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租”破难,江桥有对策
江桥镇副镇长 陈愿伟
房价高企、租金不菲,“群租”成为了不少来沪人员谋求安身之所的权宜之计。毗邻上海中心城区的江桥,交通便利又拥有大量租赁房源,更是“群租”丛生,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社区治理难题更是尤为凸显。
梳理“四难”寻症结
通过调研走访,我们发现江桥镇的“群租”现象存在数量多、整治难度大等情况,在开展治理时则主要有四大难点。
一是发现难。大部分“群租”户初期装修隐蔽性极强,刚开始装修时的一些工序如墙壁粉刷、浴室地砖等,让居委、物业误认为是住户普通装修。但在装修后期,住户会突击在一两天内进行房屋分隔、阳台装马桶等行为,等居委物业发现时,群租分割已经成型。
二是整改难。发现“群租”后,按照工作流程,要先找房东进行整改告知。但房东往往拒接电话,或故意留下错误电话、甚至干脆不留电话,居委较难找到房东、“二房东”;即便找到房东,他们往往以没空、不愿来等理由进行搪塞,不配合整改工作,整改要求难以传达和执行。
三是管理难。“群租”房内分割成若干间,往往存在安装分户电表、私拉电线等行为,消防隐患较为严重。租住人员也较杂,流动性也大,存在“本周来住、下周搬走”的情况,给外口部门入户登记外来人员信息带来一定难度,也带来较大治安隐患。
四是治理难。“群租”之于租客比常规租赁便宜,之于中介和房东比常规租赁利润大,已因利益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群租产业”从房东、房客到掮客都对相关整治心有抵触。但是,政府部门不能对存在的消防和治安隐患视若无睹,根治“群租”势在必行。
疏堵结合强治
梳理出整治“群租”问题的症结后,我们随即部署落实,协同相关部门共商对策,力求出实效让江桥更宜居、更乐居。
堵上管理缺口
结合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创建美丽家园等工作,城管、房管、公安、综治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建立了一套从发现上报到联合整治的综合治理机制。实行“三个一”,强化“群租”整治实效。即:每天一巡查,各社区组织联勤志愿者、楼组长,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保安每天在小区内巡视,只要发现有“群租”的苗头,立即上报至居委会,居委会连同物业公司上门查看情况,上报至执法部门核实、整治;每周一上门,主要针对已整治的出租户突击检查,一旦发现有返潮现象,上报到执法部门。同时,社区人口管理人员做好出租户的信息采集登记工作;每月一整治,在原来每半年一整治的基础上,增加到每月一整治,主要针对部分顽固的“二房东”,用整治的频率和力度震慑其态势。
成立一支负责长期整治的专门队伍
由房管、社区办牵头负责,城管、综治为主力,民警、消防、外口等协助的日常“群租”整治队,增强队伍的快速、灵活、机动性。形成“群租”整治“及时整、经常整、整彻底”的长效治理良性格局。
疏通“源头治理”
引导自我管理。在条件成熟的小区,引导“二房东”成立“规范出租自治组织”,承诺合法出租、透明出租、文明出租,对出租产生的日常卫生环境问题、消防安全承担责任。
开展业主监督。探索可以由小区业委会制定规约,向出租人或二房东收取“承诺诚信履责金”一类的保证金,转入业主大会账户,透明规范合理使用。多退少补,二房东如退出小区,返还保证金。
搭建租赁平台。探索组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第三方社会组织,搭建租赁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探索与专业经租企业如青客、自如等公司合作,进一步规范房屋租赁市场。
推行市场分流。倡导镇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将多余的厂房加以改建,以“白领公寓”、“员工宿舍”等途径向社会进行出租,将租户市场进行分流,适度平抑租赁市场,减少“群租”的市场来源。如2019年,江桥镇积极对接区府“非改居”试点新政,将本镇范围内2422间房屋改造成人才公寓房,供园区职工和社会人才居住,分流“群租”市场。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横幅、安全知识讲座等方式,向房东推介资信好、规模大的专业经租企业,减少房屋无序出租;向居民普及“群租”的认定标准和危害,发动更多的居民充当发现“群租”的“眼线”;向外来租户告知“群租”房的危害性和不安全性,减少房东、“二房东”进行“群租”的“生意来源”,让“群租”行为逐步“无利可图”。
居住环境复有序
经过数年的“群租”综合整治,让越来越多的房东、“二房东”、租户认识到,房屋出租不能违规无序,出租房屋需要通过合法合规方式出租,承租房屋也应通过正规途径。
同时,“群租房”周围正常居住生活的居民,发现整治工作令自己生活环境、安全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群最直接感受到整治“群租”工作好处的居民的口耳相传下,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居民由“袖手旁观”到“拍手称快”,再到“施以援手”。政府、居民同心戮力,江桥“群租”乱象大大减少,居住环境也更加和谐有序,居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