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双十一,数十亿件货物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经过物流枢纽中心在全国各地实现大流通,不啻于一场“货物春运”。电商们是如何确保货物快速准确达到客户手中?
11月13日,位于昆山的京东华东花集物流园区格外繁忙,满载着货物的大型集卡频繁出入园区,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就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当天,京东全天成交金额突破127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累计售出商品7.35亿件。线上人气火爆,但接下来的几天,才是真正的考验。和去年自营业务占比80%、合营业务占比20%相比,今年京东的自营和合营业务各占一半。“合营业务增加,发货和配送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华东区仓储总监杨涛介绍说,“但在多年大促的实战锻炼下,京东在短时间内集结各种资源、打通拥堵环节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京东华东花集物流园区实现仓储清零率三天95%、五天全部清零。
在自动分拣中心,没有见到快件堆如高山、分拣员弯腰淹没于其中的场景。送货区域,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首先在这里被补打信息,贴上京东系统能识别的上一个中转站信息的标签,以解决信息系统不统一的问题。之后由送货槽源源不断地把货物送到供包台,工作人员摆正快件,使其正面向上,方便机器快速扫描。最后通过分拣台,每个快件都能够快速地被分拣到代表各个目的地的袋子中。
“上午下单下午送达,下午下单次日送达,如果是商家自行发货,时间可能会推迟一到两天。”工作人员胡志雄介绍,“双十一以来,分拣带已经处于24小时不停顿的状态,每天订单的分拣量达到了36万件,是平时的两倍多。”面对双十一潮汐式的增幅,京东开拓渠道,引入市场资源,通过与学校、劳务公司合作,临时增加了数万名劳动力,仅仓储区域工作人员就增加到了18000名,是平时的三倍;在车辆安排上,与社会车辆租赁机构合作,增加了一千多辆运输车。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黑科技”加速渗透,也是京东高效应对双十一的亮点。京东运输生鲜食品的智能保温箱,在全程实现冷链的同时,还使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做到实时监控和定位,消费者在订单页面就可查询到订购物品所处位置和贮存环境。
位于嘉定工业区的京东“亚洲一号”基地三期无人仓,也在这场规模空前的购物狂欢季首次使用。该无人仓日处理订单20万单,而同样的工作量以往需要六七百人才能完成。无人仓的最大特点是机器人大规模、多场景的应用,可实现货物从入库、存储到包装、分拣的全流程、全系统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无人仓涵盖8组穿梭车立库系统,能同时存储商品6万箱;三种不同的六轴机械臂,可抓取、吸取不同类型货物;三种型号不同的智能搬运机器人承担分拣任务。据悉,“亚洲一号”三期基地的无人仓主要承担小家电、网络设备、手机、IPAD等3C商品的仓储配送。
今年七月在昆山落成的无人分拣中心通过智能管控系统,也实现100%无人分拣,目前分拣中心的分拣能力达到9000件/小时,其中包含自动分拣机调控、无人AGV搬运调度、RFID的信息处理等,实现了全国首例分拣前后端无人AGV自动装车、卸车作业的操作。据悉,京东还在加快无人快递车的研发,将来可实现自动货车点对点运输和进入小区、校园进行快件分发。
来源:《嘉定报》 通讯员 朱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