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然而,当下产业的急剧转型升级,也让企业对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渴求。
作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区的嘉定工业区,在对辖区内多家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领域的企业,走访调研后发现,造成高技能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问题0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产业变革和技术迭代更新,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然而向企业输送人才的前端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显然无法快速做出反应,跟上节奏,为此从学校到企业,从理论到实践“最后一公里”脱节问题仍然存在,新进人员需要企业再次回炉培训,才能走上岗位的情况普遍存在。
案例
去年初纳瑞盛上海实业公司因新业务需求招录了一批工业机器人操作人员,但这批新员工的技能无法达到岗位要求,企业需要政府或社会培训机构能够提供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方面的培训。
02 培训目录与企业需求不适配
为适应发展需求,企业投入时间和金钱提升员工技能的意愿很高,但是现有的培训目录缺乏相关的技能培训及鉴定标准,企业只能转而自行开展内部培训。
案例
京东华东区仓储员工有近万人,但是目前职业培训目录里没有电子商务生产操作相关培训项目及鉴定标准可以参考,制约了专业性仓储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发展。
03 师资和教学不够系统完善
企业仅凭一己之力开展培训,由于院校师资力量的缺乏,依靠企业内部技能人才的传帮带,往往出现重实训、轻理论,“一脚高、一脚低”不平衡的情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促进技能人才往“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发向发展。
案例
京东的实训教学达到了国内甚至世界的一流水平,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教学是其培训中面临的主要瓶颈。
04 员工缺乏鉴定评价晋升通道
尽管企业的内部培训,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但是从长远来说,缺乏技能鉴定、评价和选拔、晋升通道,不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嘉定工业区立足获评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按照企业实际需求,探索了自主定制培训项目、新型学徒制等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并统筹企业、机构、院校的师资力量,形成了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联合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打通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评价、选拔的通道。
措施一:从 “翘脚”到“全面”,在“系统性”上下功夫
前几年,嘉定工业区从企业里遴选了一批高级技师入选工程师学院,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但理论教学始终是一块短板。此次基地新开发的新型学徒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培训机构参与原则,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方式,在原来师傅带教的基础上,增加了由第三方培训机构完成的理论教育和项目实训两个环节,考核鉴定中理论和操作技能成绩的比例也达到了4:6。目前,新型学徒制试点项目《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已在纳瑞盛上海实业公司开展。
措施二: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适配性”上下功夫
培训目录已有的项目企业不感冒,企业想要的培训政府无法提供。由企业自主定制个性化培训项目,政府统筹资源联合开发,解决了适配性问题,企业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京东华东区近万名仓储员工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嘉定工业区联合京东开发的《电子商务仓储生产操作》通过了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及专家的立项审核,完成了方案编制和题库开发,在原企业自有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基地将聘请来自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嘉定区成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16名高校教师,为京东物流员工提供理论知识培训。今年三月这个培训班就将开班。
措施三:从“培训”到“选拔”,在“完整性”上下功夫
只有培训,没有选拔和晋升降低了员工参与培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基地联合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不仅培训后员工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证书。同时,基地每年举办的市级职业技能竞赛能够以赛促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拓宽了职业晋升通道,鼓励技术人员锻造工匠精神,争创一流水平,从根本上实现了培养、鉴定、选拔、评价的有效闭环。