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稳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教育品质
稳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根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和上海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上海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督导评估办法》,2018年3月,我区全面启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这是在巩固2014年3月我区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建设成果基础上的再次进发。
嘉定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82所,其中,初中22所(民办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民办4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2所,小学43所(公办小学35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8所),特殊学校2所。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7121人,专任教师5714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131人,本科学历4328人;高级职称484人,中级职称2447人。
近年来,嘉定教育紧紧围绕“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要求,在市教委、市督导室的指导下,在相关委办局、各街镇的共同努力下,聚焦公平和质量,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截至12月底,除成佳学校、少体校、新春学校不纳入“资源配置”测算外,79所中小学校“资源配置”七项综合评估达标率为100%,区域校际均衡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273、初中为0.325。全区解决超班额难题。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嘉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副区长任组长、相关委办局领导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布局,整体推进。
(一)把握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创建进程
1.制定创建方案,规划部署。制订《嘉定区推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方案》,成立资源配置、队伍建设、内涵发展、媒体宣传、统筹协调五大工作组。2018年3月,向市督导室提交“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时间表与路线图。2019年1月,正式提交“关于申请认定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函”,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区政府2019年重点工作。
2.召开三级会议,明确责任。一是召开区启动会、推进会,明确并落实相关委办局和各街镇工作职责。二是召开教育局相关科室研讨会,部门负责人开展研讨,解读指标,明确要求,着力推进。三是召开全区中小学校长和相关负责人会议,进行专题培训与专项布置。三个层面的推进会,使政府相关部门、教育局相关科室、各中小学校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3.深入学校实际,推进落实。一是落实“一校一反馈”,“一校一策”抓改进。依托“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申报平台”,督导室针对区域“生均体育运动场馆”“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置”“班级学生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汇总梳理,形成“一校一反馈”,要求学校完成“五个一”(组建一个工作小组、形成一份工作方案、推进一个整改过程、撰写一份自评报告、做好一组档案资料)有效整改。二是划分工作责任区,走访调研全覆盖。教育局党政班子划分“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责任区,分别于今年6月上旬和9月上旬,带领相关科室长开展两轮全覆盖走访调研,重点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改推进情况加强督查,完成一校一督查表。三是反馈调研结果,及时整改抓落实。督导室对各责任区走访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和汇总,相关科室积极行动,主动对接,特别是对于超班额、资源配置等难点和短板问题,教育局领导协同相关街镇、委办局召开专题会议,帮助学校解决困难。
(二)落实重点措施,有力提高创建实效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区围绕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要求,狠抓重点,着力推进。
1.教育发展生态稳步向好。一是加大投入,科学统筹教育资源布局。五年来,我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计80.76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5.15%,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提高。科学布局教育资源,基础教育建设推进有力,五年内,新建义务教育学校16所,改扩建11所,在建3所。二是加强硬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推进各类场馆项目建设,2016年-2018年新建小剧场42个、图书馆42个、创新实验室54个、安全教育共享中心39个,2019年建设小剧场14个、图书馆18个、游泳馆1个、创新实验室21个、安全体验场馆23个,并为公办中小学配置用于消防、逃生演练及紧急救护的设备设施,截至11月基本完成建设。三是品牌辐射,逐步完善集群式发展机制。构建形成区域“两圈四区”教育生态圈,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师资流动、课程共建和贯通机制,推动紧密型学区集团办学,优质品牌学校辐射力增强;形成“新优质学校项目”集群式发展机制,成立“初中校长研修共同体”,不断拓展学校优质均衡发展途径。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一是教师人才引进不断加速。通过提高教师收入待遇、实施优秀人才住房、教师招聘工作破格遴选等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五年来,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累计增加125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超60%。义务教育学校遴选艺术、体育和科技等技能型、实践型紧缺人才共计243人。二是教师精准培训不断加料。完成第三轮教师全员大师训,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培训课程73门,共计培训学员3.98万人次。2019年,师训办班87个,指导青年教师5700人次。三是高端教师培养不断加码。全面对接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的高峰计划、攻关计划和种子计划,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培养。目前,全区拥有特级校长10人、特级教师17人,市“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人员31名。四是教师流动力度不断加大。出台《嘉定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意见》《嘉定区教师流动工作实施细则》,丰富引才途径,优化用才管理,注重育才实效,激发教师流动活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长效机制。三年来,全区义务教育流动教师人数2167人,其中骨干教师占比为36.83%。
3.品质教育内涵稳步提升。一是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砺新计划”不断升级,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嘉定区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及5个配套方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学校改进计划,以改进促提升,以提升促辐射。二是区域课程深度变革持续优化。成立课程研究中心,加强“品质课程”顶层设计,分类构建教育质量学校共同体,建立教学质量约谈制度,优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三是初中强校工程全面推进。以12所市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为重点,通过制定强校三年规划、聚焦重点项目研究、抓好教师校长队伍建设、建立专家指导团队、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加强督导评估等举措,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全区初中整体教育水平。四是学业质量保障体系逐步构建。制定《嘉定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教育质量保障领导小组,根据区基础教育品质指数测评结果,分析不同办学性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别学校的教育质量,关注不同群体学生成长发展状况,通过学校布局、校长任用、师资配置、经费投入等行政规划手段,促进各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区域教育结构。
