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区情频道 > 走近嘉定 > 旅游资源 > 古城嘉定 >  内容

嘉定西门外有座“侯黄桥”,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日期:2022-02-05

我出生于嘉定西门外侯黄桥旁,这是一座以抗清英烈侯峒曾、黄淳耀命名的桥梁。孩提时代,我就从父辈的口中,知道了三百多年前发生的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清斗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侯黄二先生为国捐躯的悲壮故事,让我升腾起由衷的敬仰,他们身上体现了古代圣贤的品格,也是嘉定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文图片

明亡清兴,那是一个悲凄的时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嘉定的忠勇之士,面对强悍的清军,聚集了十万乡兵,公推侯峒曾、黄淳耀这两位德高望重的乡贤为领袖。侯黄二先生毅然放弃了隐居著述的初衷,立下“城在人在,城亡与亡”的誓言,高举“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英勇无畏地坚守嘉定城。中学时代,我每天都要穿过西城门,那里就是黄淳耀、黄渊耀兄弟当年守城的地方。
中学时期,我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了黄淳耀的《李龙眠画罗汉记》一文,才知道黄淳耀不仅是报国志士,更是晚明文学大家,这让我更加钦慕他,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想找一部黄淳耀的著作,认真拜读一下。然而,偌大的嘉定,踏遍所有图书馆,都没能找到一部黄淳耀的诗文集,因此也一直没机会看到他的著作的全貌。

正文图片

直至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四库明人文集丛刊”,黄淳耀的《陶庵全集》作为其中一种,才影印面世,我欣喜万分,当即购买了一册。但由于时代的隔膜,阅读起来颇为费力,我看了无数遍,书几乎都翻烂了。从生疏到熟悉,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我进入了黄淳耀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所处的那个激烈动荡的时代。
他壮烈的事迹与杰出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潸然泪下。黄淳耀殉节时才40岁,比现在的我小整整33岁,以他的勤奋和才华,如果当年不死,该会有多少作品问世?黄淳耀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不仅实现了人格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更成就了作为杰出文学家的思想境界的飞跃,让他的文学作品有了别样风采。

正文图片

入书深了,有时我会在梦境中遇到他,三百多年前的黄淳耀先生,长袍飘逸,戴着皂条软巾,美髯垂胸,目光如电,常常会与今天的我对话,产生不可名状的冲动。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黄淳耀,我按图索骥,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明止堂字砖馆、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等地,查阅各个历史时期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黄淳耀著作、手迹和有关资料。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也得到了以上单位的热情帮助。幸亏如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又有“孔夫子旧书网”,让我较为方便地找到了不少相关文献资料。近30年来,我从网上购得的相关书刊,以及复印的文献数据,堆成了一座小山,累积的材料渐渐丰富起来。

正文图片

1992年,我写了第一篇关于黄淳耀的文章《明代的两个“陶庵”》,对明末两个都号为“陶庵”的文学家黄淳耀和张岱进行比较,刊登于同年第三期的《苏州大学学报》上。当时,海内外刊物上尚无一篇研究黄淳耀的文章,从此,我开始了对黄淳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

正文图片

历史上,最后一次整理出版《陶庵全集》(此时已改称为《黄忠节公全集》),是清光绪七年(1881),距今已141年了,适合今人阅读的新式标点本还是空白,更何况囿于当时的眼光和见识,黄淳耀尚有不少应该收进集子中的作品却没有收入,我从而萌生了整理点校一部“黄淳耀全集”的想法。确切地说,从1993年起,我就开始动手做这件事了,但碰到的困难始料未及,不可胜数,故这项工作断断续续,时做时停。
阵阵秋风中,送走了2019年的夏天。丹桂飘香,岁月静好,疁城大地迎来了一年中最佳的季节,离黄淳耀为国殉节正好374年整,历时26年的《黄淳耀全集》书稿终于杀青,沉甸甸近五十万字,个中辛酸,不可名状,但因可以告慰我心目中最钦佩的先贤,又情不自禁地舒了一口气。在点校过程中,我得到了认识和不曾谋面过的友人们的热情支持和鼎力相助,我想,他们也一定与我一样,抱着向先贤致敬的同一个初衷。

正文图片

文末,交待一下“黄忠节公”的来历,黄忠节公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由清廷谥封给黄淳耀的号,同年,黄淳耀入祀嘉定县乡贤祠。从此,人们尊称黄淳耀为“黄忠节公”。

“千秋崇气节,一代仰文章”,彼时,大清王朝已坐稳江山,从巩固自身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朝廷开始大力宣扬“臣节”,把投降清军、帮助清军定鼎北京的汉族大臣贬称为“贰臣”,而把拼死抵抗清军或为明王朝殉节的士绅尊谥为“忠节”“忠愍”“忠烈”等。历史是公正的,但有时也会无情地嘲弄人

正文图片

作者: 陶继明
编辑: 刘静娴、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