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综合节点城市的发展目标,按照“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品质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强化收入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严格财政监督,积极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3年全区公共财政收支执行
2013年,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453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完成调整预算的101.0%,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397775万元,减去调出资金3788万元,合计收入1847887万元。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772573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完成调整预算的99.1%。计提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7800万元,全区公共财政收支结余37514万元。
2013年,区本级公共财政收入529353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完成调整预算的103.7%,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397775万元,加上区财政与街镇财政的结算收入1041万元,调出资金3788万元,合计收入924381万元。区本级公共财政支出888531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完成调整预算的99.3%。计提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000万元,区本级公共财政收支结余15850万元。
2013年,街道公共财政收入43897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完成调整预算的104.8%,加上街道与区财政的结算收入19084万元,合计收入62981万元。街道公共财政支出62104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完成调整预算的99.6%。街道公共财政收支结余877万元。
2013年,镇级公共财政收入为880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完成调整预算的99.2%,减去镇级财政与区财政的结算支出20125万元,合计收入860525万元。镇级公共财政支出821938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完成调整预算的98.8%。计提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800万元,镇级公共财政收支结余20787万元。
(二)2013年全区政府性基金收支执行
2013年,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1445145万元,比上年增长79.4%,完成调整预算的102.3%,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124201万元,动用上年结余80842万元,调入资金4803万元,合计收入1654991万元。全区政府性基金支出143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48.4%,完成调整预算的94.3%。全区政府性基金收支结余220891万元。
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项目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31461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85800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2542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02525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1953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9555万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2988万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收入8282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39万元。
全区政府性基金支出主要项目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支出1166111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142666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2842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69508万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出1000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4080万元、彩票公益金支出2512万元、城市公用附加支出3084万元、地方教育附加支出32252万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支出117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58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续扶持资金支出870万元。
(三)2013年预算执行主要情况
1、加强收入依法征管,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围绕年初确定的收入目标,加强收入依法征管,全年财政收入继续保持领先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53900万元,同比增长19.6%,增幅位列全市各区县首位。全区财政收入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全区增加值可比增长9%,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二是第三产业贡献突出,第三产业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63.7%,贡献全区增量的73.5%,成为本区财政收入增收的主力。三是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地方收入全年增幅达到56.5%,其中汽车销售业地方收入增幅达到202.7%,“一业特强”优势凸显。四是房地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地方收入同比增长10.4%,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28.4%。
2、聚焦财政政策导向,财源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对“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财政聚焦支持力度,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一是积极落实“营改增”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有效平衡试点企业税负,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二是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结合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认真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加大对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三是加大对科技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小巨人等区级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器企业的扶持,进一步鼓励自主创新发展。
3、全力保障民生支出,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2013年区本级民生支出达到681274万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 76.7%,同比增长27.1%,比重比上年提升4.7个百分点。
一是支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区本级教育支出242263万元,重点确保教育投入法定增长要求,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充分保障学校运行经费;继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实施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生均经费补贴,落实民办教育帮困助学以及免费教科书政策;支持师资力量的培养及人才柔性流动。
二是支持医药卫生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区本级医疗卫生支出67195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对公立医院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扶持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三是积极落实社会保障需求,确保群众生活稳定。区本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7059万元,主要用于增加对万人、千百人就业的财政补贴,鼓励自主创业和特殊群体就业,支持企业开展各类职工职业培训;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持社会化养老服务,落实社区助老和养老机构补贴。
四是加大文体事业财政投入,推动文体事业全面发展。区本级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8442万元,主要用于健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保障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韩天衡艺术馆等文体场馆建设和运行;支持公益文体事业发展,推进百姓体育设施项目,落实城镇居民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补贴资金,满足群众文体生活需要。
五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有序推进“三农”建设。区本级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30878万元,主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用于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以及粮食、蔬菜种植补贴;落实各项生态财政补偿政策,支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村宅改造资金,对农村居民天然气安装和生活污水纳管改造进行补贴;支持农村水利建设,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和农村桥梁改建;扶持特色农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六是有效保障城市安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年安排公共安全支出78113万元,主要用于公安、消防、司法、法院等执法部门的日常运转、装备维护和设备更新,有效发挥执法部门职能,确保一方平安,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4、保障城市建设运行,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区本级城乡社区事务和环保支出142093万元,主要落实嘉定新城、国际汽车城以及轨道交通专项资金,支持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加快宜居宜业城市建设步伐;安排公路养护资金,用于全区城市乡村道路、桥梁设施的维修和公共绿化的日常养护,提升城市形象;推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路,更新公交车辆设备,落实公交运营补贴,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加快城市管网建设,落实污水厂污水处理费以及融资贷款贴息,保障城市公共设施正常运行。
5、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管理,修订预算管理办法及相关细则,细化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加强“三公经费”预算审核,完善项目管理库。二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嘉定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和财政直接支付目录,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全面试行街镇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三是推进绩效预算管理,完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及配套实施细则,推进绩效预算信息化管理,建立绩效预算目标体系,选择与民生关系密切、社会热点高、资金规模大的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四是严格财政监督管理,加强对各类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全面清理压缩财政结余结转资金,开展区级部门决算报表核查,推行部门决算批复制度,强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五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首次向社会公开2013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和2012年部门决算,指导街镇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公开。
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有力监督下,经过全区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二是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收入增长基础仍不稳定,财源建设需不断加强;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对民生和社会经济薄弱环节的财政保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四是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还不够科学,绩效管理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努力,通过深化财税改革,加强依法管理,创新工作机制等措施加以改进。
