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区情频道 > 走近嘉定 > 文化资源 > 文物古迹 >  内容

嘉定孔庙里藏了什么“宝贝”?馆长带你逛!

日期:2024-09-21

经过一年多的整体性大修改造,嘉定孔庙将于9月22日起对公众开放。此次修缮与改陈进一步拓展了嘉定孔庙的功能,分为展陈与文化体验两条主副线路,西庑、东庑与明伦堂作为主要的展陈空间,全方位、立体式解读科举制度。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嘉定博物馆馆长王新宇一起走进嘉定孔庙,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时光旅行”。

弥封与朱卷:科举公正的守护者

“至公之制推贤进士”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展以嘉定孔庙为依托,融合地域特色,从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科举与上海的联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等多个角度,展现了我国科举制度从发展、兴盛直至废止的全过程,展出文物及辅助展品300余件(套),其中不乏一级品等珍贵文物若干件。

走进西庑,里面藏着科举考试的“小秘密”——弥封、朱卷、墨卷。“北宋初年沿袭了唐代的风气,考生主动自荐十分盛行。这样一来,很容易产生徇私舞弊的行为。”王新宇介绍,弥封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密封起来,让考官只看文章不见人名。然而,弥封之后,考官还可以认出考生的字迹,所以后来将考生的试卷用红色的笔由专人另行誊录,保证字迹相对统一。这种用红笔誊录后的试卷叫做“朱卷”,相对应考生原来的那份试卷就叫做“墨卷”。弥封和誊录制度在宋代建立之后,被以后的各个朝代所沿用。

再逛逛东庑,“科举与社会文明”的故事等你来听。其中,新推出的“科举与上海”板块,展示了清代上海科举名录,以及清代学术巨擘如钱大昕、王鸣盛等人的著作陈列,彰显了自明清以来上海地区人文荟萃的盛况,为整个展览增添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展厅内还陈列着一件升官博戏图。“这个玩法类似飞行棋。”王新宇介绍,“升官图”在唐代已开始流行,玩时以骰子点数定“德、才、功、赃”,四为德,六与三为才,五与二为功,一为赃,如果遇到德、才、功前进,而遇赃则后退,荣登最高职为胜。


张鈵武殿试卷:文武双全的象征

“科举制度在我国沿用了1300年,起止朝代分别是……”位于明伦堂的“科举程序”展区,除了介绍从解试到朝考的各级应试流程外,还独具匠心地融入了“互动体验”环节,如科举考试答题互动、与孔子对话等。参观者在学习科举知识的同时,还能体验一把当古代考生的感觉,极大丰富了参观的趣味性。

展区还展出了一份清光绪年间的江南乡试试卷,第一场考“四书”题,第二场考“五经”题,第三场考策问。策问的内容包括经史或时事政治,如针对军事、农业、礼制、刑法等提出问题,要求考生阐发观点来进行议论。“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某一问题结合社会实际的分析能力与政治见解,有点类似如今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王新宇说。

历史上,武状元与文状元在选拔过程中有何区别?是否武艺高强的人就一定能当上武状元呢?现场还展出了一份张鈵的武殿试卷,也是本次展览新增加的文物。王新宇介绍:“从宋朝开始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懂兵法策略。到了明代,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程文考试中不及格,则不能参加接下来的武艺考试。此外对考生相貌也有要求,考生必须是‘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清代麻布坎肩:考场作弊的“黑科技”

明伦堂内,一件麻布坎肩格外引人注目。对古代学子来说,十年埋头苦读,就盼着科举考试能一举高中。但科举之路狭窄,名额有限,不少考生便动起了歪脑筋,考场作弊的戏码就悄悄上演了,甚至有人将文章写在了衣服上。“这件清代麻布质地的中式坎肩,上面密密麻麻地抄满了蝇头小楷,每个字的大小只相当于现在的六号字体,但却是用毛笔以刚健的笔锋书写出来的,足见古代读书人的笔头功夫。”王新宇表示,根据统计,上面共有62篇八股文,总计4万多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陈不仅补充了近年来新征集的科举文物,展现了科举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特别注重提升展厅的互动性。通过结合声光技术、艺术景观、场景复原以及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展示手段,精心打造殿试艺术景观、孔子圣迹图创作画、钱大昕与王鸣盛读书场景、科举号舍场景复原等重点展项,旨在让文物“活”起来,使观众直观感受科举制度1300年的悠久历史和教化嘉定的独特魅力。

此外,嘉定孔庙还精心设置文创商店、游客服务中心、贵宾室及母婴室等设施,为市民游客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体验。“我们还会利用当湖书院开展一系列社教活动,并且在一些特定的日子开放状元桥,方便广大市民祈福。”王新宇说。

9e90631e2119467e980ce91080894338_21.jpg

作者:章泽生(摄像)
编辑:管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