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区情频道 > 走近嘉定 > 文化资源 > 文物古迹 >  内容

清朝的“营业执照”,竟然是块木匾?

日期:2024-06-08

近日,外冈镇葛隆村村民董荷娣在翻修房子时发现了一块木匾,上面雕刻着“巡抚盐漕部院官盐”等字,历经岁月沧桑,仍散发出古朴典雅的气息。

正文图片

经过嘉定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初步鉴定,推测这块“巡抚盐漕部院官盐”的牌匾是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官府颁发给盐店的类似于售卖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的证明。该牌匾右上写着“两浙江南盐运使司于光绪十八年详奉”,右下是“保商顾言、吉开泰”,左上表明了“宪烙”,左下注明了“给第二十号镇洋县葛隆镇地方盐店沈泰来”。目前,该牌匾已转放在葛隆村村史展厅暂时保存,将由专家对其作进一步考证。

“我们在翻修老房子整理阁楼的时候发现了这块木匾,看着像是文物,第一时间就送到村委会了。”董荷娣说。据了解,在江南水乡,运盐依靠水路码头,沿着河流一线,运商云集,修建了大批经营盐贸易的店铺,但清朝政府规定,禁止贩卖私盐,特别设立了巡抚盐漕部院负责盐税的征收、盐业的监管以及漕粮的运输和调配等事务,运盐商户必须在官方备案才能经营。所以,清朝的盐户首先要获得朝廷巡抚盐漕部院批准,再拿到由所在地的盐运使司发放官盐木质招牌,即“巡抚盐漕部院官盐”牌匾,才能进行买卖。

“桥西葛藤茂盛,桥东生意兴隆”,位于江畔的葛隆便是依托着西汉吴王刘濞利用娄县一带水陆交通运送盐铁开凿的盐铁塘(即盐铁河),在明成化年间形成集市——吴公市,并延续到清朝、民国时期。此次巡抚盐漕部院牌匾的发现,不仅再次印证了外冈镇葛隆村在清代商业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中国古代盐政和漕运管理的重要历史见证。

正文图片

1984年的盐铁塘

目前,外冈镇葛隆村共有11个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包括盐铁塘、明成化十年的药师殿和民国时期的张氏住宅等。此外,周泾村最近还发现“朱家桥”的旧桥板也存在一定历史价值,经过嘉定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初步鉴定,该桥板大概可以追溯到嘉庆二年,目前暂时存放在桥原址附近的村民住宅旁,等待专家对其作进一步考证。

正文图片

张氏住宅

正文图片

“朱家桥”的旧桥板

下一步,外冈镇将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挖掘和整理好全镇的文物资源,努力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优势。同时,文保人员也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土地进行翻动、规整的过程中,如有发现无法辨识的物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切勿擅自处置。

正文图片

作者: 通讯员:梁紫荆
编辑: 卓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