二、2014年预算
2014年本区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源建设,支持产业转型发展,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依法理财,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信息公开,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根据全区经济预期增长目标以及确保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必需支出的要求,编制2014年预算。
(一)2014年全区公共财政收支预算
2014年,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预算157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0%,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366300万元,减去调出资金3500万元,合计收入193280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193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9.0%。全区公共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14年,区本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543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7%,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366300万元、区财政与街镇财政的结算收入11500万元,调出资金3500万元,合计收入917800万元。区本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917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区本级公共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14年,街道公共财政收入预算4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6.2%,加上街道与区财政的结算收入18271万元,合计收入64871万元。街道公共财政支出预算64871万元,比上年增长4.5%。街道公共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14年,镇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979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减去镇级财政与区财政的结算支出29771万元,合计收入950129万元。镇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950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5.6%。镇级公共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二)2014年全区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2014年,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903240万元,比上年下降37.5%,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87883万元,动用上年结余214347万元,调入资金3500万元,合计收入1208970万元。全区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190860万元,比上年下降17.0%。全区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结余18110万元。
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项目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13000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84000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3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90000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190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6300万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3500万元、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收入1540万元。
全区政府性基金支出主要项目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支出888980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104649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22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98691万元、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支出34939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6106万元、彩票公益金支出2743万元、城市公用附加支出2426万元、地方教育附加支出36834万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12320万元、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等支出972万元。
(三)2014年区本级预算情况
第一,2014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预算
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预算比上年增长8.0%,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根据全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产业结构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增长目标;二是受财政收入高基数及“营改增”、小微企业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影响,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本区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依赖程度仍较高,2014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财政收入将产生一定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不确定性增强。
第二,2014年地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
根据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所能提供的财力,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出聚焦保障力度。
一是重点聚焦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重要民生领域的保障支持力度,扩大区级统筹力度,提高全区公共财政均衡保障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是重点聚焦城乡发展一体化。着眼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建设财力投入,大力支持嘉定新城、轨道交通、国际汽车城建设,促进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三是重点聚焦产业转型和促进稳定增长。继续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科技创新,支持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按照中央和市有关厉行节约的要求,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预算,降低行政成本。2014年区本级安排“三公经费”预算8439万元,比上年预算下降12.7%。
第三,2014年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政府性基金收入全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征收并缴入地方国库专账核算,支出按国家规定的用途安排,结余资金结转以后年度滚动使用,年度收支实际执行情况和决算将按规定程序报区人大审议。
三、全面完成2014年预算任务
我们将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充分发挥财政保障职能,努力做到聚财有方、导向明确、保障有力、管理精细、监督到位,全面完成2014年各项财政收支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收入征收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中有升
一是加强收入分析预测,完善财政收入动态管理,把握财政收入发展走势,注重政策对财政收入增减的效应分析,加强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税源监控和经济税收对比分析,挖掘收入增长潜力,确保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增长。二是加强收入依法征管,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做到应缴尽缴,应收尽收,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检查,加大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力度,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实施收入质量动态监控。三是健全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财政扶持,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培植可持续财源,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一是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支出增长要求,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支持和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药品收支分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区级统筹管理。三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及外围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四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五是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加文化建设财政投入,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全面进步。六是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支持污染减排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劣势企业调整和节能降耗,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三)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管理创新能力
健全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一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卡考核管理办法,健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逐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推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促进财政收支活动的规范、透明。二是严格预算管理制度。落实部门预算责任机制,强化部门协同理财,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三是完善区级财政管理体制。梳理区镇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理顺事权关系,探索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力保障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明晰产权关系,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五是继续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强化采购预算编制和采购计划管理,规范政府采购程序。
(四)健全财政监督体系,确保财政资金规范运行
一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预算追加的论证和跟踪审计,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继续清理压缩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激活财政存量资金。二是积极推进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进一步细化预算公开内容,主动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力度,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切实加强对各类财政性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监督。四是加强街镇财政管理,依托财政信息化管理平台,进一步落实街镇部门预算责任制度,规范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街镇财政管理水平。五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及财政偿债准备金制度,推进财政可持续发展。六是夯实会计工作基础,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推进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提升。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继续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立足全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财政收支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