药文化、“药斑布”非遗课程,与社区共建“药香圃”劳动基地,实现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结合、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融合,学校获评区非遗在校园示范校。

关注身心发展,保障健康促进成长。学校配备3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网络,开展家长沙龙,三年级开设心理课,每日开放心理咨询室,每月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心理剧和“小浪花”栏目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获评“上海市心理健康达标校”。落实“五课、两操、两活动”,设计居家体育项目,培育五子棋、棒垒球等体育特色项目,开设9个体育类社团,为体质薄弱学生定制运动补偿课。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跳踢嘉年华、班级篮球赛等体育活动,学生参加区阳光体育大联赛,获武术、跳踢等项目团体一等奖。普及疾病预防知识,定期组织视力筛查,通过推行“五形操”等举措落实近视防控工作。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稳中有升,近视率和肥胖率得到控制。

培育审美情趣,科技教育创建特色。学校开设17个艺术社团,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新年音乐会、艺术创作、课程展示等文化艺术活动,合唱社团入围市中小学合唱联盟,打击乐参与区打击乐联盟分享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银奖,药斑布非遗传习项目成为区域共享课程,学校获评区影视教育优秀实践基地。构建科技课程群,配备智能教室、VR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开发无人机、编程、人工智能等课程,开设近10个科技社团,开展馆校合作学习,每年举办科技节与承办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活力。学校被列入中国创造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市植物学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

(五)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养慧”教师

培育“养慧教师”,师德建设树立典型。学校将“养慧教师”行动计划列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系统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纳入考核体系并开展评选表彰,树立师德典型。开发《问道》师德专题课程,定期举办项目推进会与“走近于漪”大师课等活动,持续筑牢教师职业道德根基。

构建三大机制,师资队伍强化管理。学校以三大机制为抓手,全方位强化师资队伍管理效能。一是构建选聘与结构优化机制,严格把控教师入职标准,确保师资学历100%达标,实现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合理配置,目前,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达45.28%,高级教师及骨干教师比例稳步提升;二是推行精准考核激励机制,修订《绩效分配方案》《考核方案》,形成规范的教师评价与激励体系;三是实施学区柔性交流机制,三年内推动29名教师参与区域内轮岗交流,有效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共享。通过三大机制的协同发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学校获评区“十四五”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精准定位分层,教师培养多途径推进。学校以五项核心举措系统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是实施精准职业规划,指导教师明确专业发展坐标;二是落实全员基础学习机制,实现教师必修课程全覆盖;三是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涵盖见习教师规范化培养、“幸福 +”骨干培育工程、领航型班主任工作坊等进阶培养项目;四是推动教研训一体化融合,将“高年级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等教科研成果转化为研修课程;五是强化过程动态管理,通过成长档案跟踪、多元评价指导确保培养实效。近三年,4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12名教师分别获评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学科新星,38名教师在区级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

重视教育科研,精细管理全员参与。制定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结合绩效管理落实评估,制定长短期计划并动态调整,保障科研工作有序推进。采用档案制细化操作,聚焦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精准立项。通过“科研沙龙”、专家讲座、课例研究等形式,激发全体教师参与研究。以学校龙头课题为引领,结合学科特色落实布局,助力教师凝练个性化教学主张。创新开展学术节系列活动,按课堂教学创新、德育实践探索、特色学科建设、“双新”改革领航四个维度分层推进。近三年,累计立项区级课题7项、区青年课题4项;获区级科研成果奖2 项,科研先进个人1人,长三角征文获奖8项,科研成果显著。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养正教育”的内涵体系与实践路径需进一步系统凝练和深化完善

学校“养正教育”办学理念与“办一所有根的学校”办学目标的关联度尚需进一步阐释明晰,学校生发于思想、生长于思考、生成于行动的自主发展路径有待进一步开拓。

建议:一是进一步凝练和完善“养正教育”与“办一所有根的学校”的教育哲学体系,深化文化传承创新,实现百年老校教育哲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二是进一步探寻“养正教育”理念与“养趣课程”“养智课堂”之间的连接点,增强办学理念与课程体系的内在关联,以及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衔接。三是以育人方式变革为核心,加速推进“双新”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跨学科综合主题项目化学习、教育数字化转型等综改项目,进一步开拓学校自主发展路径。

(二)五育融合的学生发展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学校德育活动与德育课程创新不足,部分德育活动形式单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度待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持体系尚需完善。

建议:一是深化课程与活动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整合中医药、非遗等特色项目,设计全学段综合实践课程,引入 AI 技术分析学情,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德育活动,提升趣味性,培养高阶思维。二是推进融合,挖掘心育元素,在课堂环节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完善家长心理健康指导课程,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关注学生及新教师心理健康,加强关爱疏导。三是发挥数字化评价优势,细化分析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措施,有效控制学生肥胖率、近视率的波动。四是进一步发挥全员导师制作用,提升育人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习惯、水平和状态。五是进一步深化“五育”融合的系统性构建,聚焦“五育”的整体性、关联性,推动教师开展融合实践研究。

(三)“养慧教师”的培育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养慧教师”行动计划的顶层设计尚需进一步优化;优秀教师培育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教师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成果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议:一是强化队伍建设的顶层规划,构建涵盖目标定位、实施路径、评价机制的系统性行动计划,优化升级《问道》系列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创新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拓宽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充分激发教师发展活力;同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大对教师自主发展与卓越成长的激励力度。二是深化优秀教师培育工程,系统梳理本校教师职称结构与骨干梯队现状,完善“三阶五进”教师成长进阶体系,为骨干教师搭建发展平台,重点聚焦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引入专家资源提供精准指导。三是推进科研队伍培植,发挥行政干部在课题研究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教育教学实践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围绕教学痛点凝练研究主题,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夯实科研人才储备。四是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机制,依托网络化平台与便捷化渠道,推动科研成果的即时共享与多元应用,助力教师在成果实践中实现专业价值,找准发展方向。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5年6月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