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办事“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嘉定“流动办事厅”来了
发布日期:2019-07-26

如何解决居民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何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嘉定这个街道率先打破传统政务服务壁垒,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让群众享受到更为便民以及个性化的新型流动服务模式。

新成路街道下辖11个社区、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6万,是一个居民集聚区。统计数据显示,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现有业务窗口8个,日平均接待350人次。2014年起,中心已实现社区事务“一口受理”,目前社区个人政务服务事项95%实现全市通办,99%实现“一窗办理”,100%做到全年无休。


大调研大走访下产生的新型“流动办事厅”

随着“全市通办”“一网通办”的全面落实,新成路街道结合大调研大走访,就解决居民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先后调研走访了12个居村。在调研走访过程中,街道发现既有的社区固定延伸服务点成效并不显著,经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辖区面积小,设点成本高。新成路街道辖区面积仅5.14平方公里,在社区设立12个固定的延伸服务点,需要人、财、物三方面的支持,费用过高,成本过大。

◆二是业务范围广,人手调配难。中心共有178项个人事务,培养1名业务精通的“全科医生”需要半年以上时间,把中心工作人员派驻到各延伸服务点上,中心窗口人员将会调配不足,同样,居委安排专人设窗,也会造成居委人手不足。

◆三是需求相对少,成效不明显。从中心每日的业务量来看,分散到12个延伸服务点,每天的业务量可能只有2到3个,意义不大。


“流动办事厅”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

针对上述问题,中心最终以社区事务“流动办事厅”这一服务新模式将延伸服务下沉进社区,中心工作人员凭借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读卡器、一台高拍仪、一台打印机,每月定时定点为居民提供个人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让“群众跑腿变店小二跑腿”。

去年9月以来,新成路街道启动“流动办事厅”,从全市通办的169项业务中梳理出受理量较大、可以当场办结的8大条线17大类34项个人事务,通过服务上门的形式,成功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

启动分众个性服务。根据服务人群差异,梳理各年龄段相应的业务内容及民生政策,如与老年人对应的退休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长期护理保险,与妇女儿童相关的计划生育保险等。成立外宣课题小组,制作以老、中、青、妇女、儿童五类人群为主的服务菜单,通过小区电子显示屏、宣传栏、讲课等宣传形式,为社区居民“对单下菜”提供便利。

实行定时定点预约。充分发挥社区事务“店小二”精神,全面梳理各居村服务计划,每月定时定点在各居村轮流办理业务。针对80岁以上老人及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提供预约上门服务,由居民直接或通过社区间接联系街道事务中心预约服务项目,为居民办理社区事务提供人性化服务。

开展员工挂职见学。根据“流动办事厅”服务需求,探索推行居民区社工挂职见学模式,通过中心工作人员到社区举行业务培训、居民区社工到中心开展见学等互动交流的形式,加快培养基层流动办事厅服务力量。自“流动办事厅”启动以来,街道已在嘉乐、沧海、爱里舍、新成村等居村开展流动办事34次,接待咨询381人次,办理业务436人次。

“流动办事厅”启动以来,解决了原有固定办事厅服务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将“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新型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更有利于满足当下不同居民的多样需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