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上海市嘉定区新城实验小学发展性督导意见书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精神和《关于开展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发展性督导的通知》要求,2025年3月26日,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区教育学院相关部门和外聘专家、督学等组成督导团,通过听取校长汇报、巡查校园、深入课堂听课、组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开展个别访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嘉定区新城实验小学开展了发展性督导。
一、基本情况
嘉定区新城实验小学创办于2019年9月,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现有教学班39个,学生1712名,教职工126名,其中教师121名。
学校秉持“让童年预见未来”的办学理念,以“给每一位儿童未来成长的力量”为办学价值取向,开展“基于儿童特点,回归教育本真”的“童真教育”实践研究,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积极创建学校特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开创了高起点办学的新局面。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冰雪运动项目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达标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首批儿童友好学校、上海市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项目校、上海市第四轮课程领导力项目种子校、上海市首轮“双新”项目培育实验校、上海市少先队幸福教育实验校、2024嘉定区教育系统优秀单位、嘉定区项目化领衔校、嘉定区教研领导力种子校、嘉定区幸福课程校本化项目领衔校、嘉定区首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实验校、嘉定区艺术教育特色校、嘉定区劳动教育特色校、嘉定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嘉定区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嘉定区家长委员会工作先进集体。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落实从严治党,筑牢发展根基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组织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学校治理格局。党建工作制度健全,支委班子坚强有力,党务工作力量配置充足,各类工作资料翔实,党建活动丰富有序。尽管是一所新建学校,但已构建起健全的组织体系、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坚实的工作保障。在五年多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凝聚奋进力量,激活工作动能,取得显著成效,党支部获区教育系统第一批党建特色品牌单位、嘉定区第六批优秀党员工作室,2024年入选上海市首批优秀党员活动室。
党建业务融合,工作特色鲜明。通过党建领航把握方向,形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管理闭环,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同频共振。通过将党小组设在教研组、设立党员工作室、党员领衔重点项目及工作坊、实施“五者”行动(“仁者党员”有爱、“学者党员”力学、“行者党员”有根、“渡者党员”见法、“智者党员”有质)、推进“全员导师制”、有机融入学校文化等方式,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激发党员的先锋活力。以“5·3∙1”特色党建品牌为引领,深入推进“大思政课”,结合各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构建一体化育人链条,形成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学校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在新城教育集团及区域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
构建规划体系,落实管理制度。围绕办学理念,学校构建了“目标-路径-监测”三位一体的规划管理体系,聚焦“童真教育,未来可期”核心项目,细化分解为“金雁引领,专业共生”“未来之城,课程共振”“五馨之约,和谐共律”“学力提升,善教共研”和“真实评价,激励共赢”五个特色项目,形成“规划-实施-评价”的管理闭环,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学校规章制度健全,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并得到有效落实。按照“立、改、废”原则,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学校改革发展有效推进。
加强文化建设,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以“童真教育”为办学思想,确立“让童年预见未来”办学理念,通过系统设计与项目实施,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未来之城”教育生态。倡导“做人纯真、做事认真、教学较真”的“真我”文化,形成文化育人体系,注重理念渗透与行为转化,“三风一训” 体现了办学追求。学校围绕“文化蓄能 — 传承家庭优秀文化根脉;课程强能 — 建设社会沉浸式课堂,开展职业体验;评价赋能 — 推行家长能量积分制和合作单位考评制”的实践路径,精心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立体网络,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全新格局。
(三)加强课程建设,打造“真智”课堂
精心设计课程,落实课程实施。以“有梦想、守规则、有主见、爱思考、乐创新、善合作”为培养目标,开展“基于儿童特点,回归教育本真”的童真教育实践研究,科学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并扎实落实课程实施方案,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规范性实施地方课程,特色化实施校本课程,为每个儿童终身发展奠基。学校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开设 50 余门校本课程,并形成弦乐团、射击、冰壶、棒垒球等精品课程。构建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优化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丰富多彩的“未来之城”学习中心,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聚焦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扎实开展“生命树”教研,以树木生长过程类比教研工作的内在逻辑与发展动能,通过扎根课堂、主题聚焦、以研促教等策略,构建起充满活力、持续向上、不断进阶的教研系统,校本特色初显,拓展、英语、体育、科学4个学科教研组获评区优秀教研组。积极推动“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构建“四梁八柱”型“真智”课堂,立足教师的“真教”、学生的“活学”、学校的“实研”,以“思辨、实践、追问、求真”为四大特征,以“联系、质疑、探究、建构、巩固、应用、评价、回顾”为八大环节,形成多种创新教学样式,打造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为主的高质量课堂,课堂生态呈现目标适配学情、方法多元创新、情境贴近生活、学生主体凸显等特征。
