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1.主动承接自贸区制度创新
1.1主动复制借鉴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创新制度政策,持续提升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1.2推动嘉定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不断提升监管便利化、服务精准化水平。
1.3依托国际进口博览会带动效应,积极引导区内跨境电商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发展能级。
2.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活力
2.1深入开展科技政策解读宣传,加强区内科技型企业梳理,推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2.2主动做好企业科创板上市辅导和培训,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
2.3制定实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小微企业和“双创”企业,探索构建差异化的政策服务体系,努力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2.4推动税收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措施,深化增值税改革,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2.5 全面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提升个人所得税征管和服务质效,切实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
3.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1深化与苏州市、温州市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落实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作举措,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加强合作互惠探索实践。
3.2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示范区、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重点领域产业联盟建设,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取得实质进展。
3.3延伸放大长三角科技交易博览会平台引领功能,充分发挥嘉定科技创新服务优势,加快打造树立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品牌。
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4.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4.1建立和完善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建设相关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嘉定区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嘉定区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建设(2019-2021)三年行动方案》,做好汽车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一批汽车领域的重大项目落地。
4.2立足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院地合作,围绕产业链发挥高校院所集聚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前瞻布局,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科创策源力。
4.3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落实四大新兴产业企业认定和“30条”扶持政策,推进打造精准医疗等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园区,不断增强新兴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
4.4继续推进国家技能人才专项激励计划试点工作,加快构建高端引领、规模合理、整体推进的多层次的技能人才队伍。
4.5深入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力度,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建设、示范应用和商业化推广。
4.6实施“双高”人才计划,加强双创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5.提高城市经济密度
5.1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深入实施《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
5.2突出“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建立完善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推动更多资源向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集中,不断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和质量效益。
5.3扎实推进“上海服务”品牌建设,进一步放大嘉定承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支撑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5.4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贯彻落实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打造嘉定质量高地。
5.5提升标准化试点项目推荐培育和创建水平,加强区域协同化发展,提升区域标准化服务水平。
6.提升资源配置能力
6.1加大招商引资和亲商稳商力度,充分发挥经济小区招商服务的积极作用,强化项目精准对接、企业精准服务,吸引更多优质资源集聚嘉定。
6.2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制定实施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实施办法,加快金宝园区等重点园区启动整体转型升级,淘汰劣势企业120家。
6.3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6.4扎实做好本区第四次经济普查的组织实施,全面高质量完成各阶段普查任务,为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
6.5组织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试点,演练各阶段流程,进一步完善人口普查方案,为正式普查积累经验。
6.6围绕重点产业,加强经济运行分析,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6.7持续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任务;有序推进经营性土地出让工作。
6.8深入推进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确保新增违法用地“零增长”。
三、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
7.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7.1完善优化城乡规划体系,做好相关镇的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的控规的编制工作,基本实现郊野单元规划编制的全覆盖。
7.2加快北虹桥区域开发建设,启动相关地块的前期储备和动迁工作。
7.3推进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更新改造,加快西门护国寺区域和州桥法华里地块征收安置,启动护国寺本体项目建设。
8.扎实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8.1积极配合沪通铁路、轨交14号线、S7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和嘉闵线前期相关工作,建成轨交11号线陈翔路站和陈翔路地道,加快裕民南路地道等断头路、湿垃圾处理及建筑垃圾处置项目建设,推进嘉定印象城项目建成开业。
8.2加快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完成云翔拓展区和黄渡大居一期动迁腾地工作。
8.3持续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培育发展,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租赁住房筹措任务。
8.4推进区属保障房建设,加快安置基地动迁腾地和土地出让,确保新开工13.5万平方米;加强在建项目的进度管理,确保竣工9万平方米。
9.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9.1加快推进安亭镇向阳村、华亭镇“乡悦华亭”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点带面推进乡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9.2稳步推进保留保护村村民住房更新,基本实现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加大相关配套政策、操作细则的宣传解读力度,加强村民住房更新风貌管控和施工统筹,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9.3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进一步打响特色农业品牌。
9.4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完成镇级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加快启动7个集体经济平台公司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加快形成农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
四、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10.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10.1深入推进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水、气、土污染防治力度;扎实推进工业资源再利用项目开工建设工作。
10.2深入实施消除劣V类水体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消除劣V类水体不少于329条段。
10.3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污水管网覆盖率,新建污水管道16公里;年内推进区污泥处置项目开工建设。
10.4加强国家、市级水质考核断面的日常监测和系统治理,确保1个国考断面和18个市考断面全部实现水质稳定达标。
10.5加快推进“五廊一片”市级重点生态廊道项目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建设市级重点生态廊道2500亩、公益林1000亩,确保完成市下达的林木绿化率考核指标。
11.深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
11.1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全区日均干垃圾总量控制在1743吨以下,湿垃圾分类总量提高到330吨,可回收物回收量提高到101吨。
11.2着力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健全完善宣传、指导、监督、考核工作闭环,在30%以上的居住区推行垃圾定时定点收集,确保全区70%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
11.3加快垃圾分类回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366个,实现全区村居全覆盖。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12.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12.1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全国优质均衡区创建,持续引进优质教育品牌资源,加快形成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联动机制,促进区域整体教育品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12.2根据市级文件精神,推进本区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健全资源统整、师资调配、课程贯通、教科研互融等运作机制,加快优质资源流动共享,加大品牌学校打造力度。
