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清军大举南下,江南各地人民在一批有气节的知识分子的感召下,纷纷组织抗清力量,掀起了一场悲壮激烈的大搏杀。“嘉定三屠”与“扬州十日”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侯峒曾、黄淳耀就是“嘉定三屠”中最杰出的英雄人物。
侯峒曾,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授南部武选主事官职,后任南方文选主事。在政治上,他倾向和同情当时的复社。有人诬陷复社领袖张溥,侯峒曾为他辩解。后来,他又出任稽勋郎、浙江右参政,分管嘉兴、湖州两府。不久,又擢升顺天府丞,因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未赴任。侯峒曾为人正直,为官廉洁,在任南部文选主事时,被誉为“南部三清”之一。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陷南京后,兵临嘉定。嘉定爆发了十多万人参加的反剃发的起义。清军总兵李成栋闻讯,紧急调兵前来镇压。途中,清军的兵船被嘉定组织的乡兵一举烧毁。从而揭开了嘉定民众抗清斗争的序幕。
侯峒曾与同乡进士黄醇耀、黄渊耀兄弟,上海举人张锡眉,国子生朱长,秀才马元调、龚用圆等奋起抗清守城。他们在嘉定城楼上竖起“嘉定恢剿义师”的大旗,在四城门布置守城兵力,义师在北门仓桥炮击清兵,打死清将李成栋之弟李成林,又一次激怒了李成栋。守城抗清战斗,自六月十四之后更加激烈。七月初四凌晨,大雨如注,守城义军饥困交加,在清兵的猛攻下东门先被破,经过激烈的巷战,嘉定城彻底告破。城破后,侯峒曾携两子玄演、玄洁奔回家中,投叶池殉国。由于池水太浅未淹死,父子三人被追来的清兵砍死。
黄淳耀,年少时家贫,粗茶淡饭,到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十分努力刻苦,加上天资聪明,不到20岁已诗文出众,受到“嘉定四先生”中程嘉燧的欣赏,并推荐给常熟大诗人钱谦益家执教蒙馆。黄淳耀十分痛恨华而不实的八股文,与门人陆元辅组织直言社,倡导经世之用、言之有物的文章,名重一时。崇祯十六年(1642)考中进士,但对腐败的明王朝他已失去信心,无意仕途,回到故乡,隐居在城西西林寺,著书立说,以诗文自娱。
清军逼近嘉定时,黄淳耀与候峒曾一起率嘉定义士守城,七月四日城破后,他偕弟黄渊耀回西林寺,准备自缢殉国。西林寺僧人无等法师劝他:“你虽中进士,但并没有做官,不必殉国。” 黄淳耀心意坚决,回答道:“我在起兵时就发誓与城共存亡,如今城已破,我岂能食言。”他让无等法师帮他取来笔墨,在墙上奋笔疾书:“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灭,此心而已!异日夷氛复靖,中华士庶,在见天日,论其世者,当知予心!”书毕,与弟渊耀双双自缢,年仅40岁。
据光绪《嘉定县志》记载,黄氏兄弟自缢后,对面墙上染着黄淳耀口中喷出的一片血迹,艳如桃花,灿若火焰。无等法师含泪用笔在一旁写下“留碧”两字。
黄淳耀是明末著名文学家,诗文风格清新雄健,充满生活气息。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评其诗“浑然天成,绝无懦响”。黄淳耀崇拜陶渊明,故有陶庵号,文章质朴淡雅,如《李龙眠画罗汉记》、《顽山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被人推崇,有的还入选学生课本。
侯黄两先生的义节,深深地感动着后人,在嘉定至今还能看到多处纪念侯黄两先生的遗迹。嘉定城西有侯黄桥,汇龙潭公园有侯黄先生纪念碑,城中清河路旁有魏文伯题写的叶池碑,上海大学西校区的西林寺旧地址有吴玉章题写的“陶庵留碧”碑,碑背镌刻着吴玉章的七律诗:“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千万,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在方泰有两黄先生的墓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在墓前立表坊一座,有康熙题字“敕旨”额石;两旁有一副对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墓地现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