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保洁法——15分钟消灭白色垃圾
发布日期:2019-07-15

道路清扫保洁是对外展示城市环境卫生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有效提高道路清扫作业质量,公司在不断完善“井”字型保洁法的基础上,创新并推行镇区内A级路段“十五分钟消灭白色垃圾” 快速保洁作业法。在推进过程中有效结合“百街千路道路洁净工程”创建要求及行业规范标准,对镇区道路实行分级处理、分别对待的保洁作业方式,力争以有限的保洁人员数创最大程度保洁效果。

一、人员配置情况:

  快速保洁作业人员共181人,分三班制,作业时间为5:00~22:15,负责所在道路的清扫保洁作业;

  路段长共18人,分两班制,配自行车一台及新型拾捡工具,作业时间为6:15~17:30,负责所在路段区域的道路保洁情况及绿化带白色垃圾循环拾捡,督促路段清扫作业人员的保洁作业质量;

  班长10人,两班制,各配备三轮快速保洁车一台,作业时间5:00~22:15,除负责本班组各路段的道路清扫保洁情况及组内人员的作业安排外,循环督促、自查各路段的保洁作业质量。

其他机械保洁设备:清扫车9台,洒水车2台,小高压冲洗车6台。

二、工作目标

    以“立足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放大世博效应”的总体要求,以“联路成片,联片成区”为工作目标,努力营造“整洁、有序、美观”的道路环境,着力打造与城市文明形象相匹配的道路环境卫生面貌。

三、主要做法

    1、分级处理、分别对待。对镇区各道路按照主、次道路和人流量等情况,分级处理。分时保洁作业(道路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分别实施16小时、12小时和8小时的3种清扫作业时间)。作业时间凌晨5:00至夜间22:15(分三班制),具体保洁时段为:夏秋季节清晨6时30分前、冬春季节清晨7时前完成普扫;随后进行不间断的循环保洁。力争在规定时间内(A级主要道路15分钟以内)消灭白色垃圾。其他区域(B、C级道路)控制在20-30分钟以内。

    2、紧密配合、精细保洁。 (1)加强清扫保洁强度。镇区内道路清扫保洁全面推行三班制,每个班次无缝对接,道路保洁率达100%,以全方位、全覆盖模式保洁,提高道路清扫精细化水平。(2)加强机械与人工作业配合。一是对适合机扫路段全部实行机械化清扫,对机扫的死角及时进行人工补扫。机械清扫与人力清扫紧密配合、协调作业,确保每日7:00前完成道路第一次普扫,随后进行不间断巡回保洁:二是利用多功能高压冲洗车对车行道实施洒水冲洗作业,以降尘、降温,清除路面浮土、浮尘,减少路面细小废弃物的残留。三是利用电动高压冲洗车,对人行道、隔离带。隔离栏、隔离墩等采用机械化冲洗与人工洗刷配合作业模式,反复冲洗作业,复路面本质。四是对适合实施快速保洁作业的模式,加大自行车、电动三轮保洁车的快速巡回保洁力度。实施不间断、无缝隙的快速巡回保洁作业,对道路动态污染物实施落地跟踪方法,既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并在最短时间内清除。在机械化清扫率全面提高的同时,与人力清扫作业相互穿插。相互配合、相互补位,确保道路清扫保洁精细化。

    3、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将整个清扫保洁区域划分,每个网格作业片分段保洁、分块负责、责任到队。推行“路段长”、“班长”、“路段包干人员”负责制,建立快速保洁反馈体系,网格化管理,再辅以考核机制,使其明确职责范围,确保管理区域责任化、清扫保洁精细化。同时设立内部专业质检小组,加强道路清扫保洁质量的日常监督与考核,对质量不合格道路(路段)及时向相关负责人提出整改通知,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制度,有效保障了道路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

    4、全员培训,提升质量。以各岗位实际,按照行业规范服务要求,组织全体清道人员开展岗位技能与业务知识培训。主要是从职业道德规范、保洁质量标准、文明服务礼仪、安全规范作业五方面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为使培训收到实际效果,组织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激励各级人员结合自身岗位撰写心得体会及服务承诺。有效促使各级作业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及创建目标,全面提升保洁作业服务质量。

通过多工种的合作与配合,合理配置道路保洁作业工艺流程等方式,有效形成网格式管理模式,以点促线,以线带面,进而有效推进“十五分钟消灭白色垃圾”快速保洁法,全面提高镇区道路的保洁质量,进一步深化道路洁净工程的创建,努力打造全区道路保洁工作的典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