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老旧小区就是城市的里子。基础设施老化、功能配套不全、环境差……这些问题老旧小区全中!如何破解难题,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嘉定这些小区通过空间微改造,让小区华丽变身,赢得居民点赞!
嘉定菊园新区住友嘉馨小区2003年交房入住,交房之初,小区内配套有小公园、景观河广场,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紫藤垂瀑……住友嘉馨小区是当年菊园高品质商品房小区的标杆之一。
十几年过去了,近期,在菊园新区大调研大走访过程中却有不少居民反映“花园内的造型砖小路高低不平,小雨积水,大雨成河,老人小孩容易摔倒”“景观河广场功能单一,下雨后场地湿滑,缺少座椅,越来越中看不中用了!”
无独有偶,在大调研大走访过程中来自嘉富、嘉邦、嘉枫等社区的居民也反映了社区部分空间功能配套不全、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老旧小区的公共服务瓶颈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居民的呼声,菊园新区深入社区,查找老旧小区公共设施弊端,对调研过程中居民提出的小区环境整治、闲置空间改造等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依托社区自治共治平台,挖掘公共空间,探索出一条通过小型空间微改造让老旧小区实现“华丽变身”的治理思路。跟小嘉一起来看看↓
“出行变”:翻修道路,新建步道
对公园内造型砖小道进行翻新改造,周边增铺排水管道,解决了居民普遍反映的雨后积水问题;广场路面铺设透水混凝土,沿广场四周修建健身步道,同时为满足部分居民在鹅卵石地面上进行健身走的需求,保留了一部分鹅卵石地面,满足居民多样化健身需求。
“设施变”:拆除旧椅,新增路灯
拆除原有破旧座椅,新设长排蛇形椅,邻广场而建,进一步完善了广场的休憩功能;针对居民反映夜晚广场灯光太暗的问题,新设景观灯8个,不仅改善了广场夜间照明情况,还丰富了社区的夜间景观。
“环境变”:改造水池,翻新藤架
对中心花园河道进行挪位,并在水池中种植睡莲,让水池干净整洁美观;将中心花园的紫藤花架全部翻新并向北延伸1.5米,同时将原有紫藤嫁接为日本紫藤。莲池加紫藤花廊,一个自然、舒适、“美腻”的小区休闲环境打造而成。
经过小区微改造项目后,成功将原本利用效率较低的广场,变为小区居民充满活力的休息空间,曾经居民口“中看不中用”的广场,如今功能丰富,成为小区的“网红打卡地”,居民的幸福指数也随之大幅度提升。
一个成功案例的实行,为破解其它老旧小区治理难题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在大调研大走访的持续推动下,社区微改造在菊园新区“遍地开花”!解难事,办实事,创新社会治理,社区微改造让老旧小区的环境焕然一新!
社区微改造的资金来自何处?如何通过居民自治平台促进社区微改造民心工程实施?在社区微改造项目中,居民承担了何种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来看看嘉定菊园新区的经验!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区发展基金提供资金保障
菊园新区微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得到了社区发展基金的大力支持,“募捐”的钱真正用在了居民自己家门口。菊园新区社区发展基金来源于新区财政拨款和社会慈善捐助,主要用于开展社区民生服务及社区公益项目,扶持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居民间资助、互助、他助、群助以及其他促进社区发展的公益事业。
党建引领创新治理,群策群力锻造民心工程
打造社区共治工作平台,着力搭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党员骨干、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等积极参与小区治理的方式,由社区基层党组织牵头,将区域内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将微改造相关事项纳入议事范围,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联动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区微改造项目施行,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
在嘉富小区幸福弄堂、嘉宁坊入口闲置空间微改造项目中,嘉富社区党总支发动共建力量、内部自治力量成立了一支庞大的资源团队。团队汇合了区域单位上海广境规划设计公司进行专业景观设计,惠和种业进行种苗培育指导,社区居民王林(韩天衡美术馆馆长)提供艺术指导等单位、个人参与社区微改造项目中。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党建引领公众参与互动,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提升了居民对社区微更新改造的认同感。
社区微改造前后大变样,拓展自治方式增进邻里关系
如果说大调研让社区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为了“建议者”;那么社区微改造无疑又让居民从“建议者”成为了“建设者”,社区居民的积极加入,为社区自治注入了新活力和动力。
嘉富小区幸福花园、嘉宁坊入口闲置空地微改造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居民的积极性和群众智慧,通过将项目合理“解剖”,并动员居民家庭认领,再由认领家庭收集听取其他居民的共同意见,集大智慧去打造社区微改造小天地。
微改造后的社区空间不仅解决了诸多社区问题,满足了社区居民对集休闲、社交、亲子、文化、服务多功能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同时以改造为平台、活动为载体,实现了让小区居民从社区治理的“生人”慢慢变成社区治理“主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