4.学生综合素养稳步提升。一是立德树人载体丰富。实施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实现区本幸福课程全覆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渐深化,全学段“慧雅阅读”体系初步构建。二是艺体教育蓬勃发展。成为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试点区,校园九大艺术联盟建设成效明显。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市级试点改革学校增至12所,义务教育阶段“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增至21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市郊领先。三是科创教育特色彰显。构建专家学者进课堂模式,充分利用汽车企业、高新产业园区、知名企业总部等资源,推进青少年创客行动计划,2018年建成全市首家青少年科创集散地,打造嘉定科创教育品牌。四是劳动教育深入推进。落实市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劳动技术课程,分学段梳理劳动教育目标,构建从校园到家园,从校内到社会的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孵化102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满足学生职业体验和公益劳动需求。
(三)凸显评价导向,有效激发创建活力
区教育督导室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激发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内驱力,引导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提升办学质量,提高社会满意度。
1.立足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建立“一依据、两限定”学校评估体系,体现导向性。“一依据”是指将发展性指标作为主要依据,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标准”中的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等作为核心指标,对学校进行办学绩效评估。“两限定”是指将基础性和警戒性指标作为限定条件。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标准”中师资、课程等基本要求作为基础性指标内容,以达标不达标进行考核。警戒性指标对接“县域优质均衡评估标准”中一票否决的内容。“一依据、两限定”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性,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聚焦优质均衡要求补短板,拉长板。
2.立足学校最近发展区,实施分级分类评估办法,体现激励性。绩效评估关注学校的横向比较,更关注学校的纵向发展。根据学段和办学基础不同,分级分类按比例对学校进行综合评定,建立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学校个体与团队捆绑评估相结合、综合评定与单项奖励相结合的“三结合”评估办法,使各类学校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稳步发展。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等项目中设立新的动态评价体系,实行捆绑考核,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氛围形成,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3.强化政府依法履职,开展街镇教育工作年度考核,体现发展性。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入学入园需求,协调和指导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联盟工作,重视镇级优秀教师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加强民办随迁子女小学的管理,校园安全措施的落实等列入对街镇年度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促进街镇依法履职。同时,鼓励街镇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形成自身特色经验,有力助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配置方面
1.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达标情况需进一步跟进。部分民办随迁子女小学、个别民办学校通过租赁兄弟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而达标,相关的配套措施、课表落实和实际借用情况有待进一步跟进督查。
2.生均运动场馆面积达标与使用情况需进一步关注。目前,全区有22所学校通过租赁校外场地达标,这些学校的配套安全措施、课表落实、实际使用情况等均有待进一步关注。
(二)政府保障程度方面
1.民办学校教师培训的管理需进一步加强。部分民办学校教师培训未纳入“十三五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需要区校双方统筹协调,加强精细化管理。
2.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备达标率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区79所学校(不含成佳学校、少体校、新春学校),有7所公办学校音乐或美术教室面积不达标,2所随迁子女小学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数量和面积均不达标。70所达标学校中,有43所2016年之前建成的学校目前音乐或美术教室面积没有达到规定的96平方米和90平方米,在三年评估中放宽标准,但是需提供确保三年之内达到规定标准要求的建设规划,确保三年内达标。
(三)教育质量方面
1.教师培训经费预算执行率需进一步提高。目前,5%的预算培训经费均达标,但是预算经费的执行率有待进一步推进。
2.学业水平差异需进一步缩小。2017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四年级科学水平达到三级,差异系数超过0.15;八年级科学水平没有达到三级,差异系数超过0.15。
三、下阶段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加快新建学校建设。加强学额预判,加快人口密集区域学校建设进程,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对8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关停形成阶段性规划。二是加快改扩建进程。对部分专用教室不足的学校制定改扩建规划,逐年推进改扩建进程,争取在三年内完成改扩建任务。三是加快集群式发展。进一步加速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和新优质联盟项目建设,促进各类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配置,切实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级。
(二)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一是拓宽区域教师招聘渠道。完善招聘政策,研究建立引进人才奖励办法,支持学校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开展各类教师的精准化培训,加强品牌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强民办学校教师培训的规范管理。在确保培训经费预算的前提下,提升执行率,保障各类培训有效开展。三是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基于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师资均衡布局,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建立教师集团化、区域化流动模式,形成师资共建、共享,真正把“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区域办学品质
一是着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结构。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管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二是优化区域质量保障体系。深入研究师资、课程、硬件设施建设,开展基于中考新政的“学科融合”研究与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习”探索和变革、基于大数据的“学业质量”分析与评价、基于共享互惠的“学区资源”配置与优化,缩小校际差异,提升社会认可度。三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坚持五育并举,建立符合区域特色和时代需求的品质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办好每所学校、成就每个教师、教好每名学生,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水平。
在市教委、市督导室的指导下,我们将以此次实地调研为契机,以更高标准提升嘉定品质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破除制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扎实创建步伐,做好精细自评,加强整改力度,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努力办好有质量、有温度、充满创新活力的品质教育,确保我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创建工作顺利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