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器惟求新”第十二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展现各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
此次论坛以“器惟求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表现及社会参与”为主题,与会人员从全球性及地方性的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不同社会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色和经验。
啥是“器惟求新”?《尚书》有言:“人惟求旧,器惟求新。”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涛看来,这恰是中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虽然我们传承的是人类过去的智慧与经验,但它必须以既老又新的形式存在于当下,才有可能继续存在于未来。”
非遗文化必须与其所处的社区和人群深度结合,成为日常实践中的一部分,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此次论坛邀请叙利亚、印度尼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专家及非遗传承人、从业者汇聚一堂,分享从事非遗、保护非遗、推广非遗的经验与思考,为全球各国间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
“通过这场论坛,我深刻感受到了各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更加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紫砂大师班学生宋子萱说,专家学者们的介绍和分享让她更加坚定了从事非物质文化保护事业的信心。
“在学校里举办国际论坛,不仅可以增强学校同国内外业界关于手工技艺、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方面的业务研究,还能够反哺我们的教学,将最新的理念和做法加入到课程内容,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许涛表示。
据介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已经连续十二年举办“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目前论坛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盛事,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重要庆祝活动,往届论坛得到了全球60余个国家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艺术名家和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作者: 奚柔、徐宸逸
编辑: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