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区情频道 > 走近嘉定 > 旅游资源 > 古城嘉定 >  内容

一只民国香篮,拎出四代人的幸福生活 |老物件里看变迁

日期:2021-03-07

清代的手炉、民国的香篮、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白底红字的搪瓷脸盆、沪嘉高速建成的纪念牌、2001年1月1日出版的100版《解放日报》......日前,嘉定镇街道西大社区的居民冯品朝自发举办了一个小型老物件展览,他拿出家里珍藏多年的“老宝贝”,向街坊邻居分享背后的故事。

“这只香篮是民国初年的,见证了我们一家四代人的生活变迁。”冯品朝提着一只绛紫色的香篮向众人介绍。这只用藤条手工编织的香篮,外漆已略显斑驳,手柄光滑锃亮,显然被很多人拎过。

微信图片_20210307173122.jpg

冯品朝说,这只香篮最初是他岳母的陪嫁品,作为招待贵客时盛放精致糕点的器具。到了冯品朝这一代,这只香篮又作为妻子的嫁妆来到了冯家。

微信图片_20210307173124.jpg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物质生活很匮乏,岳母觉得这个香篮还挺新,几乎没有损坏,就送给了我们。”冯品朝说,结婚那年他24岁,妻子还在农村务农,夫妻俩每月总收入36元,生活十分节俭,“收支可以基本维持,但有时候也不够,就要问亲戚朋友借一借,等到下个月再还。”

微信图片_20210307173125.jpg

那段时期,冯品朝的工资主要用来购买油、盐、糖、米等生活必需品,很少用作其他用途。“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粮票就买不了东西。”这次展览,冯品朝也将家里这些极具时代特征的票证展示出来,“票证是我们这代人独有的记忆。”冯品朝回忆,当时用粮票买来的大部分食物都被被盛放在香篮一类的置物篮中,供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10307173127.jpg

改革开放以后,冯品朝进入联营厂工作,家庭收入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月收入达到800元。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冯品朝仍保留着收藏老物件的爱好,香篮也传给了儿子。”儿子结婚时,媳妇的嫁妆又大变样了,都是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但是这个香篮一直摆在儿子家中,平时放些零食、干货之类的。”冯品朝乐呵呵地说。

如今,孙女即将成为这只香篮的下一任主人,“等孙女结婚时,嫁妆不知道是什么了,香篮里装的东西也又要变了,时代发展太快了!”冯品朝感叹道。

微信图片_20200702173056.jpg

作者: 通讯员贺小蕾
编辑: 卢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