1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中小幼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地,推进差别化教师招聘改革和人才柔性流动,加快打造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12.4规范教育机构管理,加强中小幼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民办培训机构黑名单和白名单制度,依法规范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促进教育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13.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3.1推进区域医联体建设,全力做好江桥医院、安亭医院新院开业启用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分级诊疗,实现医联体内药品目录统一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13.2做实“1+1+1”签约服务,完善社区卫生平台功能,推广“3+X”家庭医生执业模式,落实家庭医生的居民健康、卫生资源与卫生费用“守门人”职责,切实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感受度。
13.3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社区卫生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的联动共建,推进专科、全科医生联动模式,加快提升基层社区卫生中心整体管理能力和家庭医生服务质量。
13.4稳步推进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建设,启动实施第六轮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有序开展健康促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4.深入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14.1完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对照验收标准,继续优化完善服务标准,进一步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整体供给水平。
14.2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布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加大非遗文化宣传科普力度。
14.3加强体教结合,办好区第三届青少年运动会。
15.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
15.1提升社区为老服务能力,积极发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作用,鼓励各街镇灵活设置各类助餐服务点,持续扩大老年人助餐受益面。
15.2推进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全面推广“全市通办”“电子亮证”应用,规范统一街镇服务事项,确保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综合受理窗口不低于窗口总数的50%。
15.3全面落实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持续深化征地养老人员区级统筹,促进征地养老人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15.4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确保各项年度对口支援帮扶任务圆满完成。
六、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6.全方位守牢城市安全底线
16.1强化生产安全、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切实做好城市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确保城市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16.2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巩固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区创建成果,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环节监管,推进专项整治,加大监督抽检力度。推进农村自办酒会所标准化建设,快速处置新发现的无证无照食品经营行为,推进食品安全线上培训和科普宣传,加速构建食品安全共治格局。
16.3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双预防”长效机制试点,落实推进电梯智慧化监管试点,进一步做好住宅小区和公共场所老旧电梯安全评估以及重点行业特种设备安全分级评价。
16.4加强对高风险药化械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后审查和境内责任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不良反应(事件)监测,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推进全区第三家化妆品哨点医院建设。
16.5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突出许可证获证企业监管,加大对日用消费品、危化危包产品、学生用品和校服的抽检力度,落实监督抽查不合格后处理、信息通报等工作,提升区域产品质量。
16.6建立完善违法违规经营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开展“园中园、厂中厂”内违法违规经营联合整治。
16.7加快推进智慧公安建设,完成“城市中脑”搭建运行,深化现代警务流程再造试点,实现智慧公安、智慧政府、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16.8常态推进“嘉安”等系列专项行动,结合发案特点开展全局性清查排查集中行动,坚决维护全区政治稳定和治安秩序。
16.9加快推进“1+12+x”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和共享应用体系建设,增强智慧公安平台和综治联勤平台的兼容性,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7.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17.1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在“三个美丽”方面树立典型示范并在全区推广,加强“三全四化”建设,有序推进全区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区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17.2稳步实施“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更加有序、安全、整洁的生活居住环境。
17.3完善违建治理长效机制,全面完成重点类型存量违建整治和无违建街镇创建,确保新增违建“零增长”,加快实施违建拆除地块环境整治修复工作。
17.4提升12345市民热线服务效能,加强12345市民服务热线知识库建设,实现热线诉求源头分类和政策依据动态关联,进一步细化完善个环节热线办理流程机制,切实提高工单审核和督查反馈效率,对接融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七、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18.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8.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推进市场准入、建设工程等重点领域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持续优化提升代办服务质量,加快促进产业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18.2深化政务服务便捷化改革,优化提升线上“一网通办”总门户服务功能和网上办事能级,完成线下新行政服务中心大楼综合窗口建设,推进实现“应进必进”“服务集成”,所有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18.3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加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力度,切实维护规范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18.4继续以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工作重心,进一步深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完善信用信息应用机制、健全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做强做优具有嘉定地方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
18.5推进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试点,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18.6加强精准医疗产业服务对接,设立生物医药创新服务站,提供全程政策咨询指导,助推精准医疗产业发展。
19.加强财政资金效能管理
19.1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将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政策和项目等全面纳入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从一般公共预算逐步拓展至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9.2全力推进国库支付电子化改革各项工作,降低国库资金风险,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和资金运行效率。
19.3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适时出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区与镇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意见。
19.4开展拆违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专项审计,推进拆违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19.5开展存量土地储备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专项审计,推动土地成本管理体制机制完善。
19.6开展财政资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审计,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策实施效果提升。
20.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20.1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和依法治企方向,推进国有企业合规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对外投资、采购行为、资产负债、市场交易、劳动用工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加快构建权责清晰、约束有效的经营责任体系,防范经营风险。
20.2加强对区管企业招商引资的绩效考核,提升国有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20.3推进国有企业品牌建设,推动区管企业围绕园区二次开发、城市建设、文旅购物、民生保障等领域做精做强,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对企业闲置地块排摸梳理,提出盘活措施的初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