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嘉定工业区如何破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瓶颈
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集团公司董事长 郁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中国的强基固本之业,制造业兴,中国兴,制造业强,中国强。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要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嘉定所需、嘉定工业区所能。作为全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区,嘉定工业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既是为服务大局作贡献、扛起应有的责任担当,也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根基、强项和优势所在,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园区的竞争优势赖之以强、产业结构赖之以优、创新转型赖之以进、居民就业赖之以稳,必须毫不动摇、高度聚焦、持续用力。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通过走访企业科研院所、召开座谈会、参加论坛研讨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就限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展了调研。通过调研分析,发现限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转型难、产业能级低、新动能不足、投入产出低、公共服务不完善等方面,需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责任落实再抓实,狠抓三项工作聚力高质量发展
狠抓赋能增效,改造传统产业
我在调研中发现园区制造业基础雄厚,但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度高、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的阶段。嘉定工业区要积极运用新技术赋能改造传统产业,引入了德梅柯、君屹自动化、明匠智能等一批人工智能企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装备与生产工艺升级,加快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
我认为特别需要聚焦传统优势行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领军企业示范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比如,德梅柯的数字化工厂能够在虚拟条件下调试设备,焊接生产线的混流柔性技术可运用于多种车型的柔性化制造。
同时,也要通过资源聚焦、资金扶持,引导一批汽车龙头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向“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比如华域视觉的产品已经从传统大灯转型为智能大灯和数字显示,年产值突破了百亿元;新建大陆泰密克三期项目,电子制动系统的研发生产是泰密克从传统汽车企业向汽车科技公司转型迈出的坚实步伐。
狠抓项目落地,提升产业能级
✔ 加大项目引进力度。
把招大引强与扶优育强紧密结合起来,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富有创新力的企业集群,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规模能级。聚焦“两高四新”产业,瞄准引领性和标杆性,大力引进一批成长性高、带动力强的龙头领军企业和符合未来转型方向的高端项目。做优产业生态,加快智能传感器、军民融合、精准医疗、工业4.0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深化“特色园区+产业联盟+创新基金”的发展模式,做大产业集群。比如,最近引进的天舟融智军民融合产业园,规划用地27公顷,首批就引入了宝翼碳纤维、航天星际能量、钧嵌传感技术、天链轨交检测等项目,有望推动园区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集聚。
✔ 延伸产业链两端。
把握交叉融合、分工细化的产业演进规律,充分发挥园区制造业基础优势,对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通过抢占产业分工的高端环节,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全价值链,形成多点发力格局,提升产业能级。嘉定工业区以代建的方式,全力支持沃尔沃亚太总部大楼的建设,使沃尔沃在园区的产业链从原先的研发生产不断向销售、人力资源、采购等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坚定“以亩产、效益、能耗、环境论英雄”的发展导向,提升投资强度,加快推进一批制造业重大项目尽快评审准入、尽快拿地建设、尽快竣工投产。深入实施存量调整、减量增效战略,排摸梳理存量资源利用现状,通过土地回购收储、节约土地分割转让以及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等方式,切实盘活存量资源,为制造业重大项目落地拓宽空间。比如,最近,嘉定工业区利用盘活的150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使刚刚取得研发成果的钧嵌传感顺利落地投产,企业的首批“国六”排放控制系统已经在9月下线交付市场。
狠抓自主创新,激发产业动能
✔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用足用好嘉定科技城“溢出效应”,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协作,建立完善成果对接、服务对接、政策对接机制。全力支持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突破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主动服务和承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比如,嘉定工业区与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分别以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投入的方式,共同投资成立了深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力推动核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弥补我国放射性药品品种的严重不足。
✔ 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一批国家级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以及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了让关键装备和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联影医疗致力于源头创新、自主创新、系统创新,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不仅成立了联影智能子公司,专注人工智能研发,还成立了联影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定制化的医疗芯片和AI芯片。
✔ 搭建创新合作平台。
举办各类技术交流、产业对接活动,引导院企、企业之间开门搞创新,协同合作,合力攻关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比如联影医疗联合下游企业新漫晶体围绕“符合PET/CT需求的大尺寸晶体开发与产业化”的持续攻关,两家企业共同培养了一支拥有80名骨干人员的研发团队,实现了晶体原料的批量和稳定采购,一举打破了国外先进技术的垄断局面,实现了LYSO晶体的国产化,解决了国产PET/CT对进口晶体的依赖问题,提高了我国高端医疗制造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