本次督导,教研员听课78节,其中优课33节,良课45节,优良率100%。
(四)推进五育融合,助力健康成长
坚持德育为先,优化育人机制。制定《新城实验小学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校本化实施方案》,实施“真馨德育”行动方案,组建“一班三导师制”与“雁雁导师团”,形成全员导师制。强化班主任、辅导员、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五史”学习纳入大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开展“寻红、探史、守正”系列红色主题活动,通过红色基地故事分享、红色主题班会等沉浸式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提供丰富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未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每年组织丰富的节庆活动,将品德教育、行规教育融入其中,创新育人模式。整合校家社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确保学生茁壮成长。
艺体科劳显特色,个性成长结硕果。学校打造“未来艺术城”,开设35门艺术课程,成立戏剧、翰墨等17个学生艺术社团,与美术馆、大剧院等单位共建校园美术馆和小舞台,创建具有特色的美育项目。通过举办校园艺术节、开设校园小舞台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舞台展示艺术才华。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秋季体育嘉年华大比拼和冬季大课间评比活动,培育篮球、田径、轮滑、垒球等体育特色项目,夯实踢跳、投掷、棋艺等传统项目,设立14个体育社团,重点培养各类比赛竞技选手,连续两届斩获区小学生田径大联赛男子、女子团体第一名,学校获评区轮滑特色校。学校建成科创中心,积极探索“未来之城” 创新点,凸显三个新:构建学习场域新、研发特色课程新、科创团队融合新,学校研发创新特色课程,成立未来建筑馆、智慧枢纽、雁儿神机营等15个科创社团,学生参与覆盖面广,学校获评区第四批“十四五”人工智能课程实验校。学校通过“课程引领、实践体验、评价赋能”三个路径,开足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合理安排各类劳动内容。依托校园生活模拟真实社会场景,校内开辟“雁儿生态园” 等劳动实践基地,依靠家校社协同赋能,形成劳动教育新生态,助推学生劳动习惯养成与劳动思维创新的培育。
落实“双减”要求,促进身心健康。学校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家校密切配合,学生睡眠指数保持较高水平。近三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合格率均保持在98.5%以上,优良率稳定在61%以上;肥胖率在7%左右,近视率、龋齿率逐年下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以生涯启蒙教育为特色项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多次在市、区级活动中交流分享,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学业质量领先,辐射作用显著。在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中,学校四门学科学业水平及优秀率均高于市、区平均水平;绿色指标指数中的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习方式、学习动力等指标也均优于市、区水平;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抗压指数、学业成绩个体均衡度4个重要指标也高于市、区平均。2024年,学校举办市跨学科空间建设现场会、市课程领导力成果展示、市数字赋能课堂教学展示等市级活动,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五)加强专业引领,助推教师发展
加强师德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学校凝练 “大雁精神”,在崇尚“真我”文化的熏陶下,打造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每学年初组织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每学期初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每逢寒暑假,组织学习“六个严禁”等要求,杜绝触犯师德红线;每年度末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述职,并将师德表现纳入年度考核。利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宣传“佳师、佳音、佳事”,开展优秀教师评选,师德建设氛围浓郁,多名教师分获市、区级优秀园丁奖。
优化师资配置,完善师资结构。学校教师100%持证上岗,道法课专职教师、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达标。现有特级校长1名,正高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11名,一级教师34名;研究生学历教师占 33.1%;教师平均年龄30岁,35岁及以下教师占71.9%。师资队伍呈现配置均衡、学科结构合理、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
健全培训机制,加强梯队建设。学校制订《“真美教师” 培养五年规划》,教师制定个人《三年成长规划》,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注重不同层次与类别教师的个性发展,构建“雏雁、云雁、鸿雁、金雁、领雁”教师发展“五级雁阵”,建构分层培养机制,满足不同教师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校本研修平台,构建“6区7校”等优质教研协同发展共同体,整合新城教育集团优质研修资源,丰富校本研修内容。成立学术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青年成长营、学科工作坊、名师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系统培养骨干教师,提供专业帮助,成立骨干工作坊、干部成长营,搭建优秀教师成长平台。现有区、镇、校三级骨干教师43名,占全校教师总数的35.6%,已形成有较强实力的骨干教师梯队。
聚焦教学实践,科研引领发展。学校科研工作组织架构健全,管理制度完整,管理流程规范,评估考核机制健全,档案资料规范齐全。以区级重点课题《基于“未来学习家”培养的“童真课程”构建与实践研究》为龙头课题,教师紧扣龙头课题,积极参加小课题研究,参与面广,课程体系得到持续丰富,教师专业也在研究中得到成长。近三年,立项市级课题1项,区重点课题2项、区级规划课题9项、校级课题50项,市级条线课题2项。
(六)加强特色创建,发挥领衔作用
打造教育品牌,彰显办学优势。学校打造“童真教育”品牌,通过系统化设计与项目化推进,构建独具特色的“未来之城”教育生态。通过“雁阵计划”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未来之城”课程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与个性发展,通过“真馨”德育、“真智”课堂打造促进和谐持续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学校的特色项目知晓度和认同度高,师生积极参与,受益面广。学校先后荣获市、区级二十多项荣誉,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创新动能。学校立足发展需求,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教科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承担上海市第四轮课程领导力项目种子校、上海市首轮“双新”项目培育实验校等多项区域教育改革重点项目研究与实践,不仅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也为区域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经验。