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017汽车技术合作及产业融合国际论坛”在位于安亭的汽车·创新港举行。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具影响力的高端论坛,此次论坛齐聚了一大批业内人士,分享全球汽车产业投资环境、资本市场动态及企业技术合作战略与需求,共议汽车产业跨界、跨境合作,共谋汽车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
风口浪尖上的嘉定
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之下,道路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产生。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手段,智能网联或将成为汽车领域下一个风口,谁都想占据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去年6月,工信部批准的国内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在嘉定落地。随着封闭测试区的开园,加之汽车博览公园和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一期项目宣告建成。
出席此次论坛的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战略与业务规划部主任工程师李霖,解释了嘉定的“四步走”战略:第一阶段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约200辆测试车辆和15公里封闭道路,模拟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城市+乡村”的试跑状况;第二阶段在汽车城核心区博园路、墨玉南路等36个模拟交通场景内,实现1000辆车在27平方公里内的73公里道路上实测;第三阶段开始典型城市综合示范区试验,将有5000辆车在100平方公里范围内试跑,成为全国区域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产业基地;最后一步是在安亭和虹桥枢纽之间建设2条共享走廊,将2个区域连接起来形成闭环,10000辆车在约500公里的示范道路上行驶,并形成初具规模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眼下,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可以为无人驾驶、自动驾驶、V2X的网联汽车提供50种测试场景,并组建了跨界、开放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中心。
据李霖介绍,去年9月到今年3月期间,封闭测试区已进行超过150次测试,车企、机构的预约甚至都排到了今年7月,“这个数据远远超过预期,让我们自己也吓了一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也在快速提升,包括美国探索频道在内的多家知名媒体都对封闭测试区进行了拍摄和报道。”
关于下一步规划,李霖表示,封闭测试区将重点构建6个服务平台,即前端技术研发平台、产品技术测试认证平台、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平台、大数据和信息安全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和智慧交通国际合作平台。
前端技术研发方面,封闭测试区已开展20多个智能网联汽车前瞻共性技术研究项目,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市级任务;标准规范制定方面,封闭测试区和汽车工程学会去年成立了标准研究中心,初步建立了应用层标准,并和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成立了标准测试研究基地;信息安全方面,封闭测试区正和多方合作开展信息安全研究,将成立信息安全研究室,开展测评工作。
李霖表示,《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嘉定应发挥现有汽车产业优势,进一步部署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研发、制造及集成创新环节,努力建成智能网联汽车集成创新及应用示范区,“风口浪尖上的嘉定将继续前行。”
跨界融合是大势所趋
相比于欧美成熟的汽车制造环境、高效的汽车研发创新体制、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中国汽车产业尚有不小的差距。
然而,变化正在发生。在中国,汽车与互联网、汽车与金融的跨界融合,成为一大亮点。
很多人都知道“蔚来汽车”——一家制造新能源汽车的新晋车企,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一家兄弟公司——“蔚来资本”,它有着100亿元的基金规模,专注于投资电动汽车领域。
“智能网联汽车将在2018年迎来爆发式增长,而且中国会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汽车行业整个结构在发生变化,很多汽车企业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未来,整车制造商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行的规划者。”“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表示,作为一支产业基金,“蔚来资本”选择投资汽车领域,最关键的是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即将发生的变革。
北汽集团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研究总监贾广宏坚信,产业资本将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聪明的投资不仅仅是一笔钱的进出,而是真的与产业发生了对接,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共享化的趋势下,汽车将从交通工具变成大型的移动终端,这就要求传统车企在经营和投资方面顺势而变,以应对汽车产业的新特点。在汽车行业,“出海”是开放态度的体现。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有海外并购的需求。
“如果你的目的是获得新的技术,或者是进入新的市场,投融资的效果一般是比较好的。所以我建议,在计划并购融资的时候,你一定要想清楚目的是什么。”DuckerWorldwide亚太区总裁MarkusPfefferer邀请中国企业多去德国走走,“在德国有很多技术先进的公司,他们中不少存在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的问题,任何一家外国公司想要通过投资来获得先进技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联合起来才能迎头赶上
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一步。
开展技术合作是解决中国汽车工业由弱变强的必经之路。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一改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同时在资本、资源、产能等各个层面寻求突破。
当“蔚来汽车”、“德尔福”、北汽集团、上海国际汽车城等业内“大咖”集聚一堂时,如何开展合作必然成为他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
自主品牌要实现与合资品牌、国际品牌的全面抗衡,必须尽快补齐技术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刘胜军表示,以色列企业在车载雷达领域独树一帜,中国车企应该取长补短,合作建立团队,把以色列的技术嫁接过来,“合作形式可以更加灵活,股份制是一种办法,分阶段付费、利润分配都是可行的方式。”
开展合作不但顺应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是快速破解技术难题的有效途径。从国际上来看,许多知名汽车企业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力求共赢。比如,本田和通用合作生产氢动力燃料电池,宝马和英特尔合作开发生产无人驾驶汽车等。论坛上,德尔福商业和技术许可全球总监JohnP.Carney向中国汽车企业抛出了绣球,“我们可以指导合作伙伴制作电池,同时也非常希望能与中国企业交流,挖掘电池更多潜在的应用领域。”
这些年,不少中国企业利用海外并购来获取关键技术。来自翔宇投资的专业人士表示,一些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在国外受市场规模所限很难做大做强,但若是拿到中国来,便可能迅速放大它的价值。“蔚来资本”合伙人张君毅看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的短板,他提醒道:“我们开放国门时间还不长,我们的商业理念与国外车企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但必须看到的是,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越来越多,对外投资越来越成熟,不少海外企业愿意给中国企业开出一个合理公允的价格。”
此次论坛上,业内人士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技术变革层出不穷的今天,如果还是固守传统的发展模式、技术模式和合作模式,在科技创新方面依旧单兵作战的话,就会丧失发展机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生存空间会被越挤越小,甚至被市场淘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迎头赶上。
来源:《嘉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