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让嘉定砥砺前行,为“科技城”的金字招牌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嘉定不仅是老牌的“上海科学卫星城”,如今还担负“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重任。
传承,让嘉定砥砺前行,为“科技城”的金字招牌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
在嘉定,科技不仅改变生活,还延长生命的轨迹。7月下旬的嘉定,气温已经超过35℃。但与高温相比,处于试运行中的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更为炙热,这里的每分每秒都在与生命赛跑。
在嘉定,科技以开放创新聚资源,以协同创新增能力,以繁荣双创添活力。六届区委五次全会指出,要全面深化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在创新“高度”“速度”“浓度”上发力,并以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为契机,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
站在新的起点上,嘉定将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提升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创事业实现再一次飞跃而不懈努力。
01.栽好“梧桐树”,提升创新“高度”
如何让一束激光迸发出太阳般的能量?关键在一块小小的钕玻璃。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激光钕玻璃项目负责人胡丽丽与队员们经过无数次的讨论、推倒和重来,终于熔炼出完美的大尺寸钕玻璃,为神光系列等大型装置提供充足的能量。
科技的发展已超越想象,探索浩瀚的宇宙、追溯生命的起源,无所不及。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嘉定早已将目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并在此次全会明确提出,争取更多国家重要科学设施和重大科技专项工程落地,力争成为上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科院微系统所▲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站▲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多年来,嘉定栽下“梧桐树”,善待“金凤凰”,引入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积极打造自主创新产业化引领区,一批“人无我有”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工程和产业项目陆续建成。这样的创新活力,来自长远考量。2007年以来,嘉定向科研院所新增供地1800多亩,全部以科研用地划拨,目前已集聚“十一所三中心二基地”,全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建设。
科技创新重在练就“一技之长”。高附加值往往取决于高技术,要实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为此,嘉定聚焦四大领域规划了新兴产业集群。年轻的“联影医疗”,是嘉定新兴产业领域的一家“明星”企业。目前,联影成功完成A轮33.33亿元融资,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
如今,“梧桐树”下凤凰成群。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组建了世界级超越摩尔研发团队、工程技术团队和管理运营团队,其8英寸研发中试线完成建设并启用;上海应物所研发的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进入试运行阶段,并启动了熔盐储能、高温制氢等项目的中试与产业化……
这些项目不仅完全符合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国家战略目标”,同时不少还是国内“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项目和行业引领者,成为嘉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有力支撑。
02.聚焦“纸变钱”,加快创新“速度”
炎炎夏日,在嘉定电信大楼工作的职工感觉却比往年凉快了许多。“我们的办公环境是全景式玻璃,每到夏季,室温就高得离谱。有了新技术,夏季的室内温度远低于室外。”大家口中的新技术,就是上海技物所研发的先进节能镀膜玻璃。其大规模玻璃镀膜研发中心由虹口区整体迁至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而嘉定电信大楼是其生产中试阶段的示范应用项目。
这是近年来,嘉定探索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个缩影。从“纸”到“钱”,科研成果不仅换来了真金白银,也让市场变得更为活跃。
如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高校院所重大领域科技攻关,在科技引领上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实现科技创新“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全会指明了方向——推进产学研用无缝对接,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化步伐,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嘉定拿出近20平方公里土地吸引科研院所安家落户、探索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科技创新新模式,建立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院地合作“嘉定模式”已然形成。
有魄力,还要有胆识,敢闯敢做。嘉定与落户区域内的8家“国字号”科研院所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打造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产业基地,这样的模式在国内极为罕见。目前,已有超过百家企业落地,注册资金8亿多元。
事实上,嘉定的产学研已经从“有序推进”迈向了“聚合裂变”的新进程。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创新资源跨界流动、聚合、交汇是新的趋势。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以1亿元人民币的转让费,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技术整体转让给深圳光和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深圳光和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购买技术后,在嘉定设立集团总部及研发中心,上海硅酸盐所技术团队提供3年技术支持,推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实现产业化。由此可见,在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同步交融合作中,产学研才是充满活力的、随时有创新突破点的项目。
03.营造“热带雨林”,提高创新“浓度”
截至今年上半年,嘉定已经形成45家众创空间。它们既是吸纳就业、培育企业的物理空间,又是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新引擎的创新空间,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嘉定热火朝天的创新创业氛围。
全会提出,聚焦平台载体、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全方位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热带雨林”。
何谓“热带雨林”?这是业内专家对创新创业环境的一个形象比喻。在生态系统完整的热带雨林里,既有“大象”,也有“蚂蚁雄兵”。正是完善的生态系统,才使得嘉定的“双创”发展始终聚焦国家战略、围绕产业布局新方向。
有形无形的围墙都要打破,这是“热带雨林”的生存法则。嘉定将79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可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向企业开放,提供优质的技术对接、产品试验、检验测试等。同时,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大厦服务功能,5个政府部门纳入创新创业服务事项,实现“一口”咨询。至6月26日,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服务量近20000人次。上海光机所、微系统所、声学站等院所积极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让市民亲身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科技、金融、文化的高度融合,技术创新和其他创新之间的互动交融,是当今最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这种创新系统不仅会涌现大量生产技术创新,也会涌现出大量跨界或边界模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等实物性成果。
作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区,嘉定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改善区域营商环境的生态链。依托第三方平台,嘉定建立和完善了产业信息与金融机构对接机制,形成“基金—平台—产业”产融合作新模式。同时,试点设立的2个政府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引导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第一桶金。
跨界合作,不仅是不同领域,也可以是不同区域。嘉定已携手江苏苏州,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要素流动,提升嘉定在长三角区域的科技服务影响力和话语权。嘉昆太将聚焦有交集的新兴产业,探索形成有优势的新兴产业链创新联盟,使一体化协同发展发挥更大的“外溢”效应。
到2020年,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将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500家,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00万人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低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