在与蓬莱路第二小学深度教研合作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作为嘉定新城教育集团领衔校,通过构建集团多元化教育教学平台,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同时,也推动学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教学。学校制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建成“数字化教学平台”,汇集优秀教学案例和课件,供教师学习借鉴。通过“三个助手”“赛课堂”等软件应用优化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微格教室”开展“切片式教研”,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自我审视。用好“希沃班级优化大师”“深瞳优学”“大雁优评”等工具,开展师生发展实时评价和个性评价。成功承办上海市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数字化转型”专项应用研究展示活动。教师信息素养显著,1人荣获国家信息化论文评比一等奖,2人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一等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加强数字技术的深度实践,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
学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应用深度不够,教师信息素养两极分化,部分教师对数字化工具的运用不够熟练;二是感知度存在差异,师生对数字化平台的主动参与度不足;三是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有待提升,数据价值未被充分释放;四是培训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差异化需求。
建议:一是深化工具应用,推动教学场景革新。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开发定制化数字化教学模板;推进数据驱动教学,优化“深瞳优学”平台数据分析功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互动工具升级,完善“希沃班级优化大师” 的功能设计,增加课堂即时反馈模块,教师通过动态评价激励学生参与。二是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师生参与感知。简化操作流程,增强互动体验;引入沉浸式学习工具(如AR/VR教学设备),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师生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反馈,鼓励师生建言献策。三是构建数据闭环,赋能精准管理与评价。打通“深瞳优学”“大雁优评”等平台的数据接口,构建一体化数据库,实现学业表现、行为习惯、教研成果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施智能诊断与预警,利用AI技术分析学生学业数据,对学习困难学生自动触发预警,推送个性化辅导资源,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智能诊断,生成针对性改进建议;形成动态评价体系,优化“雁翎评价”机制,将数字化学习成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四是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对新手教师,侧重工具操作与基础应用培训;对骨干教师开展学科融合培训,探索数字化与“真智课堂”的深度结合;对管理团队,聚焦数据治理与决策支持,提升基于数据的资源调配能力。
(二)加强课程教学的深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所高位发展的学校,在聚焦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方面还有上升空间:一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具体;二是“真智课堂”观察评价表中,对创新性思维体现得不够明显;三是学科教研活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课堂教学质量尚可提高。
建议:一是组织骨干教师团队加强研究,对育人目标进行具象化阐释,形成分年段目标,提升对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二是在“真智课堂”观察评价表中增加创新性思维的评价内容:在评价教师维度,可在教学深度方面增加“启发学生运用多元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在评价学生维度,可将 “反思力”调整为“探究力”,具体阐释为“积极尝试、乐于创新”。三是进一步提高学科教研活动质量,聚焦主题开展系列化教研,规范教研记录,强化研讨过程梳理与成果提炼,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四是聚焦课堂教学,加强单元整体设计,确保目标连贯性;注重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自主性;进一步优化数字化资源应用,如 “三个助手” 等在线互动平台;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进一步加强教学反思深度,定期组织教师分享教学改进案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深度赋能,进一步提升团队实力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目标,表述不够统一,需进一步明确;立足于学校发展的高位态势,着眼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需进一步梳理、优化既有的工作举措,精准赋能青年教师成长。
建议:一是要修订学校队伍建设与发展目标,形成统一明确的目标表述,并以此目标,落实配套举措,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二是要持续激活并强化“五力”,成就教师发展新高度。提升政治觉悟,引领教师发展方向,要持续提升教师的政治觉悟,强化课程思政意识,以“四有”标准和“大雁精神”,引导教师持续提升职业认同,促进精神成长;激发专业内驱力,点燃教师发展引擎,要持续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原生动力,提升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建议在学校荣誉体系持续完善过程中,将“五级雁阵”的内容适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激励平台;提升专业学习力,筑牢教师发展根基,要继续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开发更多实小特色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鼓励教师坚持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跨界学习,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拓宽视野,更新观念;锤炼教育教学实践力,夯实教师发展核心能力,要继续为教师创造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鼓励教师在实践中锤炼教学技能,支持教师高位发展,让学校不断涌现区内名师、正高和特级教师;提升教育研究力,提升教师发展高度,要继续注重培养教师的研究力,在研究中,破解实践难题,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实践经验,促进自身发展,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进阶。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