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无疑是目前全球最热词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各路争议,从科研到应用,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8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对人工智能也做了如下表述:
“5.人工智能。重点发展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方法;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融合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相关设备、工具和平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类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实现类人视觉、类人听觉、类人语言和类人思维,支撑智能产业的发展。”
显然,在本轮新的全球科技革命竞技中,中国想牢牢抓住这一超车机会。
上个月,第25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16)在美国纽约完满落幕。对普罗大众而言,IJCAI或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于全球AI界而言,IJCAI则是一场顶级的学术盛宴,这里聚集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会议之一。有意思的是,IJCAI从1969 年到 2015 年,已经举办了24届,但只在每一个奇数年举办。从2016年开始,为了加速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IJCAI 正式改为每年一届。
此次IJCAI大会以“人类 — 有意识的人工智能(Human-Awa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主题,全面聚焦三大议题,分别为: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机器人技术的最新发展;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城市设计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一个日益自动化的世界中的道德问题以及面临的危险。
全球顶级调研机构Gartner曾在其报告中指出:在未来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智能机器只有在特定的领域和解决特定类型的问题时,才是“智能”的。在此次IJCAI上,有7位来自Google、IBM、COGITAI、索尼等顶尖企业的AI顶级专家,就AI的商业化应用进行深度讨论。这7位专家中,有一位戴眼镜、黑头发、体态憨厚的嘉宾尤为显眼,他就是小i机器人总裁兼CTO朱频频,他也是这场高规格学术研讨会上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演讲嘉宾。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了解到,今年的IJCAI大会还录用了小i机器人与复旦大学联合完成的两篇科技论文,分别针对“大规模自动化知识库构建”以及“海量知识库自然语言”两项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VCA(虚拟客服助理)提供商,小i占据了在通信、金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家电和汽车交通等多个行业都有较为成熟的商业应用模式,在全球服务的用户更是超过了5亿。
最让国外专家学者感兴趣的,是朱频频在演讲中所分享的“Bots经济”概念。单一的机器人叫做“Bot”,“Bots”则是指众多机器人的集成。“AI的产业化已经来到了爆发前夕,如小i在中国取得广泛商业应用的AI Bots,就让人看到了AI的强大威力。” 谷歌研究主管Peter Norvig对朱频频的论点表示赞同,他认为,人工智能已经以多种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未来的核心是让机器学会从它们自己的经验中学习。
此次露面IJCAI,是小i机器人商业应用首次在美国市场亮相。正如普华永道全球业务拓展主管Mark Veyret所言:“中国将在未来的AI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外界普遍都认为最新的科技、最好的应用都在美国。然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次浪潮里,中国已然跻身全球领先水平。在Gartner发布的2016智能机器成熟度曲线图中,VCA(虚拟客户助理)正处于Hype Cycle(技术成熟度曲线)的下降期,这代表在这个区间里,VCA在基础理论已经趋于成熟,距离稳定应用大概还有2-5年,其中的代表企业有微软、IBM Watson、Nuance、小i等。
“有些机器人什么问题都能回答,它的准确率相对来说就会偏低,我们认为,只有在垂直领域服务的机器人,才能达到较高的精准率。”小i机器人副总裁梅莉告诉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小i的核心技术是语义理解和智能交互。这个核心技术是由知识库和语义库所驱动的,而知识库和语义库会根据机器人的学习体系不断增长,学习体系即从大数据中获取知识。
所谓“语义理解”,就是让机器人“读懂”人类的自然语言对话,并且“理解”上下文关联,这也是此次在IJCAI上最让老外咋舌的地方。此外,它还提供全渠道的智能服务,为客户和开发者提供软件产品、云服务和操作系统。据此,Gartner评价说,小i“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提供商,还是智能机器平台和架构提供者”。除了中国前50家银行中的40家、三大运营商、政府、其他行业等,未来小i还将支持英文服务,在全球范围上发挥“中国力量”。
既然AI Bots应用这么广泛,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发现机器人的存在呢?
其实不然。
还记得这些冗长繁琐、效率低下的客服电话吗?
“办理xx业务请按1、办理xx业务请按2、如需人工服务请按9……对不起,人工正忙请稍后再试。”
每次遇到这样不给力的客服电话,心里是不是都会冒起无名之火?
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改变这些“call centre”的工作局面。目前,小i机器人在VCA的成熟应用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客服呼叫中心。此前,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在参加贵阳数博会时,就体验了一把虚拟客户助理带来的便捷。
记者拨打了某家银行的智能客服电话。“您好,请问您需要办理……”不等客服问完,记者就问:“我卡里还有多少钱?”对方立刻回答:“您当前卡内余额为1325元。” 整个过程,更像是和一个熟悉自然语意的真人进行交流,服务过程更流畅更高效,你甚至可以直接打断智能客服,提出自己的要求。
“今天天气怎么样?”
“今天上海天气28-35摄氏度,建议穿短袖。”
“北京呢?”
对方立即给出北京的气温数据。
不用重复相同的问话,也不用输入特定关键词,智能客服迅速理解了问话的含义,并作出了准确的回答。据梅莉介绍,这就是机器人的“语义理解”能力,它可以根据上下文关联的意义,真正“听懂”你的话。
小i机器人位于嘉定江桥的展示馆中,记者还看到了更多未来生活的可能:车上配备的智能语音系统随时听你号令;到家后不用再去沙发缝里找遥控器,吐槽一句“我好热”,空调就开到了合适的温度;寂寞的老人有一个善解人意的机器人朋友陪伴,它会唱歌跳舞,还能倾听互动……
要是放在多年前,这些就像是一个孩子不着边际的幻想。然而现在,这一切,不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